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179100000017

第17章 深情厚意撒喜果

“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这是回族婚礼表针线中的撒喜果歌调。撒喜果也叫“撒喜枣”、“撒喜”、“撒帐”,是回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的风俗仪式。

“撒喜果”的婚俗来源于古代福建泉州回族婚礼习俗“撒(金)豆”。据史籍《清源金氏族谱》所载:“那叽呐既据域,选民间女立其室,为金豆撒楼下,命女子攫取,以为戏笑。”唐代时期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中国沿海地区经商、传教,在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建造清真寺,以施伊斯兰教忠实信徒所必须的“五功”,并与当地女子成亲。有一位到中国泉州定居的阿拉伯富商伊思马因娶当地女子麦尔燕成婚时,为显示巨商的富裕和诚心,将金子铸成黄豆般大小的豆粒,聘请清真寺德高望重的老阿訇(教长)念“尼卡哈”(结婚证词),新郎、新娘对面跪坐,听完经文时,老阿訇抓起喜桌上的金豆粒,分别撒向新郎、新娘,意为喜庆日子散天果(施舍)与贫民百姓。围观的贫穷穆斯林拾来均分,意为感谢真主赐结良缘,祈求真主赐生贵子,祝福夫妻和睦友爱,白头偕老。其实,这种婚礼仪式早在古代阿拉伯时期就已有之。在世界名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的《努伦丁和白迪伦丁的故事》一文中就有具体的描述。两位有情人在举行结婚典礼时,“一把一把地掏出金豆子,当喜钱赏给那些穷人,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钱”。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回族与阿拉伯穆斯林在历史、婚俗习惯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泉州穆斯林和其它地区的回族穆斯林至今仍沿用“撒金豆”仪式,但不用“金豆”,而是用一些干果食品。阿訇念完结婚证词后,由男方或女方的长辈向前来祝贺喜事的亲友们抛撤红枣、花生、桂圆、瓜子、核桃之类美味佳品。抛果者边撒边唱道:“枣儿满炕红,生子是英雄。核桃滚满炕,养女是姣娘。”“双枣双核桃,儿子拔萃女窈窕。”“一把花生一把枣,闺女小子满屋跑”等,诸如此类热情洋溢的赞歌,内容大多是“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吉祥幸福”为主。有的地方撒喜果请送亲的小媳妇撒或请子孙满堂的老年妇女撤。回族群众认为,核桃取其质坚而味美,象征子女坚强有力;枣子取其“早子”之谐音,意为早生贵子,鸿运长久。撒在外边的喜果新人不可食之,撒在炕上的喜果,只许一对新人抢食。阿訇撒向新人身上的喜果,意为撒喜(阿语音译为:扎卡特),是喜庆施舍的意思。

其实,“撒喜果”的风俗在我国一些古籍中也早有记载。《左传》中就有“女贽不过棒栗枣修,以告虔也。”唐代《戊辰杂钞》一书中也有“撒帐始于汉武帝”。“枣取早敬,栗取恂栗”,表示新媳妇要虔诚地孝敬公婆。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更有“新媳妇进门,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撒,小儿争拾之”。可见古人早就用干果食品作为喜庆的象征。红枣红润美观,象征喜庆;核桃清香甜脆,象征长寿;桂圆圆润养胃,象征圆满;花生籽多耐食,象征人丁兴旺。我国古今药物学家都把红枣、核桃、桂圆、花生、瓜子等干果视为“长寿果”、“益寿果”、“养生果”,是吉祥、幸福、美满之物。

尤其是红枣和核桃,回族从定婚到结婚几乎都离不开它。定亲茶、裹喜包、抓盒子、催妆茶、喜宴茶、盖碗茶、待客茶、撤喜果都要用到它。可见红枣和核桃在婚礼中的作用了。388多年前,宁夏中卫知县黄恩锡在《中卫竹枝词》中吟道:“亲串相遗各用情,年年果实喜秋成。永康红枣连瓯送,蒸枣枣园夙擅名。”那时红枣是时兴之物,不论是喜庆、送礼、宴请、待客,都把它作为珍贵佳品,馈赠或宴待亲友。

相传“撒喜果”的婚俗来源于阿拉伯地区的“要口还”故事。很早以前,在麦加地方有个穆斯林孤儿叫叶尔古拜,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学。他在沙漠里走了大半天,又饥又饿,当他爬过一座大沙丘时,坡下出现了一个小绿洲,鸟语花香,景色怡人。原来这是一座果园,从园里飘出浓浓的果香味,他连忙寻找果园的入口,正寻间,发现一根果枝伸出了墙外,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儿,他饥不可耐,摘了一些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当他正欲起程时,被果园主人发现了。叶尔古拜仔细一想,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寻道者,怎能随便吃人家没给“口还”的东西呢?他急忙向老人道“色俩目”(问好),并向老者说明了真实情况。这位银须飘洒的老人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虔诚穆斯林,名叫阿布杜拉。老人说:“要口还并不难,但必须要娶我的独生女儿为妻。我的女儿是个又瞎又哑、没手没脚的女子。”叶尔古拜为之一怔,娶这样的女子怎么生活呢?但他又一想,既然自己发誓“要口还”,那就顺其自然吧。

成亲这天,村子上的乡亲们都来祝贺,阿布杜拉特意从清真寺上请来老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新郎新娘对面跪坐,听完经文后,老阿訇抓起盘中的枣儿分别撒向新郎和新娘,意为老人给了“口还”(允许),双方缔结姻缘,祈求真主赐生贵子,祝福夫妻和睦友爱,白头偕老。然后又向乡亲们抛撒,让大家也来“沾喜”。一对新人入洞房后,叶尔古拜挑起新娘的头巾一瞧,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如花似玉的俊美女子。他不解地问道:“父亲说你不是又瞎又哑、没手没脚韵女人吗?”新娘笑着回答说:“他老人家说我眼睛瞎是我从没看过那些丑陋邪恶的东西,说我哑巴是从不搬唆是非,没手没脚是我平生没拿过别人的一针一线,没到过一个不正当的地方。”阿布杜拉见到叶尔古拜,觉得他是一个耿直善良、讲究信义的忠实穆民,毅然将女儿许配给他,往后肯定靠得住。

叶尔古拜没有辜负老人对他的期望,起早睡晚勤劳地务育果园,精心地照顾老人和爱妻,腾出时间来还要继续学习伊斯兰教知识,最后还竟然成为那一带很有名望的“学者”。打那以后,当地穆斯林结婚都要抛撒红枣之类的鲜果,意为吉祥幸福,祈盼自己迎娶的是一位聪明智慧的女子。后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中国经商传教,又把这种风俗传到中国穆斯林中。至今在西北地区的回族聚居区结婚娶媳妇仍沿用“撒喜果”的古老传统仪式。不过撒的不仅是红枣,而且还有花生、核桃、桂圆、喜糖等。过去是“撒”,人们认为不卫生,现在是放在盘子里“抓”,让大家共同庆贺喜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