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学概论新编
6027700000002

第2章 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殊本质

一、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比较

1.二者的相同之处

文学是社会意识,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社会意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它们在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的同时,都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改造,这是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相同之处。

2.二者的不同之处

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虽然都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但由于二者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和人的认识两种不同的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对象和方式上也就各自不同。

首先是反映对象不同。文学把社会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能加工成情感和形象的审美特征;哲学社会科学把社会生活当作认识对象,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能加工成思想和概念的认识属性。即便是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它们关心的也仍然是适于审美和适于认识等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成分。

其次是反映方式不同。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的方式,即所谓情感化和形象化的方式,最终是要把社会生活改造成情感和形象的艺术形态;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社会生活的认识属性,用的是非审美的认识的方式,即所谓思想化和概念化的方式,最终是要把社会生活改造成思想和概念的科学形态。

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称作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归入艺术一类;而把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称作思想和概念的科学反映,归入科学一类。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文学的情感性

1.情感和文学的情感性

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于有特征的人和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进而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产生一种喜怒哀乐态度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即所谓情感。

情感可以分为低级阶段的情绪和高级阶段的情思(或者叫情操、情致)。情绪与人的潜意识活动相联系,而情思则与人的意识活动相联系。

如上所述,人的情感由人自己的内心需要来决定。正因为如此,所以,它往往带有因人而异、因时和因地而异的性质。然而,不管是什么人的情感,也不管这种情感本身如何独特,都可以通过分析,从社会生活中找到触发它的对象和缘由。由此言之,每个人的情感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家与一般人相比,情感反映要热烈、丰富和细致的多。他们干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旦提笔在手,这种满溢于心胸的情感,不可能不流注在作品之中,从而也就使文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可能不成为有爱有憎的情感反映。

所谓文学的情感性,就是指作家的这种情感反映。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作家要把社会生活化为情感;二是说,作家要用情感表现社会生活。文学的情感性是文学的一个基本特性。

2.情感反映和思想反映的比较

文学以情感性为基本特性,这是和哲学社会科学以思想性(认识性)为基本特性相比较而言。这个比较,是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比较,也是情感反映和思想反映的比较。

人们常常把情感与思想联系起来,其实二者有很大的区别:思想在概括社会生活的认识属性的基础上形成,情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审美特征的前提下产生。它们虽然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思想反映的,主要是人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认识,即所谓理;情感反映的,主要是人对社会生活的倾向态度,即所谓情。这是二者的区别所在。

然而,正像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中不能截然排除情感的成分一样,在文学的情感中,也多少会包含有一定的思想成分。但这种思想成分在文学那里,必然如盐溶于水一般,溶解在情感里面。所谓情中见理,寓理于情,就是这个意思。

三、文学的形象性

1.形象和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除了上面讲的情感性之外,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它的形象性。

所谓形象,有两重涵义:一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存在的具体形态,这种形象是生活形象;二是指外界的人和事物为反映者所感知以后留在心中的具体表象,这种形象是观念形象。我们要讨论的,是观念形象,不是生活形象。

正像情感包括低级的情绪和高级的情思一样,形象包括自发的印象和自觉的意象。但不管是印象,还是意象,它们都是人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社会生活,人的感觉就没有对象,就谈不到印象以及由印象加工而成的意象,自然也就无所谓什么形象。

一个人只要感觉是健全的,他就有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反映的能力。作家的特别之处是,他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得多,因而,其形象反映能力比一般人也要强大得多。在他们眼前,到处是色彩和线条;在他们耳边,到处是声响和节奏。一旦要写点什么,这种视觉和听觉形象,马上就化作相应的语言符号,要求在作品里,有如在社会生活里实际存在的那样,把对象再度呈现(再现)出来,从而使作家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成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反映。

我们讲文学的形象性,就是指作家的这种形象反映。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作家要把社会生活化为形象;二是说,作家要用形象再现社会生活。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的又一个基本特性。

2.形象反映和概念反映的比较

说形象性是文学的基本特性,这是和概念性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性相比较而言。这个比较,是文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比较,也是形象反映和概念反映的比较。

从心理学角度看,概念属于对社会生活的理论反映,形象属于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们二者首先是对象不同,概念反映的是人和事物的认识属性,即所谓本质,形象反映的是人和事物的审美特征,看起来它是现象,但不是一般的现象,而是本质化的现象。由对象的这一不同,造成了方式的不同。概念采用一步步抛弃现象的感性形态,把本质从中剥离出来的抽象方式;而形象则采用把现象的感性形态保留下来,通过改造予以强化,使之更集中地体现本质的具体方式。

文学反对概念化,但并不排斥概念。从形象反映本质的意义上讲,形象包涵概念:从形象反映本质也反映现象的意义上讲,形象又大于概念。

四、文学的情感和形象的关系

1.文学的情感和形象是对立的统一

情感性是文学的基本特性,形象性也是文学的基本特性。这二者的关系是又对立又统一的。

情感反映社会生活,侧重在主观的理想表现;而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则侧重在客观的现实再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互相对立的。

但是,情感必须由形象来激化和制约,必须由形象来表现;而形象又必须由情感来推动和改造,必须由情感来灌注生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是互相统一的。

2.文学作为艺术的特殊本质

情感和形象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造就了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学本身。文学作为艺术,就本质而论,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或者情感化的形象。如果情感和形象的统一以情感为主,那么,文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化的情感;反过来,如果情感和形象的统一以形象为主,那么,文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形象,一种情感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