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5190300000046

第46章 仁亲

仁亲,1905年生于北部的恰克图城。7岁学蒙文,9岁学俄文。中学毕业后去苏联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留学。长期在蒙古《真理报》和《火星》、《曙光》、《科学》等杂志任主编和编委。20年代发表了为数不多的几首诗,《给黄色寄生虫们》是最著名的一篇,描写上层反动喇嘛贪财好色,揭露其虚伪性。30年代致力于蒙古语文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蒙古《真理报》工作,发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随笔和短篇小说。1944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朝克图台吉》,被拍成了电影,先获乔巴山奖金,后又受到批判,被指责为美化历史人物,宣扬阶级调和,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倾向。作者后又被指责有民族主义思想,多次受到批判。

三部曲《曙光》(1951~1955)是重要的长篇小说,描写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约60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变,小说主要写主人公西尔臣因家贫被卖,后来当了兵,为“外蒙古自治”流血打仗,但却未给贫穷牧民带来一点好处。生活越来越苦。从而反应封建统治者是根本不会为贫苦牧民的利益着想,以致作者看到现实社会的黑暗,投身于革命。60年代和70年代,有长篇历史小说《扎阿那·扎鲁岱》和《大游牧》出版,小说反映匈奴时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内容上和《曙光》有连贯性。中国已有《曙光》译本。

仁亲通晓多种外文,翻译过不少作品。还撰写过中国电影《白毛女》和赵树理的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他还有学术著作《蒙古民间传说故事》、《蒙古语比较语法》等作品。他于1956年在匈牙利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蒙古科学院院士。是蒙古最著名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