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99

第99章 一只创业的海鸟

2002年4月,春光明媚,郦亮回到祖国,创办赫立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说起最初阶段的困难,郦亮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故事,也是让人哑然失笑的故事。第一个是公司还没有开业,但也得开始办事情,于是招收第一个员工。虽说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可是毕竟去国已久,国内变化巨大,开办公司的事情又繁琐复杂。当初郦亮一听竟要盖那么多章,跑那么多部门,头立马就晕了。得,那先招一个秘书。从网上找了一个,当时办公地址都没有定,就在外面某个地方连面试带交代第二天要办的事情,就这么招来了公司第一人。到现在郦亮还记得那个秘书眼里满是狐疑,郦亮赶紧摆出所有证件给这秘书看的情形。不过事实证明双方的选择都很正确。到现在公司已经发展到了30多人,这秘书还在,成为公司行政事务上的得力干将。

第二个故事很有留学生特色。公司成立伊始,就有电话打来找“郦总”,电话正是郦亮接的,他疑惑极了,谁是郦总?没有这个人啊!在公司里人的提醒下,才知道就是找自己的。走近郦亮的公司,触目所及都是模块、芯片、电机什么的,好像是到了大学里的实验室。确实,郦亮总带着手下人研发技术,整天做实验,搞检测,批阅研究报告,大家爱叫他“郦亮博士”,他喜欢的是这种感觉。到现在,郦亮对什么什么“总”的称呼还是不太自在。

公司顺利创建,郦亮尤其对中关村管委会的帮助非常感激。办公地点就定在了上地国际孵化器里一间50平方米的屋子。郦亮说:“一些人热情的脸和态度,使你决定在这儿呆着。”其实对这时候的郦亮来说,中关村管委会的物质帮助显得更为重要和实在。初创的高科技公司,在寻找投资上总是非常艰难的。中关村管委会对郦亮的尖端技术可能一点不懂,但对这技术的意义却非常看重,没有过多环节,就为郦亮拨款10万元。郦亮说:“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虽然数额不大,但是含金量高。使我有了政府支持的背景,让我在以后的融资中少费了很多力气。”

在国外的大公司里,郦亮已经做到了工程师第二人,但是感觉是打工,得听人家的。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美国、中国两边各有一个,互为兄弟公司。现在北京的赫立讯有中国自己的市场,借助美国兄弟公司提供的前沿信息、技术,中国的本土人才搞研发,做产品。

这样,郦亮就老是在两边跑来跑去,一会儿在美国,一会儿在中国。他又戏称自己是“一只海鸟”了。这只海鸟,在太平洋两边来回飞翔,不知疲倦,也没有尽头,但却有坚定的目标。

他就是希望能根植于祖国这块土地,在全球短程无线网络市场领域里成为无线硬件和网络软件的技术领先者和产品供应商,特别是为中国无线网络的开发和应用做出贡献,发展强大中国自己的短程无线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