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25

第25章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博、铁云,别号老残,又署“洪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生在六合,后随父定居楚州,死后葬在楚州。

成书时间:1903年

类别:长篇小说

经典欣赏

第十八回白太守谈笑释奇冤铁先生风霜访大案(节选)

却说白公退至花厅,跨进门槛,只听当中放的一架大自鸣钟,正铛铛的敲了十二下,仿佛像迎接他似的。王子谨跟了进来,说:“请大人宽衣用饭罢。”白公道:“不忙。”看着刚弼也跟随进来,便道:“二位且请坐一坐,兄弟还有话说。”二人坐下。白公向刚弼道:“这案兄弟断得有理没理?”刚弼道:“大人明断,自是不会错的。只是卑职总不明白:这魏家既无短处,为什么肯花钱呢?卑职一生就没有送过人一个钱。”

白公呵呵大笑道:“老哥没有送过人的钱,何以上台也会契重你?可见天下人不全是见钱眼开的哟。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老兄也犯这个毛病,莫怪兄弟直言。至于魏家花钱,是他乡下人没见识处,不足为怪也。”又向子谨道:“此刻正案已完,可以差个人拿我们两个名片,请铁公进来坐坐罢。”又笑向刚弼道:“此人圣慕兄不知道吗?就是你才说的那个卖药郎中。姓铁,名英,号补残,是个肝胆男子,学问极其渊博,性情又极其平易,从不肯轻慢人的。老哥连他都当做小人,所以我说未免过分了。”

内容导读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初编20回,后有续编9回,可惜未完篇。1903年初刊于李伯元主编的《绣像小说》上,署名“洪都百炼生”。鲁迅在其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其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主要是讲述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游历时的见闻,通过辐射式的结构,大场景地展示了晚清社会黑暗腐败的内幕。

在《老残游记》中,刘鹗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地塑造了玉贤和刚弼这两个名为“清官”实属酷吏的形象,这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刘鹗与《老残游记》也是知识分子和小说界转型的典型。《老残游记》作为一部小说文本,形象的勾勒和故事的连贯结构,把“老残”的曲折经历与作者自己坎坷的人生进行比照,借“老残”的喜、怒、哀、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愤怒和不平,折射出刘鹗等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悲惨境遇,读来不免扼腕叹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老残游记》不仅以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在当时的小说创作中首屈一指,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不少创新,其时虽离“五四”运动尚远,然而西风东渐、天窗日开。刘鹗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比较进步的,和对“西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算学、医学、治水等均有研究,且能融会贯通,在此书中融合了中国古典小说擅长的白描和西洋小说追求细腻的特点。尤其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颇令人称道。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格外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音乐描写是此书的一绝。一般来讲,用语言文字描写具体的事物比较容易,因为它有形体可循,只要用心观察、反复琢磨,依葫芦画瓢不是太难。但是将抽象的音响描绘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作者将丰富的想象,用贴切的比喻、清新的词汇,从不同角度把虚无缥缈的音响化作鲜明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究竟什么人的脏腑被熨斗熨过?人参果又有哪个人吃过?这样的想象力不能不令人叹服!又如写王小玉音调清脆甜润,唱腔回环转折,用:“钢丝抛入天际”、“峰峦重叠的泰山”、“盘旋于山腰的飞蛇”、“花坞春院的鸟鸣”等一系列具体而形象的比喻,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可以说《老残游记》一书对音乐的描写是继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后,描写音乐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然而刘鹗毕竟出身于封建官僚之家,思想感情始终倾向于清王朝,反对人民革命。书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农民战争的鄙视与仇恨,例如攻击太平天国革命为“粤匪”、咒骂义和团起义是“疫鼠”、“害马”等,这也使得这部作品问世以来毁誉参半,争论不休。

就政治倾向的进步性和艺术成就而言,《老残游记》似乎略逊于《孽海花》,但跻身于中国20世纪文学经典应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