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人类最伟大与最糟糕的发明
5999300000058

第58章 电报

在古老的传说中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或许这就是人们对通信的渴望。在今天,地球已不再是茫茫无边,地球上人类的距离已大大缩小。我们可以与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畅所欲言,我们同时也可以在瞬间知晓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

战争给人们带来痛苦是无可非议的事实,爱好和平是每个人的心愿。在如今,军事建设是一项安邦定国的大计,军事力量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浩浩五千年的中华大国,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我们的军事建设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电报是利用电信号来传输文字、图表、照片等的通信方式。由于通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在人们对电报的使用已经愈来愈少了,但是电报有可靠性高的特点,仍然为一些用户所青睐,再加上新业务的不断开发,又增加了礼仪电报等新业务,使电报依然长盛不衰。

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电报发展

中国电报的兴起,与西方国家的入侵有着密切关系。为了在亚洲第一大国扩展势力,他们相继在我国开办电信业务。电报则属一个方面。

早在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擅自把敷设在长崎(日本)至上海间海底电缆接至吴淞口外的大戢山岛,并与上海英租界的电报局相连,收发国际电报。从此,英美等国电信公司的海线也进入了中国。1873年,大北电报公司竟然在吴淞水线房私架陆线通往上海。从此,上海美商旗昌洋行也开始私架陆上专用电报线。

上述种种侵略行为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外商在我国开设电报业务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着手自行建设电报。

1877年,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努力下,在津沪间试设同城电报。并相继建成上海行辕至制造局电报线和天津督辕至机器局电报线,这是我国自办电报业务的开端。

1879年5月,国内首条军用电报线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宣告建成。

1880年9月,李鸿章批准投资建设天津至上海间电报线。这条明线系沿着运河架设,全长约1536千米,次年竣工营业。全线在紫竹林、大沽口、上海、苏州、济宁、清江浦、镇江等7处设立了电报分局;并在济宁设置了电报总局和电报学堂,这是国内最早的电报通信网的长途线路。

1882年,电报总局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设商官办,共接管线路6万多千米,局所约达560处。

1884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并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津沪路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入京城(北平)。从此,北京才开始通电报,当时用的也是进口莫尔斯人工电报机。

1885年,沪、浙、闽、粤电报线建成,为京、津、沪转接电报服务。

到了1899年,国内先后建成数条电报线路,基本构成了我国干线通信网。

进入20世纪初,国内繁忙的线路开始广泛使用进口的莫尔斯自动电报机(又叫快机),以提高其通信速度和质量。民国时期,时局较为混乱,电报这一通信手段发展得颇慢。20世纪20年代末,电传打字电报机传入中国。从1927~1937年的这10年,国家着重整修改建电报旧线、新架线路约5000千米,共有电报局所达1500处。抗日战争期间,内地电报局所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各大城市才开始恢复并开办特快电报、交际电报、夜信电报等业务。解放前,国内仅有两条线路:一是国内沪宁干线,电路使用的电传机多为14型、15型电传机和CF—ZB型、X—618ZZ型载波电报机等;另一条是上海至美国旧金山相片传真电路的国际线。

1949年全国解放后,电报通信得到一定的发展。国家投入使用了一批苏联和德国生产的电传机。为了加强国际间的联系,1950年2月7日,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建立电报电话联络协定》,于1959年1月2日开通北京至莫斯科国际用户电报电路。

我国20世纪60年代后的电报发展

70年代,国内开通北京—华盛顿无线电报和传真等业务。使用60路报纸传真机开办北京—成都传送《人民日报》等3种报纸传真业务。1975年,有关部门研制出单路真迹传真机,京广微波干线上的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5个城市建成开通真迹传真电报网。1979年2月7日,邮电系统开放对台湾电报业务,密切了与海峡两岸之间的联系。

80年代初,邮电部决定恢复使用人工电报电码符号,国际通报用语和公电密语。1982年,国内有些城市开办国际真迹传真业务,主要对象有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及地区。1984年6月,西藏自治区开始试办藏文电报业务。1984年12月,全国第一个省内公众快速传真通信网在江苏省建成。后发展为18个省会城市开办省际真迹传真业务。1988年1月6日,邮电部决定自2月1日起,在国内33个城市推出“礼仪电报”新业务,适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

到了90年代,中国电信业得到迅速发展。电报业务也有了新的开拓,开办了请柬电报业务。

1999年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伴随着有线电话和移动电话及无线传呼等业务用户的不断激增,电信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因此,电报这一传统业务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今代之而起的传真机却大量地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在家里就能及时完成接收图文并茂的各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