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94

第94章 商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风险无时不在

犹如没有人愿意得病那样,没有任何企业愿意遭遇危机。然而对企业来说,危机不仅种类繁多和无所不在,而且几乎像病毒一样无法回避和防不胜防。危机产生之源,极其丰富,可以说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解决一个个危机的过程。

比如,员工解雇或离职;有不满情绪的现任或前任员工的某些行为;财务指标低于预期值;产品缺陷或质量问题;技术上的失误;工作事故;某位高层决策者的突然死亡;丢失主要客户;政府调查或罚款;企业诉讼;负面影响的媒体报道;破坏性的传闻;天灾人祸;经济抵制、罢工;企业成为并购对象……这些统统成为企业的危机之源,甚至企业对市场的反应稍有不慎,也会把企业推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危机之源真是防不胜防。正如比尔·盖茨所言: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近几年,对众多显赫的品牌来说真是个多事之秋。这些知名的品牌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危机。有的企业积极应对,转危为安;有的企业却由于反应不及时,深陷危机泥潭,品牌形象大大受损。

因为一篇虚假报道称高露洁牙膏中含有可能致癌的三氯生,全国人民差点不用高露洁牙膏刷牙,高露洁因此市场受损;因员工的个人行为,在邮件声称“购买联想产品,就等于支持了中国政府”,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导致 PC巨头戴尔深陷“邮件门”;由于对“碘超标”事件处理不妥,雀巢傲慢的态度和对公众健康的冷漠,终引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大规模集体声讨,初期的星火危机形成燎原之势……

2005年7月,中国的众多啤酒品牌也集体遭受到了一次行业危机。

7月初,部分国内媒体报道称:95%的国产啤酒在生产中添加甲醛,长期饮用可能致癌。消息一出,立即在消费者中引起恐慌。新浪财经调查显示,逾四成的消费者表示以后将不再饮用国产啤酒,全国出现啤酒恐慌。

7月11日,韩国、日本方面做出激烈反应,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严格设限,韩国全国紧急收回中国啤酒,日本厚生省也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进行调查。

随后,青岛、燕京等大品牌纷纷表示,自己在生产工艺中早已不使用甲醛,而且按照0.9毫克/升的饮用水标准,根据上半年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抽检的0.55毫克/升的结果看,全部符合国际标准。

7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火速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抽查数百种中外产品的结果显示,国产啤酒的甲醛含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而且青岛、燕京等品牌的甲醛含量甚至略低于国外品牌,也表明国产名牌啤酒完全可以与纯进口啤酒相媲美。

至此“甲醛风波”告一段落。但是针对这次危机事件,可以看出,符合标准、正常的行业行为,诸如行业特有工艺等,也会由于不理解而产生的误解给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危机。

企业除了处理企业管理中的诸多琐碎事情外,应付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危机已经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