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42

第42章 在坎坷中走向北大

北京华科力扬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CEO方沛宇博士

方沛宇,男,38岁,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0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赴日留学,先后在琉球大学和东京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大学助教,大型企业的系统工程师等职。2000年4月于东京设立DYNA株式会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3年回国到中关村,与数名留日学子和日本专家共同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数字家电解决方案的研制开发及计算机系统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华科力扬。

他曾经是右派的儿子。

他曾经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

他曾经在日本拿到了博士学位,并且在那里让人羡慕地生活了10年,却坚持不入日本国籍。

虽然知道很难,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创业。

他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开发中国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还在动手研究开发可以让人们在家中的任何地方收发邮件、浏览网页、听音乐、欣赏电视节目的无线智能显示器。

他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却也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2004年盛夏的一天,来到我办公室的这个瘦高个儿,名叫方沛宇。他操着一口带有东北语音的普通话。由于我军旅生涯的第一年是在东北度过的,因而每每听到这样的语音,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天一问,方沛宇的籍贯果然是辽宁省沈阳市属下的新民县。此地距离我从军伊始的地方相距不远。

然而,方沛宇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关系,却是1966年出生在吉林省的省会长春市。

在我印象中,方沛宇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由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人生旅途是比较顺畅的。但他却不然。又是由于其父母的关系,方沛宇的童年比同龄人曾经多了几分坎坷。

他的父亲名叫方嘉琳,是辽宁师范大学数学系拓扑学专业颇有造诣的教授。然而1957年那个风云突变的夏天,方教授却被打进了右派的深渊。由于那时方沛宇还没有出世,他父亲戴着沉重的政治帽子凄楚度日的情景暂无须细说。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那年,方教授和众多右派一样被“回锅”,已在襁褓中的方沛宇不管有没有记忆,也不得不跟着吃尽苦头。

1969年,随着“清队整党”、“斗批改”的日益深入,许多被冲击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都被一窝端地去农村“插队”,戴着沉重帽子的方教授自然在劫难逃。于是,年仅3岁的方沛宇也不得不跟随父亲和曾为东北大学机关干部的母亲任自媛一道,来到吉林省扶余县落户,过了好几年与广大贫下中农同甘共苦的农村生活。

回想起这段特殊的经历,方沛宇感叹:“出身”不好,使自己从小就体味到要“夹着尾巴做人”,也懂得了与那些根正苗红的小伙伴们相比,自己没有更多其他的资本,只有靠个人努力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才能有立身之地……这种认识,对一个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财富。

1972年,随着林彪乘坐的那架三叉戟在蒙古温都尔汗轰响爆炸,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盼到了解放的希望。在农村“插队”数年的父亲被分配到四平师范学院任教,小方沛宇也跟来到四平市,并在这座曾因辽沈战役中的一场攻坚战而著名的小城中度过了11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算幸运的人生经历,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不甘沉沦的奋斗决心。方沛宇从小学习十分用功,成绩自然也是同龄少年中的佼佼者。凭着他的聪明才智和好学精神,从跨进小学校门到高中毕业,他曾经几次跳级,因而一般人需用12年读完的整个中小学,他只用了9年。

1983年,方沛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温暖春风,结束了高中的学业。

该报考“志愿”了,把哪个大学填在第一?

生活在东北小城的青年学子方沛宇,有着十分宏伟的志向:“要报,就一定要报全国第一流的名校!”

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年,方沛宇果然如愿考入了对广大莘莘学子极有诱惑力的北京大学力学系。

从此,湖光塔影的美丽燕园,留下了这个东北青年孜孜不倦勤奋求学的身影。宿舍——教室——饭厅,几乎成了方沛宇一日生活的三点一线。

那几年,他或许还未能设计出自己今后将要绘制的人生蓝图,但他今后必需的种种知识基础,却都无疑是这段时间所打下的。

1987年,方沛宇手捧着丁石孙校长签发的毕业证书,离开了燕园。他忘不了生他养他的那片东北大地,因而回到了父母所在的东北海滨城市大连,被分配到大连轻工业学院担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