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42

第42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

公元223年,蜀汉东部咽喉重镇荆州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被夺取,心腹大将关羽、张飞接连身亡,刘备不得不亲自率兵北伐,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这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击垮了刘备,退回白帝城时,他一病不起,且病情日益严重。刘备将诸葛亮找来托付后世,叮嘱他:“日后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政,那么以丞相你的才能必然能击败曹操,光复汉室;如果太子实在不行,请您取代刘禅为帝,以拯救国家。”诸葛亮非常感动,说:“臣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太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又对刘禅说:“在整理国家上,你要听从丞相的决断,将他当父亲一样伺奉。”不久,刘备病逝。这就是白帝托孤的故事。刘禅即位后,奉诸葛亮为武乡侯,大小朝政都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也不负先主,竭尽所能辅助刘禅,巩固蜀汉政权。白帝托孤就成为历史上君臣相知的佳话。

邓芝赴吴

邓芝(182—251),原为刘璋手下,后归附刘备,历任郫县县令,广汉太守,尚书。刘备去世后,吴、蜀关系日益紧张,北方魏国的国势却日益强大,蜀汉政权非常不稳定。诸葛亮想要与吴国重新修好,邓芝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孙权一脸杀气地接见邓芝,邓芝含笑而入大殿,见孙权稽而拜首,之后侃侃而谈天下局势,终于消除了孙吴的敌意。两国重新联盟。邓芝顺利完成了诸葛亮托付的重任。除此之外,邓芝还在第一次北伐之际立下战功,后来屯守江州,被封为车骑将军。

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云南部落首领孟获见蜀汉正元气大伤,便趁机骚扰蜀国境地。诸葛亮听说孟获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很想把他争取过来。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他与诸葛亮七次交战,七次失败被擒,但每次孟获都有理由不服气诸葛亮的诡计,诸葛亮就一次次将他放回。直到诸葛亮打算第七次放回他时,孟获终于低头归顺。诸葛亮以仁慈宽容之心终于征服了孟获,为蜀汉后方的安宁巩固创造了条件。从此,诸葛亮专心对付北方的曹魏政权。

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至234年,蜀汉大臣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表明统一中原的决心,发动五次北伐曹魏的战役,但是没有取得重大胜利,曹魏的反攻也不成功,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第一次北伐是在228年春天,由于马谡违反军令,导致街亭失守,只好引兵退回汉中;第二、三次北伐是在228年冬天,曹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蜀军运粮上发生问题,魏军援军又赶到,只好再次退回汉中。229年春天,诸葛亮顺利占领了武都、平阴二郡,230年6月,曹魏大军进攻汉中,被击败;第四次北伐是在231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包围祁山,分兵作战,大败魏军;第五次北伐在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魏蜀二军对峙多日,司马懿坚守不战。8月,诸葛亮病情恶化,司马懿趁机袭击。诸葛亮病逝后,蜀军撤退。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国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诸葛亮派将驻守,马谡请命,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佐他。马谡刚愎自用,认为自己的战略部署安排更完美,因此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也不管副手王平的劝谏,一意孤行扎营于山顶,结果在街亭一战中惨败,诸葛亮不得不退守汉中。马谡回营请罪,诸葛亮虽然惜其才能,也不得不按军法处死他。其实刘备临终前就嘱托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赏识马谡的军事才能。“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也自求降职,承担北伐失败的责任。

魏灭蜀

公元263年,魏国的魏元帝曹矣命征西将军、镇西将军钟会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兵几路征讨蜀国。蜀国的后主刘禅被迫投降,全家迁往洛阳。魏元帝封他为安乐县公,并且赐给他很多土地、财物、奴仆,子孙也都封了官侯。他就在那里享乐,一直到死。

刘禅乐不思蜀

刘禅到洛阳后,司马昭请他吃饭,并在宴席上演出四川戏助兴。跟随刘禅来洛阳的蜀国人,看到家乡的戏,心情都很悲伤,惟独刘禅谈笑自若,快乐得很。司马昭便与身边的贾充说:“人没有感情怎么竟然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样的人即使诸葛亮活着,也是无济于事的,何况姜维呢!”过了几天,司马昭遇见刘禅,就问他说:“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间快乐极了,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这时有个叫郧正的人,听到了刘禅的话,便去找他,告诉他说:“以后司马昭若再问您这话,您应该哭着回答:‘祖先的坟墓远在陇蜀,我的心十分悲痛,没有一天不思念它!’然后你就闭上眼睛。”第二天,果然司马昭又问刘禅:“思蜀否?”刘掸按郧正的话答了,并且还流了几滴眼泪。可是司马昭却哈哈大笑说:“这是郧正的话呀,哪是你说的呢?”刘禅惊恐地答道:“就像你说的那样!”旁边的人听了这话,哄堂大笑。

诸葛亮与外交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国土面积、人口资源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相对弱小的蜀国之所以能在三国中有一席之位,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诸葛亮切合实际的外交谋略。诸葛亮外交谋略的核心,就是联吴抗魏。长阪之败,刘备集团几近覆灭,这时候要想与曹军的十万大军抗衡无疑是自取灭亡。关键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出使江东,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诸葛亮此次外交上的胜利,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第二次重大外交谋略是夷陵大战失败后。此时新主年幼,军事将领接连丧失,关羽阵亡,荆州失守,孙刘联盟破裂。根据形式,诸葛亮一改过去与吴争夺荆州的策略,决定放弃荆州,以最大的诚意与吴国重建联盟,以寻求东吴在东线的支援与配合。多次努力后吴蜀关系得到恢复,孙权与曹魏集团决裂。

孙策定江东

195年,孙策向袁术借兵,说要到江东帮舅父打刘繇,袁术也与刘繇有矛盾,就将以前孙坚一千人马拨给他。孙策到江东后,军纪严明,作战勇敢,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孙策与袁术断绝关系后,很快占领了江东大片土地,平定了当地割据势力,于196年基本统一了江东。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江东政权由弟弟孙权继承。孙策定江东已经为日后孙权建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卫温到台湾

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率船队出海到夷州(今台湾)。他们在还上漂流了数月,终于到达台湾南部,在岛行停留数日后,掳得数千人而归。这是大陆与台湾最早的交往。此后,东吴与台湾双方频频往来,这充分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魏灭蜀之战

三国后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因为三方力量的变化而逐渐崩溃。相比之下,蜀国的基础已经大大动摇,吴国的实力也大大削弱,魏国的势力相对最强,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军蜀国,蜀国后主仓促应战。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可待。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后来,蜀国江由失守,绵竹被攻破,魏军向成都进军,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团,不知所措。这年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魏军占领成都。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入巴中(今四川巴中)。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福)。旋接后主赖令,姜维只好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魏灭蜀之战结束。

晋灭吴之战

蜀国灭亡后,晋朝国力日渐强盛,积极准备攻吴,而江东的孙吴却是每况愈下。名将陆抗觉察到晋有灭吴的意图,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强备战,孙皓对陆抗的建议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视。陆抗在忧虑中死去。吴国的衰落,孙皓的昏庸,为晋的顺利灭吴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开始了平吴行动。晋军分六路出击,意在迅速切断吴军联系,各个击破,其中西面晋军主攻,东面晋军牵制吴军主力,最后夺取吴都建业。吴军毫无斗志,晋军顺利排除了障碍,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多都是不战而胜。公元280年3月15日,吴主孙皓面缚出降于王濬军前,吴亡。

西晋

曹魏后期,政权落到大将军司马睿手中。司马氏集团先后于公元263年灭蜀汉,265年废魏炎帝建晋,280年灭东吴。晋得天下,司马炎为晋武帝。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成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等级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等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西晋王朝虽然结束了东汉以来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王朝。但统治集团内部长期争权夺利,尤其是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更是消耗了晋室诸王势力。常年的混乱造成社会生产的极大破坏,各民族纷纷起兵反晋,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帝开始,至公元439年北凉降魏止的136年间,北方曾出现五胡十六国反晋。公元316年,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司马炎称帝

司马懿杀曹爽后,魏国大权已为司马氏掌握。司马昭掌权时,朝中大权已全为司马家族控制。司马昭杀曹髦后,另立曹操之孙曹奂为帝,司马昭自立为晋王,这时候皇帝已成为司马集团的傀儡。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即位为晋王,命魏文武全臣都改任晋官。同年12月,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是为晋武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西晋开始。

石崇斗富

石崇靠打劫富商大贾成为晋国的超级富豪。晋武帝的国舅王恺依靠身份为自己崛起大笔财富。二人经常以斗富取乐。王恺以饴糖水洗锅,石崇就以蜡烛代柴;石崇用椒泥涂物,王恺就用赤石脂泥墙;王恺在40里的路面用绸缎作帷幕,石崇就把50里道路围成锦绣长廊。更为荒唐的是,晋武帝不但不制止这种变态的行为,竟让从皇宫中拿出一株价值连城的珊瑚树支持王恺与石崇斗富。西晋统治者奢靡浪费的的生活习惯,使阶级矛盾更为激化,终于造成西晋末年的大乱。

八王之乱

在西晋52年的历史中,八王之乱长达16年。战乱的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在这16年中,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人民被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民族矛盾加剧,直接导致此后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八王战乱是因争夺中央政权而引起的。晋武帝临终时将朝政大权交给杨皇后的父亲杨骏。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与楚王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不想政权落在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南风又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然后反诬楚王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贾后遂执政。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赵王伦联合齐王冏杀贾后,赵王伦废惠帝自立。镇许昌的齐王冏、镇邺的成都王颖、镇守关中的河间王颙起兵伐伦,杀死赵王伦,迎惠帝复位,齐王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河间王、长沙王乂起兵伐冏,杀齐王冏,政权落入乂手。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合兵讨长沙王乂,杀长沙王乂,成都王颖入洛阳为丞相,以皇太弟身份专政。东海王越、河间王颙伐王颖,王越击败河间王颙,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相继为越所杀,大权落入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永嘉之乱

在西晋八王之乱之际,北方少数民族贵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属山西),国号汉,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永嘉四年(310),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刘聪命王弥、石勒攻洛阳,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退至许昌。次年,司马越死,石勒歼太尉王衍十万晋军。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及晋宗室48王全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刘曜、王弥贡攻陷洛阳,俘虏怀帝,杀士兵百姓3万余人,洛阳城化为废墟。永嘉之乱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对东晋政治面貌影响极大。也使中原大量人口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南迁。

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刘曜继续攻打。316年,晋愍帝向刘曜递交降书。第二天,晋愍帝光着上身,口衔玉壁,带着棺木,从长安东门出去,到刘曜军营投降。刘曜羞辱够晋愍帝后,以礼接待了他,焚烧了棺木,接受了玉壁,表示接受他的投降。晋愍帝最后受辱被杀,西晋灭亡。此后匈奴、氐、羯、鲜卑、羌等族,在北方陆续建立一系列国家,与司马睿建立的东晋并立,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流民起义

西晋末年,诸王互相攻战,天下大乱。297年,关中大饥荒,朝廷的租税还在不断的增加。百姓不得不出外,纷纷向收成好的蜀地迁移,这些百姓被当时的官府称为“流民”。然益州刺史罗尚不须这些流民在蜀地讨生活,要将他们赶回关中,官府还在道上设立关卡,试图抢夺流民财物。流民无法忍受官府的胡作非为,终于在巴氐族李特和他的兄弟的支持下,发动起义。

成汉政权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地方官吏的贪暴。巴氐族首领李特利用流民的怨怒,聚众起义,并于301年攻下成都,占据益州。304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都成都,这就是成汉。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末代皇帝李势兵败出降,成汉政权灭亡。

杜弢起义

公元311年至315年,蜀郡人杜弢领导流亡与荆、湘地区的流民,发起了反晋的农民起义。公元311年4月,杜弢起义军攻长沙(今属湖南)。5月,起义军攻破了今湖南、湖北的众多城池,杀掉很多的晋朝官吏。公元312年,荆州刺史王澄多次攻打义军,都被义军击败。建兴元年后,陶侃率领军队三年内发动了数十次战争,镇压义军,义军伤亡惨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杜弢向司马睿请降,司马睿任命杜弢为巴东监军。然而晋军诸将依旧不断进攻,杜弢非常愤怒,杀晋前南海太守王运,重新起义。公元315年8月,陶侃和杜弢相互进攻,杜弢的部将王真在阵前投降,起义军溃散,杜弢死于逃走途中。历时四年的杜弢流民起义失败。

东晋五胡十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