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建安风骨
5456800000008

第8章

曹丕

公元187年,曹操33岁在谯生曹丕。他的异母哥哥曹昂早死,他是曹操的次子。曹丕5岁开始学骑马射箭,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戎马生活,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遭到张绣围攻,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均被射死,年仅10岁的曹丕竟能乘马逃脱。曹丕《典论·自序》中说:“上雅好读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年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又说:“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战争生活增长了曹丕文武兼备的素质,培养了他文武之道。因而,可以说曹丕是半个政治家和半个文学家的结合体。他在历史上所获得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而作为开国皇帝来讲,他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功绩,他躺在父亲曹操所种的大树下乘凉。唯一的功劳也就是逼迫汉献帝禅位,而建魏国。

曹丕的《典论》,比起诗赋似乎更为后人所重视,唐人吕向说:“文帝(指曹丕)《典论》20篇,兼论古者经典文章。”魏明帝时曾刻石,曰“先帝共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刻石立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以承示来世。”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注说“臣松之昔从征西至洛阳,历观旧物,见《典论》在太学者尚存。”由此可见,曹丕的《典论》曾广为流传,受到重视。

文章经国之大业

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的《典论》其中《论文》篇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这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批评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二、评论建安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得失;三、说明气质(指格性)决定风格、不同气质(个性)的作家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和语言特点;四、说明文章的历史价值。

我对这篇《论文》介绍,对其顺序做个颠倒,并不是说其它部分不重要或逊色,而是重视文学在当时是一般看法,而从曹丕的地位(被曹操立为世子)、来发表这样的议论,又如此强调文学,鼓励着述,当然起到一般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文》第四部分原文如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俱乎时之过也。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摄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经国”是治理国家。意思是文章是治理国家一种事业,是人生不朽的大事。人的生命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终结。荣誉和享受也会随一定时间结束,比不上文章的生命力无穷无尽。因此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不依靠达官贵人的势力,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文章来表现出来,把名声传诵后世。接下来曹丕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一个是西伯姬昌,推演《周易》;一个是周公旦执政时而制《礼》。

西伯候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候,后被纣王囚于狱里。被拘禁期间,他不因身处逆境而痛苦。相反创作《周易》亦称《易经》是推测自然变化的书。他认为是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万物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朴素辩证法观念。《礼》乃是周公创作的,亦姬姓,周成王的叔父因其年幼,他为成王摄政。击败了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反抗是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了典章制度,他的论述见《尚书》多篇之中。难怪一些作家看轻一尺长的玉壁,指现在的金钱,而重视一寸长的光阴。今天的人许多不愿努力,因贫贱饥寒而担心,富贵的又沉湎于快乐、贪腐,都只为眼前的事务而操劳,忘记了千载不朽的事业。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生命随在其后死亡,转眼便与万物一起消失。而只有真正的志士,才会留下独特不朽的论著,成为一家言。此乃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曹丕的《典论之文》第一部分,是批评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虽指当时的现象,但对文学发展到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不失是一篇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

原文如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使,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俚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论文是说:“文人相轻”的事,自古就有之。接着举例,如傅毅与班固的文才,两人实际上不分上下。傅毅乃东汉茂陵人,东汉文学家曾任兰台令史,汉代国家藏书之地在兰台,负责奏书的撰写和文籍的整理保管。

班固东汉扶风安陵人,东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初继续完成其文班超所著《史记后传》,被人上告私改国史下狱。经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后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着书,历20余年,修成《汉书》。班固在写给他弟弟班超信中说傅,因为能写文章作了兰台令史,但他的文章总是罗嗦个没完。

曹丕在这里说:“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意思是人们都喜欢表现自己,而文章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很少有人都能写好。因此,不能用各以所长,去轻视别人的短处。最后他用了句里语结束这篇论文。既形象又俏皮。“里”指古时居民聚居之地,一般规定是25户为里。《汉书》中说:“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也有50户、100户等说。现代称城市为里弄,村为乡里。里语即是家乡的俗话,“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是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总是当作价值千金的东西。意思是看不见别人的长处,而只是抱着自己的短处不放。

这种“文人相轻”的现象,很具有现实意义,甚至阻碍文学的发展。如同行是冤家,在艺术领域里,仍很普遍。文艺被大众关注应是好事,而不应该仅局限于少数人甚至怕引起辩论而封杀之。至于文学创作中那种小圈子更是比比皆是,如报刊中的文学评论似乎只有那么几个少数人是“评论家”,他们的文章畅通无阻,几乎占据了文艺报刊的全部版面。至于那种关系稿,相互利用;人情稿,面子难讳;名人稿、官员稿,只要是所谓名流人物、官大有权,文章就会畅通无阻,本来寡文薄墨之人,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了名流大家,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的一大悲哀。

评建安“七子”创作

论风格各具千秋

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二篇,是评论建安“七子”的创作,他们的风格和得失,是较为全面公允的。对建安“七子”的论述,虽各具千秋,但作品均反映了****现实,抒发了建功立业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的特征。

《论文》第二部分原文如下: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

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之也。

曹操统一北方,进驻邺城之后,许多文士投奔曹操,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曹操的地位不免高高在上,曹植年轻,这个集团的真正中心和主要领导人物乃是曹丕。他和那些文士的“行则同舆,止则同席……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熟,仰面赋诗”,结成很亲密的文友,他在这篇《论文》中,盛道每个人的长处也指出他们的短处,以曹丕立足较高的地位,而措词婉和谦逊,见出他的爱才真情和发自内心的感言。首先他介绍了“七子”的姓氏、籍贯。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汉末鲁国人,即今山东曲阜,孔子20世孙。七子中年辈较高,汉献帝时任北海相。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汉末广陵人,今江苏江都县。曾先后在袁绍、曹操手下任职,其诗篇《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乐府诗中的代表是反映现实艺术较高的一篇。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西南。献帝西迁、粲至长安、年既幼弱,容状短小,蔡邕见而奇之,闻粲在门,倒履迎之。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后归曹操,迁军谋祭酒、任侍中。“七子”中成就最高,《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诗以《七哀诗》为最有名。《登楼赋》是他赋中的名篇。

徐干(公元170—217年)字伟长,北海人,今山东寿光县东南。曾任曹操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用书檄,多出自瑀、琳之手。建安21年,从曹征吴病卒,时年41岁。

应玚(?—217年)字德琏,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县西南。曾任曹操丞相橡属,后为五官将(曹丕)文学。今存诗七首辞赋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