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32

第32章 在祖国实现“Internet”梦想

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董事长丁健

丁健,男,1986年毕业于北大化学系,1990年赴美留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信息科学专业硕士学位及Hass商学院EMBA学位。1993年冬在美国德州达拉斯市创立亚信公司,1995年初,回国在中关村建立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被业内人士称作“国内最早传播互联网概念、介绍互联网技术并提出互联网商业化的先驱之一”。2003年4月1日,改任亚信公司董事长。曾被评为“十大中关村优秀企业家”、“2001中华十大管理英才”、“国内十大最具人气企业家”、“2002年100位全球明日之星”等。

作为亚信公司的最高领导人,丁健性格沉稳,坚定执著,对企业经营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亚信人的身上总是体现着一种燃烧的激情、一个远大的理想和一颗独特的灵魂,在丁健看来,这种特质以及由此生发的潜力源于自己和伙伴们的“报国基因”。

早在美国留学时,丁健就觉得,Internet这个新鲜的好东西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无疑极有用处,自己可以通过创办和运营一个公司来推动它的实现。

1993年,丁健曾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捷克举行的“国际Internet第二届年会”上联合发表了名为《中国Internet学术网络研究》的专题论文,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应世界银行和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之邀,他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回国指导中科院网络中心的建设。这年冬天,亚信在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条名叫“明天”的大街旁创立,它是德州的第一家Internet公司——然而,亚信的投资人和创建者都很清楚,成立这个公司是为实现自己的一个“中国梦”。那时,和很多在美留学的中国人一样,丁健确信:自己的明天不在达拉斯这条“明天”大道上,甚至不在美国。这些年来,他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祖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他探索“中国梦”的旅程,就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祖国。他认为,毕竟腾飞中的祖国要比业已高度发达的美国更需要自己,也更适合自己。

应该说,丁健很幸运。在他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遇到了热心为中美经贸往来牵线搭桥的刘耀伦先生,这位被誉为“民间外交家”的长者给了他最重要的支持——亚信是刘耀伦个人投资生涯中唯一一次非房地产项目投资。另外,在亚信成立前后,丁健还得到了当时的驻美大使李道豫和时任中国科委信息司刘昭东司长的指点,他们明确指出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有可能给丁健这一代人带来“重大机会”;他们让海外学子看到了互联网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出巨大作用。

德州的“州花”是矢车菊。每年春天,这种蓝色的花都会一大片一大片地绽放于高速公路的两旁,看上去很美丽。有时候丁健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参与修筑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亚信的事业会不会也像眼前的矢车菊这样“盛开”呢?

1995年初,丁健等亚信的3位主创人员回国,成立了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中关村早期创立的留学人员企业,并第一次把Internet带回中国。当时,丁健坚信自己必定会实现“中国梦”,在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但谁也没有想到,回国之后,他和田溯宁等竟然仅用3年时间就建设完成了国内骨干网的所有节点,用双手搭建了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

亚信获得第一个国家项目ChinaNet骨干网,是丁健至今最难忘的经历。ChinaNet骨干网项目的签订开始成就了丁健和亚信的梦想。如今回想,丁健觉得之所以能够取得中国电信客户的信任,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客户感觉到了亚信人的“中国心”。亚信当时的竞争对手是一家跨国企业,对方很自豪地表示,他们在中国销售的产品比整个欧洲还多。但客户最终选择了亚信,因为他们相信亚信是不同的——亚信的目标是要把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从一开始,亚信就是以中国现代化之梦在当代的一个自觉承载者的身份和形象出现的。有人说,亚信人的身上总是体现着一种燃烧的激情、一个远大的理想和一颗独特的灵魂,也正是这种激情、理想和灵魂支撑着亚信的事业、推动着亚信的发展:在丁健看来,亚信人的这种“特质”以及由此生发的潜力恰恰源于自己和伙伴们的“报国基因”,源于那种既朴素又强烈,同时富于理性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事实证明,中国电信在上个世纪末的所有数据建设,亚信承建的ChinaNet是投资最少、效益最高的一个网络。至今丁健和伙伴们仍对此感到骄傲,这说明亚信完全有能力用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来为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