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18

第18章 四海拳踪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长江三角洲,杨式太极拳也顺势南下。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杨澄甫应馆长张之江之邀,赴中央国术馆担任太极拳教学工作。1929年,杨澄甫又应浙江省省长兼浙江国术馆馆长张静江之邀,转赴杭州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杨澄甫众弟子也相继南下,太极拳随之向南方传播开来。

只一眼,董英杰就被苏州融化了。

站在石拱桥上,看水路分岔、蜿蜒崎岖,坐在乌篷船上,看屋檐枕河、瓦棱照影,深深吸一口湿漉漉的空气,那江南的感觉便在周身如水墨画一般晕染开来。

醉里吴音,暖意绵绵。董英杰这多年来的执着和奔波径自睡去,眼前唯有慵懒无力的自足和沉醉。黄昏将至,各家的厨房冒起青烟,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吵嚷声不绝于耳……他深深地感叹,没想到这方世外桃源竟然也弥漫着人间的烟火,燃起了他浓浓的乡愁。他喜欢这里,在这尘世的净地中,他可以将一路的操劳换成悠闲。

于是,董英杰在苏州城小住授徒,跟他学拳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都是居住在苏州的政府要员和军界头领,董英杰也逐渐跻身于苏州的上流社会中。

远在老家的李宝玉这一天忽然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原来是多年在外的徒弟董英杰来信请他到苏州去,并让人捎来50块大洋做路费。第二天,李宝玉找到精通医术的好友道士李见性商量。李见性极力劝他出去转转,一来看看徒弟,二来开阔一下眼界。就这样,李宝玉和李见性坐车南下。

李宝玉来苏州时,董英杰正受江苏省财政要员吴谷义之聘在吴家教拳。

吴家公馆豪华气派,楼台错落,一派典雅之姿,典型的苏州园林。吴谷义一家住在前边,后边是一个大花园。花园当中的大屋是吴谷义学拳的地方。董英杰则居住在花园一侧的跨院中。当时在吴家公馆跟随董英杰学拳的人还有十几个,都是南京政府军政两界的要员及他们的公子。

正值初春,穿过早梅正在怒放的厅堂,师徒二人相见。

见到师傅,董英杰狂喜叩拜。寒暄过后,李宝玉说:“我知道你好学,随杨澄甫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我今天还算是以师傅的身份来找你,我最了解你,你的功夫还没有完全到家,南方有功夫的拳家多,我担心你吃亏呀。这次来特地教你内劲功夫,你要悟、要勤练,我才能放心。”

李宝玉对董英杰说:“练功时,一定要按规矩,必须顶起头来,拔起背来,塌肩,垂肘,有一种布满周身的意向,五指都要贯上意思,气势均匀地充满各部位,日子久了,根基就筑成了。”

“第二步,是注意将周身关节放松、放软,无论是腰膝或肩肘,甚至指节、腕节,就连脊骨的每一节部都要以思想的力慢慢将其松开。”

董英杰每日体会,忽然有一日豁然开朗,领悟了其中的玄妙。

李宝玉满意地微笑说:“你如今有了内功劲力,再加上杨澄甫的轻灵,功夫大成了,我也就放心了。”

这样平安过了些时日,一天,董英杰拿着一份报纸对李宝玉说:“师傅,你看这个。”李宝玉接过报纸一看,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有一英国大力士在南京立下擂台,愿与中华武术高手比武,出口猖狂,扬言能战胜他的人便赏重金若干……

怎能容忍外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这样的气焰嚣张?第二天,董英杰便和李香远、李见性坐上火车,离开了自己喜爱的苏州,赶往南京。

火车穿行于辽阔空旷的田野,偶尔有疾驶而过的火车,两列火车交错时发出刺耳的声音,像风一样呼啸而过。有时火车停站,对面的轨道上也有一列,然后,也分辨不清是哪一列火车缓缓地开动了,坐在对面火车上陌生的人偶然地邂逅,然后又渐渐远离。

此时,英国大力士在南京立擂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国,各地武林人士都是义愤填膺,纷纷赴南京打擂。董英杰一行到达南京时,很多拳师已聚集在此了。

这个立擂的英国人名叫艾斯波尔,身高体壮,力大无穷。据说此人掌握精湛的拳击技艺,在拳击台上所向披靡,被誉为“无敌拳王”。和他交过手的外国职业拳师有的称他为“最可怕的对手”,有的则将他比喻为“恐怖的死神”。

此次赴华挑衅,艾斯波尔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浪潮正日益高涨,他想帮助英国副领事压一压人民的气势,扩大英国在华势力。

艾斯波尔一行租下了南京最大的游艺场作为立擂地点,他们目空一切,趾高气扬,根本不把中国拳师放在眼里。副领事更悄悄与南京地下黑组织斧头帮接上了头,花重金让斧头帮在暗地里帮忙护擂。

头几天,艾斯波尔已将七八位中国拳师打下了擂。李宝玉和董英杰、李见性三人在台下耐心观察,仔细琢磨他的战术,寻找他的破绽。制定好应对战术,有了必胜的把握,李宝玉准备第二天打擂。然而就在当天晚上,为了不让中国的高手登台打擂,南京斧头帮夜袭李宝玉和董英杰居住的客栈,用石灰粉将李宝玉双眼烧伤。

李宝玉一边抓紧治伤,一边做好让董英杰打擂的准备,继续将自己的绝招和心法一一秘授给董英杰。二人针对艾斯波尔的技术特色和战术打法,详细制定了应对方案。

有了十足的信心,董英杰呼啸一声,纵身飞上擂台。

艾斯波尔冷眼打量,这位漫天乌云下飞身上擂的中国拳手身着长衫,有风吹起了衣摆,身姿英挺,文人一样的儒雅翩翩,而眼神却隐隐含着些威猛之气。未等锣响,艾斯波尔便向董英杰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拳法进攻。适应了对手连珠炮似的西洋拳击后,董英杰逐渐稳住了阵脚,连连进招,急得洋人摸不着头脑,连声怪叫。突然,董英杰一个假装,连连后退,将对手引到台边。艾斯波尔以为胜利的时机终于来了,猛地向董英杰冲来,董英杰忽然纵身跃起,绕到对手身后,猛击艾斯波尔后背一掌,艾斯波尔应声摔下擂台。

踉跄爬上擂台后,艾斯波尔攻势更加猛烈,拳法迅疾,出手狠毒。但董英杰在他强劲的攻势下游刃有余、应对自如,他虚虚实实、声东击西,二人打得难解难分。

几十个回合过后,董英杰知道对手就快要急躁起来,静待着获胜的时机。艾斯波尔疯牛般在台上乱冲乱撞,猛力一拳击来,董英杰没有躲闪,气运膀尖接住来拳,左脚进步迅速贴近,一个“高探马”,亮掌直取艾斯波尔面门,同时猛提右腿,用膝盖顶住艾斯波尔小腹。艾斯波尔躲过脸部来拳,但是由于距离太近、动作太快,小腹挨了重重一膝,疼得他大叫着纵身后退了好几步。董英杰紧随不放,就像粘在了对手身上,猛出一拳击中艾斯波尔,眼看着对手仰身朝后倒去,董英杰未等对手倒地飞身又到,双掌齐发,“啪”的一声,艾斯波尔被摔出一丈开外,四仰八叉倒在了擂台上。躺在地上的他连连摆手:“不打了,不打了,我认——认——认输!”

一刹那,阳光忽然从浓重的阴云中穿透了出来,房屋、树木、聚集的人群立刻展开了温暖而明润的轮廓。嘈杂的游艺场上拥挤不堪,欢呼声、笑声、风声,树影、人影、阳光的影子……

在雷鸣海啸般的欢呼声中,证人宣布:董英杰胜。董英杰将摆放着获胜所得三千块大洋的桌子端到擂台边,抱拳道:“多谢各位父老,多谢诸位朋友,在下舍身打擂,并非贪图洋人这几个臭钱,而是为炎黄子孙争这口气!我堂堂中华,犹如睡狮,万众觉醒,何人敢欺!这些钱在下一文不取,送给远道而来的各位武林英雄作为路费,送给南京各界父老买几挂鞭炮吧!”言毕,董英杰抓起银元,扔向台下。混乱之际,董英杰和李宝玉、李见性一起悄悄离开了游艺场。

董英杰南京打擂获胜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轰动一时的民族英雄。

他的名字就是从那时以后,由董文科改为董英杰。

1933年,杨澄甫受陈济棠、李宗仁邀请,率董英杰及长子杨守中等弟子来到广东,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的“相手”。董英杰被誉为“杨澄甫十大弟子”之一,是杨澄甫众多弟子中被公认为推手功夫上乘的学生。作为杨澄甫的重要弟子,董英杰随杨澄甫在各地游历,协助杨澄甫传拳,并代表杨式太极拳跟人比试。

北方一带,太极拳早已流行多年,但是在岭南广州的传播,从杨澄甫抵粤时才正式开始,是杨澄甫带领他的众多弟子掀起了广东地区人们习练太极拳的热潮。

广州历来武风浓厚,这里的人大多练习咏春拳、蔡李佛拳、五祖拳等南拳,这些拳法的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步法稳健,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攻击勇猛。当他们看到杨澄甫和他的弟子们绵软缓慢的太极拳后,纷纷质疑:“太极拳这么柔、这么慢,能打吗?”一位有南拳功底的高官说:“不如试一试吧。”

杨澄甫把董英杰叫到一边,对他说:“你不能赢他,但是也不能输他。”

董英杰明白,如果自己轻而易举地赢了,这位一脸武将威严的高官很有可能没面子,便排斥不会学练太极拳;但是如果自己输了,他会误以为太极拳真的不能打,自然也就不会邀请杨式太极拳的老师留下来教他们练拳。

几个来回,董英杰双手附在对方的腕子和手臂上,不丢不顶,对方想用劲盖过去,却欲进不能,欲退不敢,动弹不得,胶着中双方都明白了胜负。推手点到为止,没有伤了那高官的面子,他更加心悦诚服,请求杨澄甫将董英杰留下来教他们太极拳。

很快,董英杰的推手功夫便在广州迅速流传开来。那时杨澄甫除固定开班教学外,很多官僚政客慕名找到他们,以高价聘请到自己家中教拳,不仅收入丰厚,还车接车送,殷勤招待。

在广州,杨澄甫住在东山区的一幢小楼里。楼房两层,裸露在外面的砖经了年月,现出不太亮丽的红,整整一面墙上密密地覆盖着爬山虎,有枯颓的藤挂了下来,在风中摇曳。楼下有一间宽大的客厅,后边有个院子,客厅便是杨澄甫、杨守中、董英杰教拳的地方。杨澄甫公开教拳,每班十几个人。教拳时,董英杰和杨守中带领演练,杨澄甫则在旁指导。北平、杭州、上海……无论地点如何变化,杨澄甫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始终如一,他一招一式、一拳一腿、言传身教,不厌其烦,每个动作都一直要做到完全符合要求为止。董英杰也发现,杨老师的拳式是在不断改进中的,在各地授拳均有不同。或许是为了适应更多的太极拳习练者,他的拳架更加均匀,速度趋向缓慢,原来发劲有声的蹬腿也改为缓缓蹬起,刚劲内含。

董英杰最敬佩老师的,便是他对太极拳开放性的思维。潜移默化中,董英杰深深受到了杨澄甫的影响,不仅是他的拳术、他的理论、他的教学,更包括他对太极拳发展的前瞻性视野,以及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

在协助杨澄甫教拳的同时,董英杰也逐渐吸取着杨澄甫的教拳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

1935年,杨澄甫因病回上海就医。

在上海养病的杨澄甫斜卧在榻上,看日光一寸一寸移至足下,心里忽然感觉清定。或许是忆起那些过往的事吧,或许是看到了未来太极拳的发展,他露出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微笑。这笑容是他留在这世界上最后的表情。

这一年,杨澄甫53岁,一生匆忙,不过只是换这临终一刻的安静稳实。

杨澄甫的一生太过短暂,他将太极拳从父亲杨健侯修订的中架基础上继续修订而成杨式太极拳大架。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定型过程极大地推动了杨式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杨澄甫也因完成了对太极拳的伟大改造而成为杨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大家。

杨澄甫去世后,董英杰和杨守中共同传承了杨澄甫的衣钵,留在广东继续传播太极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