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彼岸花开:中国历史的另类独白
6173600000124

第124章 八

风云变幻,世事难料。

元丰八年,宋神宗赵顼带着他治国的无奈与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位怀有雄心壮志的帝王,在他十七年执政生涯中从不贪图享乐,一心变法革新,然而,他的努力终究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去了——旧党重新上台。

洛阳深宅大院里,朱红漆的铁门缓缓打开,两鬓斑白的司马光带着他的心血之作《资治通鉴》走出来,一缕阳光播洒,他用浑浊的双眼望向天空:“没想到我老夫又重新出来了……”

哲宗继位,高太后掌权,启用了一批旧党。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为大宋宰相,尽罢新政,全力恢复旧法,一时间,宋神宗十七年改革心血被全部废止!

苏轼也重新被调入中央,任翰林大学士。然而这次,苏轼却反对旧党的主张:“王安石新法中有很多政策是利国利民的,应区别对待,千万不可全部废除!”

司马光盯着苏轼,他不敢相信,这个曾经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的文坛领袖,为何如今又站在了新党一边?

“祖宗之法不可擅变!”年老的司马光变得顽固,“王安石新法贻害百姓,遭到天谴。我虽风烛残年,也要尽最后一点力气挽回大宋江山!无须多言,新法一律废除!”

“司马公,请听我一言……”苏轼试图劝说,他多年来在基层任职,对新法了有新的感悟。

但司马光断然拒绝苏轼的建议!与当年王安石一样,司马光表现出的固执让人不可理喻。苏轼也不得不感叹:“奈何我大宋又出了一位执拗的相公!”

司马光用一年半时间尽废新法,重用旧党,大宋王朝在这样的反复中变得混乱,帝国上空的乌云越聚越多,新旧两党间的恩怨将最终削弱帝国的实力……

而此时的王安石,带着他一生的争议,在落寞的钟山逝世。当司马光听到这位昔日政敌死去的消息时,斑白的头颅低垂下去,几滴浑浊的泪水跌落,他说道:“介甫兄性虽执拗,但一生正直,请将他厚葬吧。”

五个月后,司马光也辞世了,留下他十五年心血之作《资治通鉴》。临死前他说了最后一句话:“我一生并无过人者,但所作所为,都对得起国家与百姓,无愧于心……”

大宋的两位君子政治家于公元1086年同时去世,他们的政见不同,相互培养起来的新旧两党,在二人死后开始了翻云覆雨、你死我活的争斗。而这其中,苏轼既为旧党所不容,又为新党所排斥,永无出头之日,被一贬再贬,直贬到帝国的最南端——海南岛,最后死在了流放途中,终年六十六岁……

尔后,高太后亡故,宋哲宗亲政,又重新打击司马光一派旧党,启用新党;再哲宗驾崩后,向太后执政,再次废除新法,启用旧党;向太后病故后,宋徽宗亲政,蔡京打击旧党,启用新党,篡改新政以盘剥百姓……帝国经不起这样频繁的折腾,政策朝令夕改,一片混乱,而后来新党沦为蔡京等人篡权的工具,最终导致了大宋的灭亡。

司马光、王安石死后仅仅四十年——靖康之难发生,金兵长驱南下,北宋王朝灭亡。

两位大学者若在黄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或许,司马光会说:“宋之亡,亡于王安石及其新党。”

而王安石则会说:“宋之亡,实亡于司马光及其旧党。”

两派的争斗,由最初的君子口舌之辩演变为你死我活的倾轧,这其中,一代文豪苏轼成了替罪羊,遭到两方不断打击。他在黄泉之下,又会作何感想呢?……

【史书记载】

《宋史·王安石传》: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

《宋史·司马光传》:安石曰:“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此盖桑弘羊欺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其不明耳。”争议不已。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

《宋史·司马光传》: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

《宋史·王安石传》: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王安石)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宋史·苏轼传》: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逮赴台狱,欲置之(苏轼)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苏轼)道过金陵,见王安石。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