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33

第33章 《雷雨》

作者:曹禺(1910~1996),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曹禺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成书时间:1933年

类别:戏剧

经典欣赏

第一幕(节选)

门大开,周朴园进来,他约莫有五六十岁,鬓发已经斑白,带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显得格外峻厉。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圆花的官纱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衫的领扣松散着,露着颈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服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丝尘垢。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伛偻,面色苍白,腮肉松弛地垂下来,眼眶略微下陷,眸子闪闪地放光彩,时常也倦怠地闭着眼皮。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着他平日的专横,自信和倔强。年青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转为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着,再也寻不着一点痕迹,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后面。在阳光底下,他的脸呈着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矿产。他的下颏的胡须已经灰白,常用一只象牙的小梳梳理。他的大拇指套着一个斑指。他现在精神很饱满,沉重地走出来。

内容导读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培养起来的戏剧大师。曹禺的主要成就体现在戏剧创作上,他是中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雷雨》是他的处女作。

《雷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成熟,它使我国的多幕剧创作在容量上、艺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它是我国戏剧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雷雨》在一天的时间里、两个舞台的背景之下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他们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牵连和侮辱的鲁家。

曹禺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雷雨》不像当时有些左翼作家的剧作,它没有鲜明的色彩、高亢的革命基调和呼喊革命口号的主人公。但是,它却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中反映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层社会生活的腐败和罪恶,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地揭露和抨击。

《雷雨》的语言是简洁而易懂的,即使没有太多文化的人也能听得明白真切。它避免了外国话剧中那种长篇台词,以短句为主,更绝少欧化语法,而是以日常口语提炼加工而成。

《雷雨》的语言又是个性化的。一般说来,每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语言、节奏、韵味和分寸都是不同的,这也使得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雷雨》的语言还极具抒情性。“既通俗易懂,又有淡淡的诗意,既像诗而又像日常人们的对话”。

《雷雨》的语言艺术创造,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中国观众一般喜欢的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热闹的场面,是有个性的人物,是民族的现代的戏剧语言,而这些美学标准,在曹禺的《雷雨》中都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体现。

文学常识概览

巴金与《雷雨》

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五易其稿,完成了处女作《雷雨》。曹禺将《雷雨》投寄出去,曾被一些编辑废弃扔进纸篓里。后来,巴金意外地从纸篓里发现了这份手稿,他读后深感作者才华非凡,认为这是一部深沉的好作品。在巴金的高度评价和积极推荐下,1934年7月,《雷雨》发表在《文学季刊》1卷3期上,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几个剧团争相演出,曹禺因此一举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