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09

第9章

刘桢(?—公元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人。曾任曹操丞相橡属,其后曹丕立世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甄女幼时喜欢读书,视字辄识,常用诸兄笔现,貌美亦能诗。坐中众人咸伏,而刘桢独平视,可见桢之傲气。刘桢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其中写得最好的是《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表现了诗人的真骨凌霜,高风脱俗的品格。

介绍完“七子”的身世后,曹丕接着评价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说他们七个人学习都很全面,写作时不借助已有的文辞,都以为自己能驰骋良马,日行千里,且“齐足并驰”。像他们这样相互佩服、文人相敬,是很难得的。而后述说“七子”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的作品舒缓,足以和王粲相匹。曹丕例举两人的作品,则后说:虽然张衡、蔡邕那样的高手,也不过如此。可谓对粲、干评价之高。对陈琳、阮瑀,说二人的章、表和书信,公文,堪称是第一流的,算得上是杰作。应玚的文章平和不雄壮刘桢的文章雄壮但不严密。最后谈到孔融。孔融因触犯曹操被杀,而曹丕并未埋没孔融的才气,说“孔融体气高妙”,文章的气韵。风格有过人的地方,但是他不善于立论,以至于有时出现嘲笑戏谑的东西。此处曹丕不宜点明孔融“嘲笑戏谑东西”指的什么,为使读者明白曹操为何杀孔融做以下简述。

曹操杀死孔融后,颁布了一道《宣示孔融罪状令》:“太中大夫孔融即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弥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缻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遇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孔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曹操杀孔融可以说用尽心机,无论是罪状,还是曹操下达的宣令,只字未提两人不同政见和书信辩论,而紧紧抓住孔融诽谤朝廷“违天反道,败伦乱理”的言行,告知天下,吾杀孔融不是私人之争,这就使圣人后代,公然在父子的伦理上大反儒家学说的罪恶公之于世,使孔融威信扫地。

气质(个性)决定风格

才干决定表现能力

《论文》第三部分是说作家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同样是作家,而表现能力不同?

原文如下: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前两句是说远近距离、时代早晚应以时代为重。“向声”指声高不要虚名,要实事求是。“书论”指文书、公文体的文章,要富于理论逻辑性。“铭谏”,铭指碑铭一类,刻写在物体上的字迹、标志;谏指衰祭文,记述死者德行的文体,表示对人生前事迹的表述和悼念、这类文体应当不虚假。“诗赋欲丽”诗词歌赋一类的文章,应当清新秀丽。这四类文章因文体不同,都能写好的人不多,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无所不通的人才能把它们都写得比较好。

文章的风格,主要是由作家的气质决定的,也就是作家的个性,清扬上升或浑浊下沉。情绪表现出高潮和低潮、不同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至于表现能力,则由作家的才干为主要因素,“不可力强而致。”也即是说才干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能力。

这就比如音乐,“巧拙有素”。“曲度”、“节奏”指一首曲谱所规定的音调高低、快慢,引申为弹奏音乐的优劣,是由音乐规律技巧决定的。至于吹奏乐器、歌唱家、戏剧小演员,则由引发的中气,也就是丹田之气决定的,这完全取决于平时的素质修养。这种素质技巧,虽然有的在父兄身上具备,却不能“遗子弟”,也就是说无法强加在子弟身上。是说这种素质技巧是无法遗传的。正如汉人桓谭在《新论》中所说:“唯人心之独晓,父不能以禅子、兄不能以傲弟也。”

人才培养不决于先天

决于后天的艰苦努力

在曹丕的《典论》中,对前代帝王的论述重要的至少有三篇,其中《周成汉昭论》就是他评论帝王的系列文章之一。

古之帝王妻妾众,生子女亦多,曹操亦妻妾成群,已知姓氏者就有十五人。为其生儿子二十五人,女儿知名者有七八人。在曹操的儿子中,能够有资格立为世子的,只有被立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和他们同父异母小弟曹冲,曹丕为争夺魏王世子,他与众兄弟明争暗斗,费尽心机,从他的评论帝王典论文章中,可以窥视他的内心世界和成功的秘密。

《周成汉昭论》原文如下:

“或方周成王与汉昭帝,佥高成而下昭。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胎海,周召为保傅,吕尚为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仁义之声,所谓沉渍玄流,而沐浴清风者矣。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犹启诸《金滕》,稽诸国史,然后乃悟。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滕》之教言,岂不暗哉!”

曹丕是说有的人用周成王和汉昭帝做比较,“高成”赞美成王为高,“下昭”而是贬低昭帝为下。我并不这样认为,成王虽继承了其父武王,“上圣”的气质,“贤妣”禀承其母邑姜的胎教,但主要是有“周、召”马师傅、“吕尚”做太师的保护。周即武王之帝周公旦,召即为召康公亦为召伯、吕尚姓姜名望,通称为姜太公、兵书《六韬》传其所著。成王年幼,这几个人都辅佐他灭商、击败武庚、并建筑了洛邑(即洛阳),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曹丕的意思说,成王从能开口说话,从能走路都是靠别人指导,等于是沉浸在帝王恩泽里,沐浴在王室的春风中。

而汉昭帝虽也年幼即位,在位11年,离世时才21岁,由霍光、桑弘羊辅佐,但他下令屯田,改善民生,派兵击败了匈奴乌桓。而不像成王,轻信谣言,诽谤周公,幸亏周公留下历史记载,装在“金滕”内,指盛金属的盒子中,成王下令开启了盒子,看述历史记载后,才消除了对周公旦的怀疑。“岂不暗哉”,这难道不够愚昧糊涂吗?

而后,曹丕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又进一步的说:汉昭帝幼年时的教养,由他姐姐盖长公主担任,身体不承继先人的气质,(他的前任戾房太子即武帝子,因兵败逃亡而自杀)出生也没有良好的胎教,师父也没有周公那样忠心的素质,而在霍光等人辅佐后,昭帝性格和品德逐渐一致,行为与礼节相符。在他14岁时,便早慧成熟,发觉燕王刘旦上书欺诈,保护了霍的忠诚,使他辅政西汉前后20年。

曹丕在与几个兄弟争夺继承人位置,之所以能终成大器,开一片国土,统一魏国江山,封建伦理的“立嫡以长”,固然是一个客观因素,而他自己的坚忍不拔意志,研究古代帝王的修养和自己德行的表现则起了主导的作用。

天地交而万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

此回题目,乃是曹丕《交友论》中的两句。其原文为:

夫阴阳交,万物成;君臣交,邦国治;士庶交,德行光。同忧乐,共富贵,而友道备矣。《易》曰:“上下交而其志同。”由此观之,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非特士友之志也。

意思是:天地间阴阳交融,万物才能以生成;君王与辅臣交融国家才得以治理好;官员和百姓交融,才能避之贪腐。树立高尚的品德。“士庶”之间才能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交友之道理就成立了。正如《易·泰卦》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易”即周易,泰卦乃占卦之一种,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周易”保存了古代人类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人伦”即人类。《荀子·富国》篇说:“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荀子名况,战国思想家,赵国人,存有荀子33篇,是孔子后最博学的学者,主张全面的看待事物,一隅不足以举之,只看到局部是不够的,不能以一叶障目。

曹丕为了阐述自己交友的理念,在此论中还写了一篇名为《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的论文。西汉有一宫殿,名曰白虎宫论名由此而来。汉章帝刘旦在建初四年(公元79年)汇集学者于此,讨论了“五经”的同异。五经乃儒家学说的经典,指《书经》、《诗经》、《礼》、《易》、《春秋》五部书,是古代中国的历史资料,封建社会统治的教科书,宣传封建宪法理论的根据。

讨论会由典校秘书班固负责纪录,并命他撰集成书,实际上是对五经异同讨论的结果,其书多引古文、兼谦纬之论。

曹丕在他的论中说:交结朋友的道理有四个方面,亲近的就纠正他,疏远的就称赞他,快乐的时候想到他,患难的时候可与他共死。他引用扬雄的话说:不一条心的朋友只是表面的朋友。我因此知道了交结朋友的作用,交融确实是人类的根本事务。

曹植在文才上确实优于曹丕,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不是曹丕的对手。因此朝廷里不少官吏早已有心依附于曹丕门下,曹丕看重的是那些明于政治韬略,而在朝掌握实权的人士,支持曹丕为世子的有贾诩、崔琰、吴质、桓楷、司马懿等。面对曹植争立的威胁、曹丕求教于深有谋略的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推心置腹的告诉他,待人要宽厚仁德,奉行简朴勤勉的精神,朝夕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修养,不断提高,使曹操对他的看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