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5384700000043

第43章 大宛马和C形包围战略(2)

武帝与大臣们一商量,这个议案就通过了。找谁去呢?干脆,找个现在已经不是翁主的宗室女吧,不然那里的环境太艰苦了。正好,元狩二年(前121),江都王刘建畏罪自杀,他有个女儿叫刘细君那年正好出生,现在正是二八年华(十六岁),简直是天定的人选啊。

但是,乌孙确实艰苦,这个艰苦倒不是别的,其实细君公主在乌孙住的吃的也不差,有自己的宫室,饮食也有供给。但是,乌孙的昆莫猎骄靡毕竟岁数摆在那儿,两人言语又不通,所以实际上细君公主和猎骄靡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细君公主不管怎么说也是武帝的侄孙女,武帝也不能坐视不管,也时不时地让去乌孙的使臣,给她送点礼物或者好看的布料衣服什么的。

但是猎骄靡想来想去,毕竟自己岁数还是大了,也不能耽误人家小女孩子啊。于是打算把她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这其实也是受匈奴影响的一个风俗,女人是财产,可以给自己的继承人。可是细君公主哪里接受得了这种事情!于是写信汇报给她叔爷爷,说她实在受不了了。

武帝看了她的书信,也没办法,回信说:“孩子啊,忍忍吧,入乡随俗。以后我们要联合乌孙一起打匈奴啊!”

后来没几年,细君公主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女儿,然后月子没坐好,几个月就病死了。这个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的女人,为了国家民族做出的牺牲我们可以想象。

这次和亲,对汉朝来说意义重大,汉朝在西域的威望树立了。加上那些使臣在汉朝的所见所闻——汉朝在他们眼中就是神一般的梦幻国度!西域逐渐向汉朝靠拢,但是这一年,匈奴乌维单于病逝,年幼的儿单于继位,匈奴的单于庭也逐渐向西迁移,这样,汉匈战场东线只到云中(蒙古托克托县一带),但是西线直到敦煌以西。匈奴明白,一旦失去对西域的控制,汉匈战争再无悬念可言。

面对这样的局势,大部分的西域小国的态度是暧昧的,甚至更倾向于匈奴,毕竟,匈奴离他们更近。

汉朝需要一场战争,一场远征作战,在西域确立威望。当初,汉朝与乌孙的和亲虽然说是一拍即合,但是汉朝出于面子,也让乌孙给点好处,说白了就是给点像样的聘礼。于是乌孙给了汉朝一千匹马。

一千匹马,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乌孙马和汉朝的马毕竟不一样。乌孙马就是现在哈萨克马的祖先,体高大约有一米四,比汉朝的马略高,身体素质也略好。最重要的是造型,比汉朝的马好看多了。武帝很高兴,称之为“天马”。

但是,没多久汉朝又得到了大宛国的汗血马,这下不得了了,武帝改口了,称汗血马为天马,称乌孙马为西极马。

于是接下来的几年成了最多事的几年,首先是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影响一直到咱们现在。汉朝那会儿原本是十月过年,就是这年用了太初历,才改为一月份过年的,从此一月成了一年的开始——我这本书记年份的时候也可以方便多了!我早就想吐槽汉朝初年那奇葩的纪年方法了!

接下来也就是改年号,因为是第一次使用这种新历法,这年就叫太初元年,前104年,历法也就叫太初历。

匈奴的儿单于非常残暴,年纪轻轻的就喜欢杀人。匈奴的左大都尉有些受不了,想把单于杀了然后带队投降汉军。于是左大都尉单方面和汉朝秘密联系,希望能得到汉军的配合,他杀了单于之后立马就往汉朝这边逃窜。但是考虑到汉朝毕竟太远,希望汉朝能够派兵去迎接。

汉朝能不高兴么?派兵迎接毕竟太危险,干脆,在塞外修筑一个城吧。这个城就叫受降城,地点在今天的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主持这个工程的是老将军公孙敖。

这个事情,汉朝也没放在心上,汉朝的精力还在西域,汉朝要让西域各国知道,汉朝不好惹,惹我的没好下场。这时候西域的使臣正好汇报了一件事:“大宛国有点不像话,他们有好马,大宛首都贰师城就有,可是我们汉使一到他们就把好马藏起来,就是不愿意赠送给我们汉朝使臣。”

武帝就派人带着千金的财宝和一匹黄金打造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能够换取一两匹大宛马。这个其实怎么说呢,就是一个政治上的示威,你看我大汉多有钱,你的马就送我又能怎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宛马就相当于现在中国的熊猫,给你一两头那是瞧得起你,瞧不起我就不给。

很不幸,大宛国就是瞧不起汉朝,扬言说:“汉朝离我们这儿太远了,我就不信你们汉朝能通过盐水(今天的罗布泊)。往北走有匈奴,往南走你们得不到补充,沿途还有好多无人区。你们的使臣来我们这儿前前后后几百人了,多少在路上饿死的?有本事你们汉朝来打我啊,贰师城的汗血马,我不给不给就不给。”

汉朝使臣听了这话,一怒之下把金马给砸了,带着财物扬长而去。大宛国想,你们汉朝使臣在我的地盘上还敢狂?于是调动了大宛国东部郁成城的边防部队,把汉朝使臣全部截杀,把金银珠宝全部抢了去。

武帝得知了情况,大宛国,你牛啊,杀人越货,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宛国,你是硬要撞我枪口上啊,大家看见了啊,我们汉朝不是故意要打大宛国的啊!

武帝当即召来去过大宛国的使臣,这些使臣一提到大宛国就来气,巴不得汉军远征大宛,都宣称,大宛国的军事实力太弱小,三千不到的汉军弓弩手就能把大宛国给灭了。武帝回想当初,赵破奴带着七百人就把楼兰国给灭了,看来,这仗应该也好打。

大宛国的实力的确不是很强,比楼兰国强些,六万户人家,人口三十万,军队六万人,等于是一户人家出一个兵。地下有城邑七十多座,讲得好听是七十座城池,讲的直白点就是七十个小村落。

但是武帝身为皇帝,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霍去病是他外甥、卫青是他小舅子,都是自家亲戚,说得文绉些叫外戚。现在霍去病没了,卫青也死了,需要重新扶持一个外戚来帮他撑场子。这时候武帝很宠爱两个人,一个是阉人李延年(武帝口味确实有点重),一个是李延年他妹妹李夫人,于是讨伐大宛的担子就交给了他们的大哥李广利。这么好打的仗给你打,只要打胜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李广利封侯。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率领七千属国骑和几万名由少年犯组成的步兵讨伐大宛国。汉朝吸取了荀彘的囚犯军当初在朝鲜的教训,派遣有经验的赵始成为军正(管军法),王恢为向导,同时有像李哆这样的资深校尉,协助李广利指挥作战。

可是现实很骨感,过了盐水,也就是罗布泊,那些小国害怕了。汉朝原先指望那些小国能够提供些帮助,但是那些小国也不知道汉朝能不能打赢啊,万一汉朝败了,岂不是得罪了大宛国?大宛国可是有三十万人口的大国啊!

李广利没法子啊,干脆,遇到不愿意给粮食的就打吧。打下来了,还好,能补充些给养,那些打不下来的,打个几天也就不打了,毕竟首要任务不是这个。一路跌跌撞撞,到了大宛国东部的郁成城的时候,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这会儿只有几千人了,而且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来的。汉军硬着头皮进攻郁成,不出意外地吃了败仗。

李广利就和李哆、赵始成他们商量了,连个郁成都打不下来,干脆我们不打了,先回去吧。谁也不想在这儿待了,一致同意撤兵。等到了汉朝的边境敦煌郡,已经是太初二年(前103)的秋天,这支远征部队的人数已经不到十分之二。李广利在关外向武帝上书,说:“路途太遥远,粮草也不够,士兵们不怕打仗,就怕饿肚子,兵力越来越少,实在打不下大宛国。希望中央停止这场战争,整顿好了再打一次。”

武帝一看,大发雷霆,就在不久前,李广利弟弟李延年犯事导致李家被灭族(当然皇子和皇帝本身没有影响),念在李广利在塞外征战,没有波及到他。这会儿打仗打成这样,武帝自然很生气,他绝对不会允许这支军队撤回国内,这样等于认定这次战争的失败,他宁愿把这支军队养在玉门关外。

于是武帝下令:“这支军队敢擅自进入玉门关的,格杀勿论!”李广利等人只好带着军队在敦煌一带待命。

同时,受降城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为了迎接左大都尉,武帝命令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到达浚稽山作为接应。结果到了约定的期限,左大都尉正要起事,却早就被儿单于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单于杀了。单于收拢左大都尉的旧部,向浚稽山进军。

赵破奴在浚稽山等到左大都尉的人马的时候,发现不对劲,有所防备,避免了被突袭。在歼敌数千人后,赵破奴带着军队往受降城方向转移。在距离受降城仅仅四百里的位置上,被匈奴主力八万人包围。赵破奴在包围圈内与匈奴激战一天,到了晚上,赵破奴为了找到水源亲自带人找寻,结果被匈奴军队俘虏。随后军队的军官害怕因为没有保护好主将回去受到牵连,全部缴械投降。

这是龙城大捷以来匈奴的最大胜利,虽然说赢得很侥幸,但是儿单于开心啊,率领军队攻打受降城。当然了,公孙敖不是好惹的,单于在边境溜达一圈又回去了。

相对来说,这也是汉军自马邑之围以来的最大失败。汉朝内部出现分歧,有人建议暂时放弃对西域的战争,全力对付匈奴。但是武帝很清楚,征讨大宛国,意义是什么。只要宣布对大宛国的战争结束,汉朝以失败收场,大夏、乌孙等国作何想法?汉朝如何在西域确定威信,联合乌孙征讨匈奴?

第二年,太初三年(前102),儿单于突然病逝,因为没有子嗣,单于位交给了他的叔叔,原右贤王呴犁湖。

此时的匈奴内部其实并不稳妥,武帝抓住了这个时机,命令光禄勋(原郎中令,掌管宫廷戍卫)徐自从五原要塞(今内蒙古五原县)出关一千余里,沿途设立军事要塞和通信设施,一直到庐朐(今天的满洲里)。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当时居延泽有三个台湾省大,整个内蒙古西部都是居延泽的范围)设立军事基地和要塞。

匈奴也在徐自修筑这些设施的同时不停破坏,并且入侵定襄、云中一带,西线的张掖、酒泉郡也受到牵连。

就在匈奴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汉朝北部的战事时,敦煌外突然出现了六万大军,装备精良,军马三万匹,骆驼、驴子、骡子等驮运粮食的牲口上万头,食用的牛十万头。军队的将领仍然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目标当然还是大宛国的都城贰师。为了显示夺取汗血马的决心,甚至有两个研究马的专家学者也从军西征,军衔是校尉。

同时,河西以北,发动十八万正规军在居延、休屠一带驻防,防止匈奴突袭。国家的预备役也被动员,保证李广利部的退路和后勤补给不受干扰。

这次,武帝的裙带关系还管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