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归抢滩中关村
6173200000002

第2章 留学人员创业群体与中关村的创业文化一脉相承

夏颖奇

夏颖奇,男,1950年生,博士。1968年北大荒插队知青,生产队长。1975年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87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中国财政部和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工作。现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党中央作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像明灯一样指引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也在中关村的创新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验证。近年来,大批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异军突起,形成了一派创新创业的热潮,使中关村作为全国人才高地的形象日益突出。今天的中关村,已不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中关村已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品牌,成为北京的名片、中国的骄傲。

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中关村一直是创业先驱者的主战场和舞台。大批科技人员冲破旧体制,走出教学楼,下海到中关村。以柳传志、王选等民营企业家为领军人物的创业者们,一时被誉为知识英雄。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大批怀揣创业梦想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不断向中关村聚集,中关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外留学人员的群体回归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显著特征。创造知识、传播知识、使用知识始终是中关村创业的主流模式,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群体的出现正是中关村精神的演绎。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留学人员出国前都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出国后又在著名的导师和学府的培养下90%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他们既有国外科技前沿的实践经验,又有对市场经济和现代管理的深刻理解:既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又有与国外专家和公司业务的广泛联系。这些特有的素质使得留学人员创业群体成为促进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中关村与国际间流动的主要推动力,成为促进中关村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市场经济的规律永远是资源不断向优势区域配置。如果人才资源不间断地向一个经济区域内聚集,说明这一区域内各种资源能够有效流动、整合和转化,并形成了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今天,中关村已经扬名世界,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将中关村评价为21世纪新的八个文化圣地之一,称中关村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致力于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将带领中国进入信息时代。中关村成为海归者的首选之地,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中关村的创业发展环境;海外学子的回归加盟,更增添了中关村的创新创业风采。二者相得益彰,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