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96

第96章 清(10)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号杞园,1904年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进入武昌南湖书院就读,开始接触西方政治学说。1902年黄兴赴日本留学,次年他回国后,创建了中国国内第一个革命组织——华兴会,因谋划反清起义失败而逃亡日本。1905年,孙中山所建立的兴中会与黄兴所建立的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任总理,黄兴担任协理,与孙中山并称“孙黄”。1911年4月,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失败,黄兴逃往香港。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他被推为革命军战时总司令,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革命军就拥有了大部分江山。1912年清帝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兴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1913年,他讨伐袁军总司令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美国。1916年夏初回国,同年10月10日,因胃部再次大出血而病逝。

秋瑾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巾帼英雄,别号“鉴湖女侠”。秋瑾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救国情切,“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不愿意“与世浮沉,碌碌而终”,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只身东渡日本求学。求学期间,秋瑾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斗争。同盟会成立后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回国后,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主持《中国女报》,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的主张,为近代妇女解放的先驱。在宣传革命思想的同时,秋瑾同其他革命党人一样积极准备起义,因事泄被捕,英勇就义,年仅32岁。孙中山、宋庆龄高度评价了秋瑾的英雄事迹。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满族,字浩然,英文名亨利,庙号清逊帝。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弟载沣的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半个月后,3岁的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暴发,次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917年6月,保皇党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12日溥仪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逼溥仪离开紫禁城,史称“逼宫事件”。溥仪搬进原载沣的居所北府,又逃进日本公使馆。不久,被日本人护送到天津。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两天后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军俘虏,并被带回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毛主席下特赦令,予以释放。从此,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1964年被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人民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溥仪一生娶了五个女人,没有子女。溥仪著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改编的电影《末代皇帝》,曾荣获奥斯卡金奖。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患尿毒症医治无效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95年1月26日,骨灰入葬位于清西陵内崇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政体

明清内阁

内阁是明清两代设置于内廷的官署之一,。职责在于秉皇帝的意旨办事,直接为皇帝服务,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或秘书厅。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废中书省,罢黜了中书丞相之职。仿照宋代建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设置“侍左右,备顾问”的大学士。其中文华殿的大学士辅导太子。这样,朝政大权就集中在皇帝一个人。由于实务繁杂,明成祖正式设置了内阁,内阁大臣大皇帝的旨意下协助办理一些政务之事。明代中后期,内阁职权渐重,大学士的排位班次列入六部尚书之上,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清沿明制,但因军机处权利过大,内阁成为传达旨谕、公布文告的机关。

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日常工作有:

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更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其中正黄旗是皇帝的亲兵,是八旗中人口最多的一旗;镶黄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正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镶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正白旗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镶白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正蓝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镶蓝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除了正黄旗由皇帝亲统,其余七旗都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八旗有一套完整的等级制度,如封爵,天命、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

绿营

顺治初年,清廷将明朝降军和收编的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因为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绿营主要是步兵,分为战兵和守兵两种,此外尚有骑兵和水师。绿营归兵部统辖,分在京绿营和地方绿营。地方绿营基本任务是“慎巡守,备征调”,此外还担负差役﹑西北用兵﹑东南海防和边防、屯戍、河工、漕运、守陵等任务。清代中期以前,绿营非常精锐,后期十分腐化,名存实亡。

清皇室爵位划分

满清皇室爵位如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这些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俗称“铁帽子王”。

密建皇储

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具体做法是,皇帝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在自己诸子中物色中意的继承人,然后将选中的继承人名字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进言推荐。密建皇储制度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加强了皇权,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选秀制度

选秀女是清朝特有的制度。清朝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清朝从顺治年间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13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达80多次。八旗女子被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八旗秀女是为充实皇帝内宫及皇室子孙拴婚准备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秀女要走进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而秀女们为了飞上枝头成凤凰也争先展示自己的才华。清皇室公开的两条选秀的标准,一是品行,二是门第。其实真正受到皇帝青睐因素的还不止这些,影视剧中的《妃子笑》、《金枝欲孽》、《大清后宫》等,就为世人讲述了这段历史的残酷。

格格、郡主

清朝皇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都统称“格格”。但皇帝的格格要比亲王及贝勒的格格地位高很多。郡主是出嫁前的亲王、贝勒女儿受皇帝赏识的封号,如云格格出嫁时封为“温宪郡主”。而“和硕格格”则是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得到“郡主”封号的称呼。“和硕公主”是皇帝女儿出嫁时的封号,如建宁公主出嫁时就被封为“建宁和硕公主”。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号有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儿,和硕公主为妃嫔的女儿。

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在总结历代经验的基础上,清代建立起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官职制度。清代中央机关主要是内阁及军机处,主要官员为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大学士是清朝最高官员。六部仍是分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中,每部尚书设满、汉各一名。都察院为全国的监察机关,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堂官设正卿满、汉各一人。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为“三法司”。在地方上,清沿明制,以京师及附近州县为奉天府。行政长官为府尹,地位犹如各省巡抚,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的是总督,统辖一省或几省地区的文武、军民,总理戎政,保卫边疆。其中以管辖河北省及内蒙一部分地区的直隶总督为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为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巡抚是总管一省地方政务的长官,多数兼兵部侍郎衔,职权略逊于总督。巡抚以下又有布政使、按察使、及地方行政衙门府、厅、州、县各级。各省还设有掌管学政、漕运、盐务、河道、税关等衙门。

考满、考察

考满和考察是明清对官员的考核制度。考满指的是对官员在任期内的考察,三年为一初考,六年叫再考,九年叫通考,在这任期九年内的考察到的所有表现即为考满。根据考满的总成绩,朝廷为该官员进行重新定职称,四品以上的官员有皇帝亲自裁决升迁与罢黜,四品以下由吏部来处理。考察是对于天下所有的官员进行考察,不限于哪一个官员具体的任期,一般是六年进行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

官员休假制

汉朝到隋朝,官定规定假日为5天休假一次,称“休沐”,意为休息和洗头的日子。秦汉时期,除了例假休沐,还有事假,主要为病假和守坟。对病假的规定,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可以带一部分家属回老家养病,二千石以上的即使有病也不能离开担任官职的地方。守坟是因为父母丧期要守孝三年,所以必须请假。唐代至元代实行“旬假”、“旬休”制,即每月假。事假规定比较苛刻,每月不得超过两天,最多不过三天,超过扣一个月俸禄;请假超过100天则被停职。最长的事假是父母的丧假,可以守孝三年。除此之外,唐之后的婚、丧及探亲假也有比较完备的规定。明清时期,取消旬休制,但有长假可休。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引进西方的每周一休制。

南书房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最初是康熙帝读书的地方。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为了与翰林学士研讨学问,选一些翰林学士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它完全是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这也是康熙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手段之一。清朝读书人以入值南书房为最大荣耀。南书房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撤销。

理藩院

清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崇德元年(1636)设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为理藩院,属礼部。清政府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各民族间的联系。康熙年间,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现在的北京饭店是理藩院旧址。

土司制

土司是元明清三代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的职位,可以世袭,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制就是国家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清朝雍正年间,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并为推行改土归流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土司制度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被彻底废除。阿莱的小说《尘埃落定》反映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一部土司衰亡史。

班禅制

班禅与达赖为西藏黄衣派两个教主的尊称。黄衣派为明代喇嘛宗喀巴所创,他死后两个大弟子继承其衣钵,这两个弟子后来被追称为达赖和班禅。按规定,达赖和班禅死时,要在民间找出与其死时同一时刻出生的婴儿,作为达赖或班禅转生的灵童,这个灵童就是达赖或班禅二世、三世等,这是一种继承法。达赖五世时,达赖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领袖。清军入关以后,西藏与内地的政治联系加强。清政府在西藏设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由于老一代的达赖或班禅死时,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灵童,他们在继承上就引起纠纷。西藏就在清政府的主持下,完善了原来的继承方式,抽签后中签的灵童经过清政府的认可就成为新一代的带来或班禅继承人。康熙还为班禅加封了“额尔德尼”(满语“宝”的意思)的封号。

钦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沿袭此制,凡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印章)者,称为钦差大臣,见官高一级。一般政务性钦差大臣称为钦差,皇帝特遣统兵者称钦帅。

总督

总督是明清地方军政大员。明代的总督由朝廷直接封授,主要负责军务和粮饷,没有固定的品级,时设时撤,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都可到地方兼任总督工作。清代的总督成为固定的封疆大臣,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总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抚之上,正二品。乾隆以后,总督额数及辖区固定下来,全国共有八个总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清末又设有东三省总督。总督的职务是综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高级长官。大多数总督都是武官,都带过兵。

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