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70

第70章 走出象牙塔迎接科技潮

《中关村》杂志的宣传广告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深圳、浦东和中关村分别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后不同的时代特征,而中关村是知识经济与技术革命的象征。

2000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正式颁布,在10个方面为科技人员创业“解禁”。在中国,一个创业群体正在崛起,一股创业热潮正在涌动。在这种大环境的促动下,许多具有海外背景的知识分子纷纷致力于兴办实业,走上了科技兴国之路。就是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回国不久的刘庆提出了创办企业、让超导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想法。

刘庆当时在丹麦的国家实验室做材料加工研究,虽然不研究超导,但是他也随时关注着国际上这一领域的进展,凭直觉判断这个产业大有可为。对于韩征和来说,这似乎有些突然。曾经有过的企业工作经历告诉他,办企业并非易事。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做事不求万无一失,“下棋不要一定看三步,只要原则对了,就去做。”

话虽是这样说,对于从来没有独立经营过公司的韩征和、刘庆来说,要创办一家从事超导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问题。酝酿中的公司究竟需要多少资金,他们并不特别清楚。经过讨论,他们商定新公司暂时估价为1个亿,70%为技术人股,30%的股权用来进行第一期融资,金额为3000万。

就当时的情况看,投资于一家尚未为人认识而风险又很大的高科技企业,3000万元可以说是巨资。对于搞科研出身的教授来说,这的确是个陌生的难题,而这个难题最后落在了刘庆的肩上。

其实,说起刘庆与韩征和,两人固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明显,那就是性格的差异:韩征和内敛含蓄,刘庆开朗健谈。在丹麦留学期间,刘庆夫妇在丹麦华人圈中就是活跃分子。在丹麦的华人中,不认识他们夫妇的人很少。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与互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工作上的分工,融资需要进行较多的交际与应酬,刘庆去做正是用其所长。

然而,当真正操作的时候,实际困难比预料的要大得多,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奔波之后,融资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最初洽谈的投资者都是朋友介绍给刘庆的,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刘庆决定自己去找。通过网上查询,他发现了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电话打过去几分钟后,公司工作人员就出现在刘庆面前。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工作,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江苏法尔胜集团公司、中财国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注册成立了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分别由韩征和与刘庆任董事长、总经理。

最令韩征和、刘庆等人自豪的就是在与30多家风险投资商洽谈融资的过程中,他们从没有请过客、送过礼,所有的谈判都是在办公室里进行的,而且都是按照他们所提条件谈成功的。但在最后注册时,遇上了一点麻烦。根据工商局的相关规定,企业的技术入股不能够超过50010,而当时英纳的技术股是70%。在颇费了一些周折后,英纳超导经过特批注册成功。

当然,两人的回国与创业之路也并非都被包围在掌声和鲜花丛中,尤其在国情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初生之物,其形必丑”,新生事物往往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清华超导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有些人怀疑他们是在骗钱。而这种怀疑在当时还颇具影响,以致于使清华校方感觉到了压力。但他们的幸运在于背后的支持力量是巨大的,没有众多的支持,也不会有超导事业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