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74

第74章 锁定数字化校园

何忠义在中关村的拼搏可以看作他在哈工大学生时期创业的延伸和拓展。希尔公司定位为以软件开发为主营方向,目标则是成为中国领先的高校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及服务商。如果说对软件行业的选择证明了一个人眼光的准确和超前,对行业中某一具体领域的开发则无疑更能考验一个人独到豪迈的胆识。

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主持了一个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这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第一次出现。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州发表了“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主题演讲,最先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并成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的滥觞。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的概念。而在中国,自1995年起实施“211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全面启动,其重点之一,便在于加强应用软件的投入。“九五”期间,75%的高校投资兴建了校园网,到目前为止,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高校约占总数的10%~15%。

高校为什么要建设数字化校园?除了节省劳动成本,更重要的着眼点还在于提高管理水平。何忠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2003年9月18日将要到来的时候,出于对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关注,某名牌大学部分学生情绪激动。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学校对未成年人负有看护责任,因此紧急通知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证做好所有未满18岁的学生工作,不得有任何人出现过激行为。而要保证这一点,首要的当然是找准目标。按照传统做法,有关部门接到通知后,一般会先召集各系相关负责人开会,然后由各系通过学籍管理人员查得相关资料,具体到哪些学生是未成年人,分别住在哪间宿舍,之后再一一将这些学生找齐开会。这个过程中牵涉到大量人力物力,在时间上也有很大的浪费。相反,如果整个学校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学生的各种相关数据都被采集存储,那么有关部门派出一个人,便能立即通过检索迅速找到目标,然后责成相关人员负责落实。可见,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地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提升人的脑力价值,并最终使高校的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高校的校园数字化为何不由高校自身解决,而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对此,何忠义介绍说,小学校没有实力,有实力的学校则舍不得在这方面花钱太多。高校一般没有这方面专门的人员编制,即使部分学校有校办企业,和社会企业相比,在资金、人才等各方面都没有优势。就现有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而言,普遍来看其网络系统相对独立分散,存在严重的信息化孤岛问题。例如,对同一个老师或学生,从校办、系办、学工部、人事处、教务部到后勤处,每个部门都有一套数据,相互不能共享,既浪费了大量的劳动,而且难以统一。在许多学校,每当开学或毕业时分,由后勤收费部门和教务部门统计出的学生数字永远对不上号,这并非笑话。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利用一套数字化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将迎刃而解。在这个方案中,由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其他部门可以共享,这样,数据采集点唯一,保证了信息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化孤岛问题。学校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校务管理和后勤服务过程得到优化和协调,从而使高校的各种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得以提高。

何忠义为校园数字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即主要由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企业并且帮助学校培训技术人员,由他们负责产品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这一思路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