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07

第7章 乡土唱家巧姐儿

“巧姐儿”是回族聚居地区的群众对那些能说会唱、心灵嘴巧的妇女的称呼。又称“女唱家”或“女说家”,哪家娶媳妇就要请“巧姐儿”娶亲、表针线。过去,“巧姐儿”将新媳妇娶回婆家时,把新媳妇在家做的鞋袜、枕套、围兜等针头线脑摆出来让亲友们观赏,“巧姐儿”借以夸耀新媳妇的针线手艺。如今,“巧姐儿”全在于“表”,表述婆家找了个好媳妇,赞美小两口的美满婚姻,感谢介绍人的功德,慰问厨师的辛劳。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回族农村的生活习俗。

回族群众对“巧姐儿”的选择十分严格,一要长相好,二要1:3才好,三要德行好,四要脑子灵。所谓长相好,就是要选择年轻漂亮、五官端正、聪明俊俏的青年妇女当“巧姐儿”。婆家祈望所娶的新媳妇应该像“巧姐儿”那样聪明伶俐、温良贤惠。口才好是指伶牙俐齿,出13成章,触景生情,能言巧语,表得有趣,而且还要唱得热闹。德行好指首先要品行优良,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妯娌,和睦邻里,热情好客,勤劳朴实。回族农村常把“巧姐儿”当成新娶的儿媳妇学习的楷模。脑子灵指能随机应变,见啥编啥,见啥说啥,在婚礼中如遇纠葛,要有“一句话驱恼,两句话逗笑”的本领。通过几句悦耳开心的话语,能把婚礼这天难免发生的一些不快之事说得烟消云散。所以“巧姐儿”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

“巧姐儿”的表针线,虽说是简单的逗笑,但是她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巧姐儿”通过夸赞新媳妇的贤惠,炫耀婆家的富裕,达到合家团结,勤劳持家的目的。同时还增加了婚礼的热闹气氛,促进了亲友们的友好情感。它是当今农村民众艺术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从精神文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是健康而有益的。

“巧姐儿”的文化素养很重要,她的表话或说唱,必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气息。不懂得方言土语和“回回专用语”(指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是难以胜任的。其次,表话时每句话都要合辙押韵,俏皮形象。例如宁夏平罗有一位“巧姐儿”在娶亲时触景生隋地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新娘唱道:“一对镜儿明晃晃,照得闺房亮堂堂。左梳婆家金银淌,右梳娘家粮满仓。”表达了出嫁闺女的良好祝愿和朴实美丽的心灵,语言朴实生动,富有醇厚的乡土韵味。新娘上车时她又唱道:“花头巾,包银子,打发姑娘出门子。娘家陪了大立柜,铜闩铜锁带铜穗。”歌调幽默风趣,合辙上口。新人人洞房的夜晚,不开电灯,民间多用蜡烛或煤油灯,“巧姐儿”送灯时还要唱:“新人房,黑洞洞,我给新娘来送灯。金灯配银灯,凤凰配麒麟。”巧姐儿将一对青年男女的美满婚姻比喻得维妙维肖。“巧姐儿”在表白婚姻成功时唱道:“青山跑成白路了,鞋底跑成车串了。色洼布(阿拉伯语意为好处)揽上了,永世的恩典(恩情)记住了。”形象地表述了媒人为美满的婚姻所付出的辛劳代价以及她(他)的心愿。“巧姐儿”俏皮形象的表话,常常惹得人们开怀大笑,在欢笑中得到了由衷的快乐,得到了美的享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歌谣不再仅仅局限于解除忧愁、发泄愤恨的格调,而更重要的是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这方面,回族婚礼歌谣中的“巧姐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现在农村有了电视机、录像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但是它还不能代替“巧姐儿”的作用。“巧姐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生活的新事物,正显示出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