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名著导读
6008800000016

第16章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计有14种,完整地保留下来的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于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传。

成书时间:1498年

类别:元杂剧

经典欣赏

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节选)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内容导读

《西厢记》原名《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一部永恒而且有普遍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它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高峰之一。自传世以来,版本众多,流传甚广,曾被历代统治者一再列为禁毁之列,但其结果却千百倍畅销,到明代更是大行其道,刻本之多,评论众多,实属少见。

《西厢记》主要讲述的是张生与莺莺在普救寺邂逅相识,一见钟情,历经劫难,终成眷属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情节细致婉转,文词优美动人,因为其清新、俊逸的文采而传诵一时,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该剧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个“针织女工,诗词书算”样样皆能的女子,她在遇见张生后心绪飘摇但最终还是冲破了传统的封建婚姻枷锁,与张生私订终身。而张生,也没有了唐代传奇故事中轻狂的情性,他对崔莺莺一见钟情,大有相逢恨晚之感。在他们的交往中,如果没有红娘的穿针引线和全力相助,他们两人恐怕也难逃被拆散的命运。红娘,一个牵着爱情丝线的美丽化身,寄托着许多人的美好愿望。

在《西厢记》中,有男女情爱的描写,但最感人的还是两人相约见面。“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的确是一首很好的约会诗,它把恋人焦急等待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月色朦胧,花影摇曳,在这似梦似幻的时刻,花影幻化成了心上人的身影。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被束缚和被压抑的人性,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滔天的海浪汹涌而来。

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冲破封建礼法的束缚,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摒弃礼教纲常和利禄功名,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纵任性情的自由奔放,勇敢地相爱了。他们从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到月下吟诗、互通款曲,发展到传书递简、跳墙赴约,直至西厢幽会、两情缱绻,最后长亭送别、海誓山盟,这一系列情真意切、大胆热烈的行为,不知使多少卫道士咬牙切齿、胆战心惊,也不知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为之击节、为之陶醉、为之神魂迷醉。

在今天,《西厢记》仍然让人感动不已,让人认识到人性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认识到束缚心灵、摧残人性的势力是多么的可鄙和可憎,认识到幸福就应该努力去争取——丢弃各种陈腐的观念,摆脱各种心灵的枷锁,为人性的解放和生命的尊严而努力奋斗。

《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摹拟仿效之作在元代时就已出现,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情事的戏曲、小说,无不深受《西厢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