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成功学(智慧生存丛书)
5301500000020

第20章 流浪中寻找精神支撑

周崇贤15岁就告别家乡四川省合江县尧坝乡,到贵阳打工。在钢材库搬运、在建筑工地挑沙石、在私人煤窑挖煤……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一干就是3年。

在煤窑挖煤时,他才17岁,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巷道很矮,不得不四肢着地,像牛拉车一样,拉着“煤船子”爬行。稍不留神,头就碰到石顶,撞得头昏眼花。有一次他落伍了,电石灯又突然熄灭。四周阴森可怕。他呼喊,但是没有回声。他感到自己掉入了绝望的深渊。他误入了早已废弃的“死亡通道”。当他发现前面已无路可走的时候,他惊出一身冷汗,掉头就往回逃。膝盖出血了,但他忘记了疼痛,幸运地逃离了死亡。他经历了一次同死亡搏斗的内心体验。

他不仅在同苦难和死亡搏斗,也在同命运搏斗。在打工的恶劣生存环境下,他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园地荒芜,小小年纪就每天晚上克服打工的疲劳和同伴们的嘲笑,赶10多里路去贵阳金筑大学听课。他在上夜校。他在苦难之中,寻找着精神支撑。三年之后,他拿到了盖着金筑大学钢印的毕业证书。

三年之后,1988年,就在他同死亡搏斗取得胜利之后,就在他流浪到四川西昌市去当小木匠的时候,《凉山文学》发表了他的两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当然,这是他无数篇小说之中的成功之作。

他又流浪到广州。没多久,1990年2月2日,他又爬上一辆脏不拉叽的破车逃离广州,到顺德市均安镇投奔打工的三姐。三姐帮他找工作,日子一久,他就等不下去了,只好自己到一家条件恶劣的铸造厂打沙模。后来姐姐帮他找到一份工作,比打沙模也好不了多少。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用冷水洗毛毡,双手裂满口子,缠满胶布。几个月下来,三姐看他瘦削的样子,心疼得哭了。

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同恶劣的生存条件搏斗。但是,条件无论多么艰苦,他都不会停止每天晚上的学习和写作。几十个人的大宿舍里空气不好倒是小事,关键是吵嚷得没法静下心来。他顾不了那么许多,放下蚊帐,伏在床上写。双肘和腿经常麻得不能动弹。有时宿舍实在吵得厉害,他就跑出厂门,钻进半人高的草丛中写。蚊虫往他身上爬,一痒就抓得血淋淋。一次下雨,跑不及,把5角钱的方格纸浇透了,他心疼了好久。他终于想起饭堂是个好地方,虽然有蚊子可条件好多了。

1991年6月,《佛山文学》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引起不小的轰动,被评论家列为“打工文学”代表作之一。三年后,又把他列为“打工作家”行列。

1994年5月,一个机会终于悄悄地游弋到这个打工仔的身旁。广东的大姐打电话告诉他,中山人民广播电台招聘记者。他舍不得10多块钱的车票,骑了3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去参加面试。5月13日,他跨入了新闻界,结束了流浪的打工生涯。这一年,他还获得了广东青年文学最高奖项——新人新作奖。

1999年,他的小说专集《周崇贤文集》一套8册正式出版。站在28岁的起跑线上,他说:“正是人生中诸多的苦难造就了我的今天。我感谢苦难,感谢苦难中我永不倒下的身躯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