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69

第69章 机遇与抉择

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

韩征和、刘庆博士

韩征和,男,1948年生于浙江杭州。1982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85年于钢铁研究总院获硕士学位。1986~1990年为瑞典皇家工学院访问学者,1996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奥斯特学院博士学位。一直从事高温超导研发和生产应用工作,在超导线材方面取得世界领先成就,是北欧超导公司NST的高级技术顾问,负责高温超导导线发展和生产线的建立。现为清华大学应用超导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庆,男,出生于1963年。198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1987、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1991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赴丹麦做访问学者,在丹麦R/scp国家实验室工作。1999年3月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2000年5月起,协助韩征和博士筹建清华大学应用超导研究中心。

对大部分人来说,超导技术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但对一些人来说,超导技术是生命也是使命。为了让国际一流的超导技术在中国走向产业化道路,韩征和、刘庆这两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海归”博士,满怀着科技兴国的热望,在知识经济的舞台上,演绎着事业与人生的辉煌。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继美国、丹麦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超导电缆投入电网运行的国家。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韩征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生活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感悟。但对了解他们海外留学与回国创业经历的人来说,这其中的感慨是深沉的。让我们沿着超导电缆从实验室走出的历程,再现那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南端的一栋灰蓝色3层的普通小楼里,我们见到了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韩征和教授。与想像中的样子没有太大的出入:面露微笑,语调平和,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文尔雅的气质与风度。当问起他的工作经历时,他似乎缺少修饰的热情,语言简洁质朴,让你无法证实萦绕在你心头很久的那些传闻。然而,正是他曾经在北欧从事过长达10余年的高温超导薄膜和线材的研制工作,创造过铋系高温超导线材单线长度1200m的世界纪录。

从韩征和教授简洁的叙述中,我们梳理出他大致的海外经历。

1986年,韩征和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固体物理系学习磁性材料。但实验室尚未建起,海外高温超导热潮蓬勃兴起。在导师的建议下,韩征和决定改做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并从此与超导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做了7年高温超导薄膜方面的研究工作后,1993年,应丹麦北欧电缆集团(NKT)研究中心的邀请,韩征和举家迁往丹麦,主持NKT研究中心高温超导线材的研究工作。在丹麦,韩征和完成了超导技术向实际应用的转变。为此,NKT集团公司组建了北欧超导技术有限公司(NST),主要进行超导技术的商业化,韩征和担任公司技术负责人,主持兴建了超导线材生产线。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岗位,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韩征和在公司里没有行政管理权,他很多的想法因此无法付诸实施,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有点苦闷。于是,韩征和开始萌发了这样的想法:想做些大事,没准还得回到国内。但他又觉得单就回国看,至少目前还不是最佳时机。

其实,机会已经向韩征和招手了——从他认识刘庆的那一天起。

韩征和与刘庆相识在丹麦的海滩上。在那一年的平安夜,韩征和与刘庆两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也许是特殊文化的熏陶,中国大多数人天生就有感性的一面——相信缘分。唯物论者也承认,许多必然都存在于偶然之中。正是韩征和与刘庆在海外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同时实现了回国“做些大事”的心愿。从今天来看,这段友谊从发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带有宿命的成分。

刘庆现在的身份是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北京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他出国之前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而且在北京科技大学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也就是说,他在国内就已经把书读到最后了。因此,回想当年刘庆的出国,其实是很能够让人生发感慨的。

在出国留学风气极为盛行的时候,刘庆并没有出国的打算,他只想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学问,然而,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在北科大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因为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刘庆丧失了申请霍英东基金的机会。这对满怀信心的刘庆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刺激,但同时也使他认识到,只有通过留学,才能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于是,刘庆决定出国访学。1993年夏,他前往丹麦Risp国家实验室工作。

靠自己的天赋与勤奋,刘庆很快在丹麦拥有了一切,但此时的他却准备回国了。与出国时的“冲冠一怒”不同,他的回国决定是经过充分思考后作出的。

1997年的中国,科技兴国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一贯关注国内形势的刘庆也看到了当时国内方兴未艾的创业热潮。像韩征和一样,刘庆觉得自己“做大事”的机会已经到来,但不是在海外,而是在国内。

1998年,刘庆连续回国很多次,为自己回国创业做充分准备。1998年夏,他在国内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批准。年底,在国内联系单位时,他看到了清华大学的百名人才招聘计划。双方接触一个月后,刘庆就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工作证。两个月后,正式成为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

在回国前后,刘庆一直与韩征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告知他国内的一些情况以及个人回国后的切身感受,目的自然是说服韩征和回国创业。与此同时,为促成韩征和回国,刘庆还动员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回国不久,在一次餐会上,刘庆向清华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推荐了韩征和,清华遂正式邀请韩征和回母校来交流。

1999年5月,韩征和初次回国。在回国后短短的几天内,刘庆给他安排了十几次会面。5月的北京已经颇为炎热,两个人打车奔波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仿佛赶场一般。回忆当时的情景,刘庆自己觉得“有些像打仗那样紧张”。辛苦没有白费,在与清华校长谈了两次后,清华承诺投资1200万建立清华大学应用超导研究中心,由韩征和做中心主任。

而一心准备回国的韩征和感觉到了一些压力。丹麦的同事和朋友担心50多岁的韩征和已经过了创业的年龄,国内的许多朋友也都劝他尽量不要回来。而早已习惯国外生活的妻子也坚决反对他回国。一方面是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方面是国内难得的创业机会以及多年来挥之不去的清华情结,面对两种选择,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韩征和决定回来。2000年5月,韩征和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计划,同时回国正式就任清华大学应用超导中心主任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