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永续赢利
6172000000075

第75章 品牌经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

近年来,消费者已逐渐从“商品消费”进入“品牌消费”的新阶段,消费者大多根据品牌来选择商品。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居民消费明显集中于名牌商品,前 10名品牌的占有率之和在 70%~80%左右,品牌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

品牌经营就是商品或服务品牌的创立、维护与管理,以品牌为资本,通过并购、联合等手段达到外壮规模、内增效益、迅速发展的目的,使企业获得较大的收益和市场的拓展。有调查显示,一个知识品牌能将产品本身的价格提高20%~40%,甚至更高,而没有品牌或是品牌知名度低的企业则经常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威胁。因此,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就成为了必然。企业进行市场细分以确立企业的品牌定位,接下来便要求我们的企业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确定的品牌战略来进行品牌经营。

首先,品牌商品与其他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上的知名度、美誉度的不同,市场占有率的不同。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体现。因此企业的品牌经营要从“苦练内功”下手。

品牌是质量的代言。优秀的产品内在质量反映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消费者对产品内在质量的认定程度是产品畅销的必要条件,是品牌市场拓展的基础,所以企业必须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外在的品质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消费者对品牌的外在品质关注程度往往大于对内在质量的认识。尤其在品牌的定位问题上,一些产品在包装形式上的变化和改进,给产品销售带来较大促进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分阶段地改进和提高外在品质,以不同的层次吸引和适应消费者。就像迪斯尼一样: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即使再轰动也只是一时。但迪斯尼要让它变得更为长久,于是采用了连环套:影院放过后,电视播,接着录像带、光盘、书籍、出版物,同时将“明星”、“偶像”制成玩具,印在服装上,让它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内心深处。通过对经销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的保证,进一步确立了企业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不仅拓展了自己经营的业务,同时也实现了品牌的升值。

谈到建立品牌,咖啡连锁第一品牌星巴克另有一套规则。星巴克是位数极少的不靠广告而建立品牌的企业之一。原因为什么呢?

第一,近乎偏执的咖啡精神。

在星巴克看来,咖啡并不仅仅是咖啡,它更是一种引诱,香味是咖啡引诱的第一印象。星巴克的员工会告诉你:“实际上,对咖啡感觉的 90%都源自嗅觉。舌头只能品尝出四种基本味道:甜、咸、酸、苦,真正的香味只是附在这四种基本味道中的千万种细小元素。”

每天早上9点半,星巴克员工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15分钟的咖啡座谈,介绍一些咖啡知识、一些咖啡的特性、咖啡的研磨方法等。如果认为这杯咖啡不合格,员工有权把它倒掉。在一些星巴克店,每周会有一些关于咖啡的知识培训,从水开始讲,咖啡粉和水的比例、咖啡豆的新鲜度、水的热度、研磨的粗细等,都会进行一些解释。讲解员甚至会给顾客讲解,咖啡果摘下后,怎么取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方法,有的是晒干了取出来,有的是干洗咖啡果。

第二,完美的本土“粒化”。

《环球管理》杂志曾对克劳和库苏马诺的研究——《快速成长的三个战略》做过详细报道。他们认为,企业快速成长有三种方式:

递加———将拿手好戏演到最好。

复制———在新区域重复商业模式。

粒化———选择特定业务单元发展。

星巴克的迅速成长几乎同时运用了这三个战略:星巴克在产品和服务上的精益求精可以看做“递加”;不断在不同的区域增开咖啡店就是“复制”;从同时出售产品和服务转向以提供服务和体验,这实际上是“粒化”战略。

不过,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粒化”战略在中国的具体实施上,星巴克由于选择了很好的合作伙伴而受益匪浅。在北方区,美大咖啡公司总裁孙大伟曾在连锁行业闯荡多年,而且有过经营麦当劳的成功经验。在南方区,统一星巴克公司的决策层则大多来自于 SEVEN—ELEVEN ,他们的中国经验更是丰富。合作伙伴丰富的本土经验,使星巴克在了解中国国情、精读消费者心理上几乎没走什么弯路,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所遇到的致命问题——不确定性——被成功化解,而且有创造性的新突破。

“苦练内功”的同时就是采取一系列的品牌经营策略,打出漂亮的“组合拳”。

品牌经营策略第一招:统一品牌策略

统一品牌策略:即企业将自己生产和提供所有产品统一使用一个品牌。这种品牌使用策略是为中外企业特别是家电企业、服装企业、汽车制造商等所普遍采用的品牌策略。如 CANON在影像设备和办公设备上等就是采取了这种类型的品牌战略。

统一品牌策略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企业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某一品牌上,能够减少企业管理的压力,能够壮大企业的声势与实力感,能够提高新产品的成功率,能够减少顾客的认知不协调,能够促进规模经济或降低推广费用等等利于培植该品牌知名度。

品牌经营策略第二招:多品牌策略

多品牌策略:即企业将自己生产或提供的各种产品(包括服务)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多品牌策略典型是宝洁,自从1931年推行品牌经理制以来一直坚持品牌多样化的原则,仅仅在洗发水领域就分别有海飞丝(定位于去屑)、漂柔(定位于柔顺)、潘婷(定位于健康)、沙宣(定位于专业)等。200多个品牌形成的强大组合不仅使得 P&;G成为资产超过3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也使得在日用品领域无人能敌其锋芒。

这一品牌使用策略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的心理。但是要求企业必须有巨大的品牌经营实力,并且能够善于细分品牌,进行战略定位。

企业名称与多品牌并行策略:即在不同产品上使用不同的品牌(商标),但每一品牌之前均冠以企业名称,借助企业信誉扩大商标影响。如雀巢公司在其生产的数十种巧克力产品上分别使用不同的品牌,同时也在其上使用醒目的“雀巢”两字。

这种品牌使用策略的特点就是“稳”,它能具备上述两种策略的部分优势,使企业在品牌使用方面显得比较稳健,减小品牌使用上的风险。

品牌经营策略第三招:品牌延伸策略

品牌延伸策略是指企业将某一著名品牌或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用于与原来产品不同的新产品上的过程。如海尔集团原来是生产冰箱的,“海尔”品牌主要用在冰箱上。后来,海尔公司将其“海尔”品牌进行延伸,延伸到电视、空调、手机等产品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行品牌延伸一般情况下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效果:可以凭借原有品牌的知名度来提高新产品的市场认知率并大幅度降低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促销费用;原品牌良好的声誉与影响有可能对延伸产品产生波及效应;可以减少新产品市场开发的风险。另外,品牌延伸又可以通过新产品的销售进一步扩大原产品的影响力,起到增强核心品牌形象的作用,扩大品牌宣传的规模效应。

迪斯尼的老板迪斯尼就曾经说:“米奇根本就不是一只老鼠,或像老鼠一样的东西,同样,唐老鸭也不再是一只鸭子。”

迪斯尼可以将一部热门电影,如《狮子王》,变成大为轰动的特许经营系列,衍生出电视剧、图书、玩具、主题公园和百老汇演出……

除了影片的发行网外,迪斯尼还拥有商品、书籍、玩具、服装、电视以及录像带等等其他商品的全球发行网络。所有这些构成了迪斯尼复杂完备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迪斯尼在动画片以及其他产品的制作方面已经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建立起了世界性的声誉。

品牌经营策略第四招:品牌市场扩张策略

(1)品牌授权。

指授权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品牌以合同形式授予被授权者使用;被授权者按合同规定从事经营活动(通常是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并向授权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同时,授权者给予人员培训、组织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协助。很多电器、服装厂商就采取了品牌授权的策略,达到社会资源共享,迅速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2)OEM。

它是指一种“代工生产”方式,其含义是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的方式。产品一般都是采用制造者的品牌,而采用中间商品牌的情况很少见。在目前的过剩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此模式下的品牌企业更加关注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研发和销售,在产品的品质上下工夫,而将简单的加工环节予以外包,这是品牌迅速扩张的重要战略,如今被很多的机械、IT、服装、电器等企业所采用。

(3)特许经营。

是指特许者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受许者使用。受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者支付相应的费用。如今大部分品牌企业都采用这种模式,比如沃尔玛等连锁企业以及“联想 1 +1”、“海尔专卖店”等生产企业的特许经营店等。以品牌企业具有的知名度,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本地化经营,迅速占领目标市场,实现低成本迅速顺利地扩张。

品牌经营策略第五招:品牌产品代理策略

品牌代理被许多人称为利用“拿来主义”赚钱,就是厂商通过契约形式授予某个人或公司销售其产品的权利。一般说来,品牌代理商可以一个较低的折扣拿到品牌产品,然后再以全国统一的零售价销售,其中的差价成为品牌代理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例如,国美等连锁企业和品牌专卖店等都是厂商的品牌代理。这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下商业资本的有效经营模式,不但是商业资本获取了增值,而且有利于品牌的市场扩张。

品牌经营策略第六招:品牌更换策略

品牌更换策略是指企业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变的情况下,用新品牌替代老品牌的一种品牌营销策略。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企业有必要选择换品牌策略。”

比如,现有品牌有侵权问题;因企业联合、兼并而失掉原有品牌;品牌危机,失去吸引力;为了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更换;等等。如联想将“Legend”改名为“Lenove”目的就是使用新品牌带来新气象,并通过品牌转换来给企业造势。

实施内外兼修的品牌经营战略,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并不断巩固和提高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