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5247200000041

第41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

事件

东汉末年割据政权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天下十三州分别被各路军阀控制,具体局势如下:凉州:被韩遂、马腾占据,早在汉灵帝末年就起事,引羌人为援。司隶:由董卓残部李榷、郭汜等人占据。徐州:先是徐州牧陶谦的地盘;公元194年刘备又被拥为徐州牧;196年,吕布又袭取了徐州。荆州:初平元年(190),刘表为荆州刺史。占据荆州。196年,董卓残部张济率军至荆州南阳,张济死后,其侄张绣继续占据南阳。兖州:初平三年(192),兖州牧刘岱战死后,曹操被拥为兖州牧,占据兖州。冀州、青州、并州:东汉末年被袁绍占据。益州:兴平元年(194),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被子拥为益州牧。张鲁占据益州汉中郡,刘璋杀张鲁母亲及其他家人,张鲁从此与刘璋反目,割据汉中。幽州:初平四年(193),公孙瓒杀幽州牧刘虞而夺得幽州。中平六年(189),公孙度被荐为辽东太守,从此辽东从幽州割据出来。扬州:扬州大致分为淮南、江东两部分,袁术多次战败后,就退到扬州占据淮南。孙策于兴平元年(194)渡江后攻占江东。豫州:各方诸侯争夺激烈,没有明确归属。经过31年(190—220)的诸侯混战和兼并,曹操、孙权、刘备逐渐从群雄割据中强大起来,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急剧衰落,各地的割据势力逐渐脱离中央,雄霸一方,魏、蜀、吴三国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形成。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各路大军中,以骑都尉曹操军功最突出,被封为济南相;孙坚因军功被任为别部司马;刘备也因军功被任为安喜县尉。黄巾军起义被镇压后,全国各地军阀割据依旧。以宰相曹操为首的东汉政府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掌握了实权。220年,曹操而自曹丕废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魏王朝。221年,以皇族自居的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王朝,疆域自秦岭至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222年,盘踞长江东南的孙权在武昌建立吴王朝,有扬、荆、交三州。三国力量大体平衡,鼎立的局面形成,基本上结束了东汉以来诸侯各霸一方的局面。

袁绍崛起

袁绍(153—202),汉灵帝时为中军校尉。灵帝死后,外戚何进与袁绍合谋诛宦官,由于泄密,何进被杀,袁绍带兵杀尽了宫中宦官。此时,董卓也以讨伐宦官为名控制了东汉政权。董卓的倒行逆施遭到天下人的反对。袁绍趁机从冀州发兵讨伐董卓,被推举为诸侯军的盟主。董卓死后,袁绍在诸侯混战中势力不断扩大。至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成为当时兵将最多的豪强。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因不停谋士的良言而惨败,两年后郁郁而终,其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曹操起兵

曹操初为汉灵帝时小官,因镇压黄巾军起义而拜为济南相。董卓进京都后,为了拉拢人心,曾想拉拢曹操。曹操看出董卓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便带着几名随从逃回家乡。之后联合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招兵买马,在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当时袁绍等人不敢进兵董卓。曹操却以非凡的胆略与董卓军会与荥阳汴水,因寡不敌众而兵败,带着自己的队伍回到兖州。听取谋士荀彧的建议,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192年,曹操打败黄巾军,收复黄巾军30多万人,号为“青州军”。从此,曹操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东汉君臣从长安返回洛阳。而洛阳经过董卓之乱后已成废墟,曹操此时已经占据许县(今河南许昌)。曹操采纳谋士荀彧的建议,以供粮食为由将汉献帝接回许昌。许县也因此改名为许都。从此,曹操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优势,经常以天子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开始了他翦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群雄,逐渐统一北方的过程。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公元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6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8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刘备也起兵反叛曹操,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曹操率精兵打败刘备,还军官渡,迎战袁绍。公元200年2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与曹军对峙数月,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10月,袁军败退,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2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10万。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公元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战乱多时的北方终于实现了统一。

曹操赤脚迎许攸

曹操刚起兵时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到其幕下指挥军机。一天夜里,曹操正在思忖对付敌方的策略,忽听报告说许攸在殿外求见。曹操知道此人头脑灵活,足智多谋,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于是顾不上穿鞋就赤脚迎了出去。许攸果然为曹操提供了重要的情报,为官渡之战的胜利立下很大的功劳。但许攸为人傲慢无礼,终得罪曹操被杀。

曹操称魏王

曹操统一北方后,势力更为强大,加快了取代汉室的计划。他首先清除了倾向于汉王朝的军事力量刘表等,于公元208年废汉代三公制,自封为丞相,总揽东汉军政大权。216年,汉献帝又被迫封曹操为魏王。曹操虽位高权重,却一直没称帝,但曹氏政权足以取代汉室。曹操死后,儿子曹丕称帝。

曹丕称帝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了曹操丞相和魏王的称号。时东汉政权已完全沦为曹氏的傀儡。为了拉拢士族,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得到了士族显贵的支持。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同时改国号魏,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曹丕执政魏国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稳固了魏的统治。还曾亲自征讨孙武,均无功而归。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他死后,将太子曹睿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

高平陵事变

曹魏中后期,世族大地主代表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魏明帝死后,新即位的曹芳只有8岁,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就掌握了朝政。曹爽想要独掌政权,就奏请将司马懿转为太傅闲职,竭力排斥司马懿在朝中势力。司马懿就躲在家中装病麻痹曹爽,暗中密谋策划。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曹爽被迫交出大权。不久,司马懿便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诛杀。从此,曹魏政权掌握在司马氏集团手中。

司马懿平辽东

东汉末年,辽东郡公孙度、公孙渊父子拥兵割据辽东。既接受曹魏封官,后又归附吴国,不久又杀吴使者,重归于魏。景初元年(238),公孙渊发兵谋反,自立为燕王,对曹魏构成威胁。次年正月,司马懿奉命征辽东。在他的巧妙指挥下,同年八月即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皆归魏。司马懿平辽东从根本上扫除了魏国北方的威胁,也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次子,继其兄司马师后为魏大将军,独揽曹魏大权,并暗谋代魏。魏帝曹髦不甘受制于司马氏集团,曾对臣子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曹髦准备讨伐司马昭,有下人告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领卫士杀了曹髦。之后司马昭以太后的名义颁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最后废曹髦为平民,曹髦被杀一事就这样掩盖过去。为了掩人之口,司马昭立十五岁的曹奂为皇帝,这就是魏元帝。此时,司马氏集团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

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杰”指能认清时代潮流的人才是人杰。该成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幼年丧父,依靠叔父讨生活。叔父去世后,他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这段时间诸葛亮读了大量古典名著,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知识。结合当时时政,他逐步有了自己的一套政治见解。同时,刘备也在各方面网络人才以成就大事。他听说襄阳的司马徽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微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给他指明当地的卧龙先生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

三顾茅庐

刘备一心想消灭曹操,来恢复汉朝的江山。而要完成这样重大的事业,更需要一个能够出谋划策、坐镇指挥的军师,刘备便到处寻访,终于找出了两个人才——司马徽与徐庶。司马徽不肯出山;徐庶虽然来了,但不久又让曹操骗了去。可是司马徽与徐庶两人都竭力地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刘备因求贤心切,便备好了礼物,很隆重地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去隆中的卧龙岗去聘请诸葛亮。他,天气异常寒冷,半路上忽然风雪交加。张飞打起了退堂鼓,刘备却非常坚定,顶着风雪艰难地跋涉着,没想到千辛万苦地赶到后,却被告知诸葛亮和朋友一起出门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第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这回诸葛亮倒是在家,但不巧的是正在睡觉。刘备见此情形,没有叫醒诸葛亮,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口,耐心等着诸葛亮醒来。谁知,这一站足足站了两个时辰,直站得双膝发软,浑身无力,诸葛亮方才醒来。听书童说刘备已等候多时,诸葛亮连忙穿戴整齐,恭敬地将刘备迎进屋中。诸葛亮和刘备纵论天下大势,给刘备提出了一个统一中国、恢复汉朝的宏图大略。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很虔诚地请诸葛亮下山,做他的军师。自此,诸葛亮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建立了蜀汉政权。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的一次著名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于公元208年自宛(今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孙权联合刘备,出兵5万,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疾疫流行、不习水战等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火延及岸上营寨;并乘曹军溃乱之机,水陆并进,大败曹军。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刘璋纵虎归山

建安十六年(211),刘璋令人邀请刘备入川辅助,刘巴苦谏反对,说刘备“入必为害”。刘璋不听。刘备入川后,刘璋命刘备去攻打割据者张鲁,刘巴又进谏道:“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刘璋仍然不听劝告。后来刘备果然自立成王,攻取了刘璋的益州。后人就以“放虎归山”来形容将强大的势力放回老巢,必留下祸根。

张飞义释严颜

刘备与刘璋反目后,张飞、诸葛亮等领兵入蜀增援。张飞行至江州时,生擒刘璋大将严颜。严颜宁死拒降,豪气云天,张飞深受感动,遂引之为上宾。严颜后来成为蜀国将领。通过这件事,显示出张飞英雄相惜的情怀。《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评价他“义释严颜,有国士之风。”

刘备称帝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由于汉献帝正统的存在。曹操、刘备、孙权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内都没有公开称帝。220年,曹丕首先取代汉,正式称魏文帝。谣传汉献帝死于曹丕之手,蜀汉臣子纷纷上奏刘备称帝,以光复汉室。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继续采用汉朝的国号。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吴氏为皇后,刘禅为太子。

关羽水淹七军

219年,关羽奉命进攻樊城,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庞德、于禁两将军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蜀军无法攻破樊城。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进入雨季。关羽发现于禁的军营扎在山谷中,就决定采取水攻。关羽先派人准备船只和木筏,并令将士们堵住上游水口。樊城这时候下起暴雨,一连下了很多天。这时候关羽命掘开事先堵住的水口。滔滔的洪水就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魏军营寨,人马被洪水卷走者不计其数。关羽坐船率兵士冲向魏军避水的小山,庞德不肯投降被杀,于禁率众投降。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心惊胆颤,打算放弃许都。司马懿进言,孙权与关羽因荆州之事不和,不如趁机游说孙权攻击关羽,樊城之围可解,许都就没危险了。曹操听从司马懿计策,派人去游说孙权。当时关羽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去,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吴军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境)一带挫败蜀军进攻的防御战。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蜀将关羽。公元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报关羽之仇,亲自率领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便一面与魏修好,一面命大将陆逊督军应战。陆逊以蜀军势盛、求胜心切,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命令吴军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次年2月,刘备大军相继进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连营数百里,并得“武陵蛮”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蜀军频繁挑战,但陆逊坚守不出。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直待蜀军疲惫、斗志松懈,且因暑热,移入密林结营时,陆逊才开始反击。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并封锁江面,扼守夷陵道,全线出击,攻克营垒40多个。刘备只得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第二年病死。夷陵之战,吴军后退诱敌,击其疲惫,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此后,蜀汉国力大损,孙吴也有北顾之忧,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稳定。

白帝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