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50

第50章 《浮士德》

作者:歌德

成书时间:1831年

类别:诗剧

经典欣赏

第一部夜(节选)

你听着,值不得再把快乐提起。

我要委身于最痛苦的享受,委身于陶醉沉迷,

委身于恋爱的憎恨,委身于爽心的厌弃。

我的胸中已解脱了对知识的渴望,

将来再不把任何苦痛斥出门墙,

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

我都要在我内心中体味参详,

我的精神抓着至高和至深的东西不放,

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

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最后我也和全人类一起消亡。

内容导读

歌德是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国文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使自己获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他的《浮士德》同《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同被誉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也是欧洲与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价值和最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魔鬼靡非斯托瞧不起人类的理性,与天主打赌,自信能够引诱饱学之士——浮士德,使其堕落并将其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却认为人在奋斗中难免迷失,但终究会意识到正途。天主相信浮士德——人类的理性最终能抵制恶魔的诱惑,但也想找个负面的东西鞭策人的精神,于是同意了靡非斯托的要求,把浮士德交给他进行赌赛。

初登场时,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老学究。他知识渊博却对已有的书本知识不满足,渴望了解一切神秘的东西。靡非斯托趁机和浮士德订约打赌。靡非斯托愿做他的仆人为他全面服务,条件是:一旦浮士德对现状心满意足,就得交出灵魂,来世为靡非斯托服务。浮士德不相信自己有知足的一天,立即答应了。

立约后,靡非斯托首先带浮士德来到一家酒店,和大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之后又领他到魔女的丹房里,把他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年轻的浮士德看中了市民少女格莉琴,在靡非斯托的怂恿下很快占有了她,使她怀孕。为了偷情,格莉琴给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哥哥瓦伦廷和浮士德决斗,也死在其剑下。格莉琴因为未婚生子而被抓进监狱,被判死刑。浮士德救人不得心中伤痛不已。

不久,他们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之上。因为财政空虚,内忧外患,该国君臣惶恐不安。靡非斯托献计挖取地下宝藏、大量发行纸币,以解决经济危机。果然,皇帝签名的纸币使帝国上下为之一振。高兴之余,皇帝想亲眼目睹希腊美男美女帕里斯和海伦的真容再现,便命浮士德去办。不料,浮士德自己也被魔术变出来的海伦的美丽所深深吸引,就在短短的一瞬间他用钥匙触到了帕里斯而引起爆炸,美人变成烟雾匆匆消失了,他自己也昏倒在地。

靡非斯托把浮士德扛回了书斋。他找到了已成为博学大师的瓦格纳帮助浮士德实现对海伦的梦想。瓦格纳用稀奇古怪的烧瓶制出了一个透明的小人,让小人在瓶中为他们发光照亮道路,飞往希腊神话的发源地去寻找海伦……

《浮士德》广泛运用象征、典故,其中比喻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这些象征、典故、比喻,不局限于一词一语,而是涉及众多的文学意境、人物原型、故事模式,进而贯穿全书,形成整体的文学隐喻,如:海伦象征着古希腊艺术美,欧福良象征拜伦等浪漫派诗人,浮士德的人生则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缩影等。因为关涉欧洲文化渊源,这些象征、比喻的理解,对于普通读者有一定的困难。但借助译者的注释,细心的读者朋友会从歌德那里学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文学常识概览

歌德与《浮士德》

《浮士德》创作成书于1803~1831年,前后延续近60年。作者亲身经历了18世纪、19世纪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拿破仑等历史人物有过交往。晚年时,歌德担任魏玛公国的宰相,领导魏玛剧院。精力充沛的歌德在业余时间还钻研过许多科学问题,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关注。这一切经历和感受,歌德都把它们天才地融进了长篇诗剧《浮士德》之中。《浮士德》是诗人歌德对欧洲民间长期流传的“浮士德传说”的再创造,更是一座艺术与思想的宝库。它是马克思最喜爱的著作之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也称《浮士德》为德国“世俗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