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12

第12章 《打手歌》详解

董虎岭

掤、捋、挤、按须认真

解:掤、捋、挤、按即四正,辅以四隅之采、挒、肘、靠,共称八门。太极拳一切变化,皆由此演绎而出。故掤、捋、挤、按四法为万法之本,不能缺少,亦不能更改,务须认识清楚,知其真意所在。如对此基本之法尚不认识清楚,曷足以言太极拳?纵下苦功,亦无成就。既明白四正真义后,只知空谈理论,仍无补于事也。必须坐言起行,认真努力练习,方有成功之望。

上下相随人难进

解:上下相随即自根而腿而腰,由肩至手至指,由下至上,圆整一气。不论手法身法步法,皆转动灵活,运用如意,首尾相应。敌人无可乘之机,自难向我进攻。

任他巨力来打我

解:任非解作任由,乃纵使之意。纵使敌人巨力打来,不足畏惧。如为将之道,必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也。

牵动四两拨千斤

解:他以千斤巨力来打我,我以四两之力即可将其拨开。所以能如此者,非四两之力,乃牵动之力也。夫千斤打我,彼以直来,我以横往,优劣之势悬殊。以千斤拨千斤,尚虑难胜,即能拨开,是以千斤拨千斤耳。必顺其来势而牵动之,乃能四两拨千斤。然拨动力之大小,拨动之方向,须视来势之力度方向而定,非千篇一律,一拨了事也。用力过或不及,方向太正或太偏,即陷于丢顶而不能用。学者勿以为言之简而易视之,实则似易而行之艰难。须懂劲而后方足以言此。

引进落空合即出

解:如对方稳扎稳打,难有可乘之机,可故示以弱点,引其进攻,我预有备,对方攻势必然落空,趁其马步尚未站稳之际,合身运劲击之,一发即出。善用兵者,常有空营引敌,候其扑空,从而以伏兵击之,即此意也。

粘、连、黏、随不丢顶

解: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使对方脚跟离地,马步浮动。连者舍己无离之谓,即舍己从人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不令对方脱离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即随对方走动之势也。以上四者,均不丢开,不顶劲。不丢则敌人既不能逃脱,常在我掌握之中;不顶则敌人力蕴难处,无所施其技。然粘、连、黏、随不丢顶乃极精细之功夫,须仔细研求,从中讨消息,方能明白。

被打欲跌须雀跃

解:谚云:“人有失手,马有失蹄。”与人对敌之际,偶处下风,在所难免。设遇此境地,心中不可慌忙,既被打中,避已不及之时,须效麻雀跳跃,双足一齐离地,整个跳出,方不致跌倒。跳出以后,身形不散,心神不乱,敌如继续进攻,我可从容应付。

巧挤逃时要合身

解:被挤迫时,我欲逃脱须要合身。合身自有涵虚,将来势消解,同时双手在前,管制敌人,以应付其下一着攻势。

拔背含胸合太极

解:拔背含胸,如太极收合,此乃蓄机待发之势,所谓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是也。

裹裆护肾踏五行

解:裹裆即前脚脚尖微转内,两膝略作合并意以护肾部。五行即五行步法,乃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此为太极拳术基本步法,中定站稳,左右能换步,进退自如。

学者悟透其中意

解:以上所言,字字真切,“掤、捋、挤、按须认真”与“粘、连、黏、随不丢顶”二句,尤须留意,然非经长久练习研究,不易悟透。

一身妙法豁然能

解:太极拳法,若得功成,其神妙有不可思议者。昔杨禄禅先师在京名播遐迩,武侠来访者接踵。一日静坐间,忽有僧来,师即降阶出迎。见僧魁梧雄伟,身高六尺,拱揖道景慕意。师承逊谢。言谈间。僧突鹘起出拳击师。师略含胸,以右掌抵来拳而顶拍之。僧如受电击,跌出屏后犹保持击拳状。旋乃敛容请恕其卤莽。师邀与谈。僧缕缕询顷出其不意犹不得逞之故,师答是谓刻刻留心也。又询顷跌出何其疾,师答是谓发劲如放箭也。曰:“僧云游四海,所遇未有如师者,坚叩太极轻灵之奥妙。”师未及答,见有飞燕入帘,低绕近身,突出手抄获之。顾谓僧曰:“此鸟驯就人,且聊与为戏。”承以右掌而以左手抚之。旋撒左手,燕振翼拟起。师掌但微动,其劲忽隐忽现,燕终不能飞去。盖无论何种鸟,必先借足蹬劲之助方能起飞,燕足无着力处,故有翼亦不能飞也。燕既扑服,则又抚之使去,复不得起,如是者三。僧讶曰:“技何神也!”师笑曰:“奚足言神,太极行功既久,通体轻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僧拜服,留谈三日始去。以上所录,乃系纪实,学者勿以稗官野史视之。存学其上者之心,功夫自有进境。

彼不动,我不动

解:彼不动我不动,乃以逸待劳也。《太极拳释义》有云:以静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机击敌为远。此理甚明。或云:如彼始终不动又若何?如此则我可出虚手引之,一而再再而三,未有不动者。设果真不动,我虚手可立化为实,乘势击之,使其措手不及,消解无由。

彼微动,我先动

解:与敌人搭手,自己按兵不动,精神须注意警戒,待对方欲动之际,我手已动之在先。然微动与已动相差只在瞬息间,机会稍纵即逝,设我出手迟慢,对方已动之后,则我纵欲先动,无可能也,不可不辨。

劲似松非松

解:太极拳出手,似松实非松,语本显浅,然此句最易被人误解。盖初学者多生硬紧张,授者乃以松字纠正之。一日仍生硬紧张,一日仍须注意放松,此松字乃比较之名辞,非绝对者。譬如长蛇蜿蜒,或而昂首,或而蟠结,在此皆可视其内蕴之劲力,是似松非松也。若完全放松,则劲力全无,如死蛇委地矣。然似松非松之程度,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学者但谨记此法则,久之自能体会。

将展未展

解:太极拳手与腿之动作,伸展皆以将直未直为度,全直则力卸矣。此理施之于手,学者多能明白遵循,然施之于腿,则每有误解违背。盖太极拳马步活动,不离弓腿坐腿,二者互为因果。前腿弓则后腿直,后腿坐则前腿直。此直字乃比较之名辞,非绝对者也。前辈于授教时,间或单言一直字,此纯为简便计,言者无误。若据以为法,乃听者自误耳,兹法例明之。坐腿姿势中如提手、手挥琵琶、单鞭下势等式,前腿均须微弯,不应完全伸直,否则不仅该腿呆滞不灵,更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所及,整个身躯亦因之气滞不通,学者稍加揣摩,当知所言非谬。至于弓腿时,不论练拳、推手、对打或发劲,后腿均不可完全蹬直。《行功论》云:曲中求直。非直中求直也。又《行功口诀》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学者宜三复斯言。

劲断意不断

解:例如发劲后,手已伸展,劲已断矣,而意仍未断,故能随机变化,连绵不绝。老振师傅尝言:“劲断意不断,藕断丝连。”即此意也。

转动挪移走

解:太极圈歌诀有云:“此为动工非站定。”上文五行步法,亦经有解释,不再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