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20

第20章 一个活跃的人

陈亦工是社会活动的活跃分子。在美国当地他参与创立了一个华人社团,所以常常常会带华人的访问团回国参观交流。从那时起他和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方面开始打了非常多的交道。“初主任的记忆力非常好,”陈亦工说。见过一面后隔了好几年,管委会的初军威仍然在重逢时一眼就认出了他。

2000年前后,中国很多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推动中国在国外留学生回国创业。中关村管委会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通过到国外宣传并和留学生们沟通等等形式,开展了很多工作,收效明显。

由于久居国外,很多留学生对国内的情况了解不深,通过与国内工作人员见面沟通,了解了国内方面丰富的信息。通过中关村管委会所搭建的沟通平台,陈亦工增强了回国发展的信心,他感到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在回国创业上,管委会起的作用很关键,”他说。在同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打交道过程中,他感到很容易与他们沟通,氛围非常好,这里不像其他的国家机关那样呆板。中关村管委会的服务功能体现得很明显,其工作效率也给陈亦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和人之间的尊重都是互动中产生,而非事先界定好谁应该尊重谁,”陈亦工说。管委会的工作赢得了陈亦工的一份尊重。

陈亦工1992年出国。如果问他回到多年不见的北京在哪些方面变化最大,陈亦工还真是一下子答不上来。“哪都在变!”陈亦工感慨地说,“市政建设上的飞速发展更不用说了。”他非常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对这里感情很深,喜欢北京的文化。他的一个台湾朋友来过一次北京后,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北京有着中国的都市所特有的大气势。”

陈亦工的大学同学现在大多都在美国定居,像他这样改行的比较少。当时之所以选生物专业,就是觉得不错,出国拿学位,学有所成是很自然的。陈亦工说,人18岁时候,不会有什么明确的方向,选专业有很大的盲目性,而成年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他后来发现自己不喜欢搞生物,就转到了法学,做了专利律师;在回国创业之初,他也想了很长时间,拿不准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后来一旦决定了,就一直做到现在。

陈亦工说,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在家庭中培养的。在大学时候,陈亦工爱踢球,是生物系系队的队员,还作过班长。出国之后,在美国读书很忙,生活比较单调,毕业后到了硅谷,做了很多社会工作,才又重新活跃起来。他评价自己说:“我好像觉得,我是一个服务人员。”也许他的意思是,人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这个社会。

李客王为撰稿

§§第四章 让可视电话像手机一样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