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6148600000011

第11章 《行功口诀》详解

董英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解:练拳时一举一动,凡应动之姿式,手足俱要轻灵(即不用勉强力),身子略有腾空意思。又应含有活泼意思,毫无迂滞而极顺熟。一套拳由头至尾,贯串而不中断,即是一气呵成之谓。在练拳中,身躯任何部分于动作时,应表现轻巧而非浮滑,灵活而非虚渺。夫轻灵者,轻中而含有劲于其间,与浮而无倚之轻者不同;灵者含有机警智慧,与虚渺无根者又不同。然动作既得轻灵之妙,应注意其贯串,贯串者不断之谓也,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绵延之意。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解:气宜鼓荡,呼吸即气之表现。鼓荡似湖中之水,随微气而鼓荡,一起一伏,轻微而有次序。神宜内敛,静心凝神,用意思将精神收敛入内,斯为内敛。所谓气者,对于人体则不外呼吸。太极拳之所谓气者即内功,除呼吸之外,尚有一种体内之养气,该气混合于血球间之气,俗称气功。太极拳之练此种气,非徒然或勉强可得,必先练意,从意之修养而至于自觉自悟,穷神达化之气功。生理学所谓人体之血球,当其运行时,有一种无体之气,此即养气,常与血球相扣而行。设无此种养气之存在,则血不能行,此气乃人体有生具来之纯然正气。凡练拳者,能功致于意气相生,延年益寿之效寓焉,口鼻之呼吸虽在动之时,倘能保持与安静时无大差别,则体内之气用之不竭矣。神者,意之表现,心之征象。心露于目,故一举动均自心生。所谓心为令,气为旗也,在举动之瞬息间,心之所欲,尽现于神,神露则必为敌所知。故致力于修养时,亦应保藏精神。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有断续处。

解:练拳宜求圆满,不可参差不齐,又不可忽高忽低。宜缓慢平均不停,不使中间有断。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解:练法须上下相随,劲自足跟起,行于腿,达于腰,由脊而膊行于手指,周身一气。用时前进后退,上至手,下至步,无处不得力,其劲乃不可限量。

根者,立身之根基,即马步;腰者,人体上下相接连之部位也;指者,即两手之指也。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解:病不在外面,全在意内,意不专,则神不聚,步法不得当,即不能得机得势。不得势,手脚乱矣。不论练拳推手或敌对,如马步不坚固,则不得势。甚至于手足无措,身势散乱,其致败之病,在于腰腿。腰当纛,纛者,兵之司令旗也。腰之运用不灵活,犹兵之失其主宰,鲜有不乱者,腰之重要可知矣。所以求尾闾中正,马步不大不小,站步适当,兼顾四面八方。如有不得力处,非关外在形式,皆由心不专也。

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解:凡与人对敌,上部有受敌之虞,则下部亦有防敌之需。进攻之际,亦须作退后之备。或前方不能进迫,可从后方偷袭,左边须防卫,右边亦需警戒。有上则有下,此即人攻我上,须防其下。我攻其上,预击其下,或攻其上者,实欲动其下,而乘虚袭之。有前则有后,攻既向前,须先防中敌之计,故预备后退,亦进可攻退可守之意也。有左则有右,左顾右盼也,我向敌正面攻击,如失中央突破之机,则当谋左右奇兵抄袭,所谓左重则左虚,而由右击之。当对敌时,敌方之根基,亦犹我之马步,设其根基稳固,若徒以巨力推之,殊不容易,故欲向上部击之,当先注意其下部,运用机智,使其下部动摇;或诱敌进步,乘时突然攻其上,则对方之根基既动,当可迎劲而倒。譬如欲拔起一树,苟徒抱其干,可将之掀起乎?必也先锄其根,令其盘踞于混土之根既松且断,则略微力移其重心,势必倾倒而无疑矣。此言与人搭手,先将彼动摇,立足不定,猛力一推即倒。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解: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

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马步有虚实,肩肘掌指有虚实,身形转换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然虚实在练拳时,则易领悟,惟施之于推手或敌对,则非经名师指导,再下苦功,实难领略也。缘练拳之知虚实,乃自我之虚实,推手及敌对之虚实,则须知彼功夫矣。

在练拳而论,凡动之聚者为实,至对敌之虚实,瞬息万变,殊非笔墨可能揭。

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解:全身骨节顺合连贯,气须流通,意无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