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概论新编
6027700000006

第6章 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一、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

1.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

要想了解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必须对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作出分析。

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人要生活下去,首先必须从事关于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人本身,就是从事这种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力。人为了组织和协调自己的生产活动,相互之间必须要结成与其生产力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体现和反映这种经济基础,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一整套的社会意识形态。而这一切,就构成了覆盖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因而,也就相应地属于上层建筑。

2.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特殊性

首先,拿文学与政治、法律制度作一比较。二者虽然同属于上层建筑,但政治、法律制度是对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因而,它们是紧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文学是社会意识,是对经济基础的间接反映,因而,它是远离基础;高悬半空的上层建筑。这是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特殊性的所在。

其次,再拿文学与哲学、道德、宗教等作一比较。二者虽然同属于远离基础、高悬半空的上层建筑,同属于社会意识,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分析的那样,哲学、道德、宗教等,是非审美的认识活动,而文学则是审美的情感和形象活动。由此决定,它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包括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各有其不同的规律,这是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性的所在。

二、文学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

1.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必然要和它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发生一定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第一,经济基础对文学起最终的决定作用;第二,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

所谓经济基础对文学的最终决定作用,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经济基础的性质最终决定着文学的性质。先进的经济基础,总是要求文学以合于规律的真实内容,合于目的的正确内容,和合于法则的艺术形式,来与自己相适应;反之,落后的经济基础,则往往容忍内容虚假、伪善,形式粗糙的文学存在,甚至怂恿和鼓励这样的文学出笼泛滥。另一方面是说,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决定着文学的变化。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济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更新,经济基础也会一步步地发生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能说没有倒退的可能,但其总体趋向是前进。这种总体趋向,首先通过政治革命表现出来,然后波及整个上层建筑。在此形势下,文学也会以一种崭新的情感倾向、形象真实和语言艺术,朝着与前进了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向变化。

所谓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意思是:文学除了主要地反映经济基础之外,它还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其它入面,因而,文学的性质虽然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但并非所有的性质都和经济基础的性质保持一致;文学的变化虽然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但并非全部的变化都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保持一致,一句话,文学有它相对地独立于经济基础的自身规律。文学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它有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大量事实表明,文学虽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关系或者生产力,但它却可以用情感和形象制造一种社会氛围,影响社会观念、道德和心理状况,进而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政治面貌,最终地影响经济基础的性质及其变化。正是基于此,我们说,真善美的文学,往往能对经济基础起正面的促进作用;假恶丑的文学,则往往能对经济基础起反面的作用。

2.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它要和经济基础发生一定的关系。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即远离基础、高悬半空的上层建筑,它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包括经济基础对文学的最终决定作用,以及文学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都必须通过政治和法律,尤其是政治的强有力的中介。所以,在讨论了文学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之后,作为对这个关系的补充和深化,有必要再讨论一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要讨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应该明确以下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文学和政治同是上层建筑,因而,它们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谁从属谁,谁服务谁的问题,准确地说,二者的关系是决定、从属并服务于同—‘经济基础的两种上层建筑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第二,政治是文学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介,因而,它和文学虽是相互影响,但不是彼此平等。政治,作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部位,它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是强大的;文学作为经济基础的间接反映,是上层建筑的边缘部位,它对政治的影响相对地要微弱得多。

政治对文学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政治的性质直接地干预和制约文学的性质。政治如果是开明的,其功利主义较为宽泛,空气较为民主,思想文化政策也较为开放,在这种环境中,真善美的文学容易抬头,假恶丑的文学难以存身。文学一般就走向繁荣。反之,政治如果是黑暗的,其功利主义非常狭隘,更多地带有专制和独裁的性质,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就特别严密。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善美的文学难以抬头,假恶丑的文学容易滋长。文学一般就走向衰落。其次是,政治的变化直接地干预和制约文学的变化。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变化意味着阶级斗争的激化。作为这种激化了的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便是战争。战争,尤其是革命战争和民族战争,是一场血与火的实践。在这场实践中,作家的政治观、人生观、审美观,往往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有了这一世界观的变化作为前提,他们在提笔写作时,必须首先改变其情感倾向,然后,进一步改变其形象真实和语言艺术。于是,文学潮流就有可能大为改观。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集中表现在:文学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政治的影响,而对政治无所作为。真的、善的、美的文学,可以从舆论上对革命的政治起一种支持和督促的作用,对反动的政治起一种揭露和排击的作用;反过来,假的、恶的、丑的文学,则可从舆论上对反动的政治起一种迎合和鼓吹的作用,对革命的政治起一种诋毁和攻击的作用。

3.文学和其它社会意识的关系

文学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除了要经过政治的强大中介,还要经过其它社会意识的中介。基于此,就有必要再谈谈文学和其它社会意识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文学和其它社会意识,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规范的关系。但由于其它社会意识,各处在不同的层次,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因而,它们和文学发生关系时,渗透的渠道,规范的方面,也就随之而各有不同。

文学和社会心理的关系最为密切。作家个人的审美感受是在社会心理的广泛渗透下形成的。作品的情感形象内容和语言形式,要受社会心理的严格规范。而文学反过来,也可以用它所表达的审美感受,渗透到社会心理之中,给社会大众的“集体无意识”,树立一种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的规范。

文学和道德的关系是美和善两种观念相互渗透并且规范的关系。道德渗透在文学之中,为作品奠定人道主义基础,规范文学情感的倾向性及其变化。文学渗透在道德之中,对读者进行人道主义教育,规范道德的性质及其变化。

文学和哲学的关系是美和真两种观念相互渗透并且规范的关系。哲学渗透在文学之中,着重在为作家提供认识论的工具,规范文学形象的真实性及其变化。文学渗透在哲学之中,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种寓予情感和形象的、新的参照系,从而规范哲学的性质及其变化。

文学和艺术的关系是一种美的观念和另一些美的观念之间相互渗透并且规范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前面已经详述,此处不赘。

此外,如宗教、科学等,也都和文学处在相互渗透以及规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