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6171300000023

第23章 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作为社会的人,我们常常感叹“行路难”。大诗人李白就有“行路难”的诗。人生以行路为喻,说明行路中有人生道理。

(一)以安全求效率

车水马龙,人群熙攘。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目标为导向急急忙忙赶路,或相向,或对向,或侧向,免不了因时间和空间上的碰撞而发生“路线冲突”。看看公路上各种各样的警示牌吧,“争让一闪念,生死一瞬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会走斑马线的人,就是不会走人生道路的人”……行路当然要讲效率,但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所以,要建立以安全求效率的意识,如此则可断:该不该进,该不该退,该不该争,该不该让,该不该停,该不该慢。

(二)路不转人转

为了行路安全,我们必须按规定或习惯“各行其道”,所谓“道并行而不悖”。但是,在同一条道上如何走路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过马路的。马路上人来车往,为了避免撞人撞车,过马路要如警示牌上所示:“一等,二看,三通过”;通过时要随时调整自己的速度和位置。直线的距离最近,但人与车许多时候不得不走曲线,所谓路不转人转。车的方向盘和刹车要灵活,人的反应要灵敏。

(三)无过无不及

例如,在满街都是人的街道上骑自行车,如果你骑车的路线“左倾”,就危及左边的人;如果你“右倾”,就危及右边的人;如果你对左边的人避让过度,你就可能撞到右边的人;如果对右边的人避让过度,又会撞到左边的人。你必须以“无过无不及”为准则,给自己留足余地。在前后关系上也是如此,有时要加快速度,离开险境;有时要放慢速度,保持距离,防止追尾。这里也是“无过无不及”和“留余地”。善骑车者在人缝中活动自如;善开车的人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就像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这里,关键是“无过无不及”的体验。道家将此推及养生,儒家将此落实到做人。

(四)在一个灰色的世界中走路,要学学盲人

盲人眼睛看不见,走路却很少摔跤。倒是明眼人时不时踩空、踩塌、滑倒或撞到什么东西,这都是他们自恃眼睛看得见,而疏忽大意所致。

盲人在一个黑色的世界中走路。他一步步摸索着前进,脚步稳重,精神贯注,非常小心;他虚心而认真地接受别人的指点和引导。像这样走路;明眼人是做不到的。

人生行路难,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伤或挫败,不妨学学盲人走路。人生路上,未知的因素和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太多,何况有时不得不在黑夜或大雾天走路,除了摸索着前进外,别无良策。只有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情一步步去探索,才有可能避开危险。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这是一个灰色的世界。如果不紧跟行业的领先者,我们会被迅速淘汰;如果我们过分小心纠缠于琐碎的细节,那我们会整天质疑于前期的决定而无法前行。

过分谨慎会妨碍前进的脚步,太不谨慎会功败垂成。信息不透明,摸石头过河。大致的根据和原则是不能少的。这应该是盲人走路给我们的启示。

(五)中庸之道和人生之路

中国古人阐述人生哲理不离“走路”的启示。朱熹释“道德”之“道”为“所行道也”。禅宗释“具足”:“举足下足,道场中来,具足佛法矣。”禅宗的“具足生活”,不离日用常行,其中包括“走路”。只能进不能退,不会走路;只能争不能让,不会走路;只能快,不能慢,不能停,不会走路;只能走直线的人不会走路……走路贯彻着中庸之理。

《大学》讲“三纲八目”,其中一条是“止于至善”。“止”字在字源学上像“足迹”,因此,“止”与“足”常用来形容“行”的道理,所谓“不止不行”,所谓“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常足,终身不辱”。一个人只有懂得“止于至善”的道理,在迷惑时才有正确的选择。

《中庸》中好几处直接用“走路”的事例讲中庸之道。《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说文》说:“通,达也。”“达”就是道路畅通无阻。古人“穷”“达”对举,“穷”就是“穷途末路”。只有以“和”的精神去走路,人生之路才能“通达”。所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实现“和”,必须以“中”的观念走路。“中”,无偏无颇,无过无不及。避让有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

《中庸》说:“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路要一步一步走,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多务得,不急功近利;要坚持走下去,不能半途而废;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懂得这些走路的道理,才能走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