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36

第36章 落户中关村:由科学家到企业家

北京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有限公司

总裁董子平博士

董子平,男,北京科宇联合生物千细胞有限公司总裁。1979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后进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随后,作为协和医科大学选出的唯一一名博士生,由国家教育部派往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取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他在国外求学、工作近13年,取得多项国际专利。2004年回国,在中关村主持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工作。

他曾经在当时欧洲唯一一家做干细胞项目的上市公司,担任核心的分子生物学部门主管。公司里最主要的五个世界性专利,有两项由他主持完成。他体验到了在欧洲国家工作的稳定和成就感,几年过去,却渐渐地感到了一种平淡。

他曾经把探索医学科学最前沿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现在却把发挥自己在国际企业的工作管理经验,管好企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

他坚信生物医学不像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开拓,对品牌的依赖很大。对于生物医学产品人们最关心是有效性,在这个领域,中国将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生物科技,将会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产生比IT经济更持久的促进作用。

董子平是浙江奉化人。受江浙一带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他的爷爷就是中国早期的企业家。在董子平上小学和中学的时代,科学家被认为是最高尚的职业。他很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父亲有慢性支气管炎,经常咳嗽,总也治不好。他曾经想过,长大了要是当了科学家,一定能发明一种药治好父亲的病。少年时的理想促使他不断奋进,终于在今天成为一位生物医学专家。

作为一个生物医学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同时具有生物医学及管理的背景,董子平正是这样的一位国际化人才。1999—2001年间,他在英国莱丁(University of Reading)就读在职的工商管理学课程,这种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学,对他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以及在工作中进行实际管理操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完成学业后,董子平在一个从事干细胞研发的国际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是当时欧洲唯一一家做干细胞项目的上市公司。他任该公司的核心部门——分子生物学部门主管。公司里最主要的五个世界性专利中,有两项是由他主持完成的。在这期间,他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管理经验,这为从科学家转变为企业家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如今,做企业、搞管理成为他工作的重心,而他的医学教育背景,更使他如虎添翼。

体验到了欧洲国家工作的稳定和成就感,几年过去,董子平渐渐地感到了一种平淡。在国外相对稳定了以后,董子平感觉好像失去了什么。他觉得原来所期许的似乎并不是这样一种生活。他在想做另外一番事业。

董子平认为,论做学问,国外条件要相对好一些,但是做企业中国现在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于是,他回到了中国。

“我们这些人出国之后,获得了很大的个人发展,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就是中国更强大,”董子平说。董子平认为中国要在世界新经济里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在生物科学领域有大的投入。他看好这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问题是,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和职位能最大发挥所长?哪里是起点?董子平不得不认真考虑。他最终选择了中关村。这里,是中国高科技领域里的领头羊:这里,有着在生命科学方面占据领先地位的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

2001年左右,在国外生活了10多年的董子平受中关村有关方面邀请,参加了20多人组成的英国留学生代表团,回北京参加研讨和交流活动。这期间,与科宇公司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并最终应邀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的国际化眼光使得公司的业务有了明显的进展,他主持的一些项目开始运作后,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管委会做了很多非常有益的事情,给投资者和我们这类海外归国留学生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对于回国创业,董子平和朋友好几次谈到这一点。更多的投资者就是通过这个渠道了解了他们的项目。

他说,相比之下,国外没有这样的一个机构,“在国外建一个科学园,主要是从直接的经济利益方面考虑的,而中关村科技园的管理者们确实是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企业自身的产业化发展。”

他来到中关村,倾注心思于怎么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让社会认识它,让政府关注它。他在致力于普及这样的观念:生物医药产业必将对中国整体经济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中国发展生物医学的意义还在于,生物医学不像汽车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开拓,对品牌的依赖很大,对于生物医学产品人们最关心是有效性,在这个领域,中国将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