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97

第97章 降低而不是躲避风险

积极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是企业获得永续赢利的关键。但在预防危机或者是处理危机时,切误“矫枉过正”,犯下“危机敏感症”。

有的企业经营者总是试图避开一切可能的风险,反对任何冒险行为。殊不知,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雷曼兄弟公司在测试了所有使公司遭受损失的情况后,公司首席行政官戴维·戈德法布所说的一样,我们经营的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处在风险之中的产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规避掉某个风险失去的会是更大的机遇。

UT斯达康——如何在夹缝中赢得优势

小灵通从 1998年正式开始运营,在移动及固话业务的夹缝中逐年发展,2006年将突破1亿户,成功造就了诸如UT斯达康等电信企业的财富神话。当其他电信企业经营维艰的时候,UT斯达康成功地取得了发展。国内著名的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不无感慨地说:“没想到 UT斯达康能挺到今天,而且发展越来越快,当初我们错失了时机。”

在八年多前,小灵通运行不久,很多人就对其提出批评,甚至有的认为其最多能够生存三年。原因是小灵通有其不可掩盖的诟病——网络质量不高,且不能漫游。这是小灵通经营一开始就遇到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是技术上难以突破的风险。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企业都在选择是否进入小灵通行业时,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后又受到政策的限制,发展也曾一度受阻。

然而,对于风险与机遇都十分明显的小灵通业务,UT斯达康选择了坚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2年底时,全国有1 200万用户在使用小灵通,一举超过了中联通“苦心”发展的700万 CDMA;2003年打开北京市场后,凭借携带方便、话费低的特点,小灵通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到2006年将突破1亿用户。

面对风险的态度不同,企业最终收获得也不同。UT斯达康或是小灵通的成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有的企业,在危机发生后,害怕承担责任,找各种理由排除自身责任,试图从危机中脱身。即使排除了责任,规避了某些风险,但因此丢掉的可能是整个市场。

博士伦——危机敏感症带来的损失

拥有153年历史的美国护眼巨头——博士伦,就犯下“危机敏感症”,因一味专注于排除自己的责任,拖延了处理产品事故的时间使其陷入公司形象和市场销售的巨大危机之中。

2005年7月,香港的眼科医师发现,不少患者出现镰刀霉角膜炎,感染很可能与隐形眼镜的佩戴有关。

香港卫生署声称,曾就此给博士伦公司发电子邮件,告知角膜炎或者角膜感染案例增长的情况。但是博士伦回复说,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同他们的产品有关,所以公司没有理由停止销售或者召回产品。

2006年2月,博士伦润明护理液被疑与数位新加坡与香港消费者患上角膜炎有关的消息披露后,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仍坚持认为没有出现真菌性角膜炎病例增加的情况,还没有科学依据能证明真菌性角膜炎与使用这种护理液有直接联系,不肯将有关产品撤柜。博士伦的这一举动,可能有强大的公司在背后支撑,对产品有信心,但如果其产品确实存在危害的可能话,那么它的不撤柜行为,必将会受到严重的指责。

直到4月份北京博士伦眼睛护理产品有限公司才宣布暂停销售润明水凝全护理液,并向消费者道歉。5月15日,博士伦公司在延迟数月之后,终于宣布召回旗下护眼产品润明水凝护理液。此时该产品已被证实同镰刀霉真菌角膜炎有关。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等地,已陆续发现近 200起由该产品引起的感染事件。

此时博士伦的销售已经大大下浮,一位经销商的销售人员坦称:“博士伦护理液现在卖得很不好,几乎没人买。”借此良机,竞争对手爱尔康后来居上,一举抢占60%的市场。

博士伦产品事故曝光后,公司市值在六周内狂跌 1/3 ,每股价格由 67美元跌至5月4日的41.19美元,为52周以来之最低。博士伦召回声明发布后,公司股价应声而涨,一日内上涨了3.6%。补救措施终令其股票于5月23日回弹至43.95美元。但是要想“召回”1/3的市值,已经错过了数月的时机,变得很困难。

截至5月16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收到130起真菌感染病例确诊报告,其中125位是隐形眼镜佩戴者,75%以上使用过润明水凝护理液。这些病例中,有些患者单目、甚至双目失明,有些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有一位女士甚至被迫摘除了眼球。美洲银行证券公司分析家戴维马里斯估计,这些感染事件的法律诉讼案,将令博士伦损失5亿到10亿美元。

如果及时撤柜,不但可以挽回巨额的损失,起码还可以体现关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意识,品牌形象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害。而对危机过度敏感,一味地解释、排除责任,不但是金钱的损失,带来的会是市场的丢失和品牌的巨大损害。

而勇于承担责任者,却会在处理危机事件中占得先机。

泰诺——危机也是商机

1982年9月29日至 30日,有消息报道,芝加哥地区有人因服用“泰诺”止痛胶囊而死于氰中毒。开始报道是死亡3人,后增至7人。新闻媒介的传播说在美国各地有25人因氰中毒死亡或致病。后来,这一数字增至2 000人(实际死亡人数为7人)。这些消息的传播引起约1亿服用“泰诺”胶囊的消费者的极大恐慌。民意测验表明,9 4%的服药者表示今后不再服用此药。约翰逊公司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

实际上,对回收的800万粒胶囊所做的化验,发现芝加哥地区的一批胶囊中有只75粒受氰化物的污染(事后查明是人为破坏)。但面对这一严峻局势,虽然只有极少量药物(75粒胶囊)受到污染,但公司决策人毅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收回全部“泰诺”止痛胶囊(在5天内完成),价值近一亿美元。同时,公司还花费50万美元通知医生、医院、经销商停止使用。还敞开公司大门,积极配合美国公众和医药管理局的调查,在 5天时间内对全国收回的胶囊进行抽检,并向公众公布检查结果。

这一决策表明约翰逊公司坚守了自己的信条:“公众和顾客的利益第一”,不惜做出重大牺牲以示对消费者健康的关切和高度责任感。为了维护企业信誉,公司在危机面前没有存在任何侥幸心理。这一决策立即受到舆论的广泛赞扬。《华尔街周刊》赞称:“约翰逊公司为了不使任何人再遇危险,宁可自己承担巨大的损失。”这一决策也维护了约翰逊联营公司长期为公众提供优质药品的声誉和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良好形象。

由于约翰逊公司在“泰诺”事件发生后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赢得了公众和舆论的支持,使公司信誉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泰诺”事件后,美国政府和芝加哥地方局发布了新的药品安全包装规定。约翰逊公司抓住这一良机,进行了重返市场的公关策划,并为“泰诺”止痛药设计了防污染的新式包装,重将产品推向市场。1982年11月11日,约翰逊公司举行了大规模通过卫星转播的记者招待会。会议由公司董事长伯克亲自主持,他感谢新闻界公正地对待“泰诺”事件,介绍该公司率先实施“药品安全包装新规定”,推出“泰诺”防污染止痛胶囊新包装,并现场播放了新包装药品生产过程录像。这次招待会发布的“泰诺”胶囊重返市场的消息传遍全国,美国各电视网、地方电视台、电台和报纸广泛报道,轰动一时。在一年的时间内,“泰诺”止痛药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恢复了其事件前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约翰逊公司及其产品重新赢得了公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