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30

第30章 《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成书时间:1926年

类别:散文集

经典欣赏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内容导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

《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时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了鲁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痛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地抨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鲁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无忧无虑的天真生活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希望。

《父亲的病》回忆鲁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文章,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地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品的语言清新、朴实、亲切感人,是现代回忆散文的经典篇章。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朝花夕拾》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文学常识概览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是新台门周氏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占地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

三味书屋为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现室内文物保存完好,正中为塾师桌椅,两侧为客席,窗前壁下则为学生座位,鲁迅座位在左上角,书桌是鲁迅当年用过的原物,桌上有鲁迅亲手刻下的一个“早”字。一次因上学迟到,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激励自己按时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