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高丽史史籍概要
5189300000041

第41章 资料汇编(2)

“儒教篇”则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高丽初期的儒教政治理念”收录了“太祖革命于儒教政治理念”、“崔承老的时务二十八条”、“成宗的儒治实现”等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二部分“五经思想的受容与儒教政治理念”收录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受容”、“汉唐思想的受容与私学”、“讲经与修史,及武臣执权期的玄学风”等三方面资料。第三部分“李=末性理学的受容与发展”,收录“性理学受容与初期研究”、“牧隐李穑的性理学”、“圃隐郑梦周的思想”、“李崇仁与吉再的思想”等四个方面的资料。第四部分“高丽时代儒佛交涉与后期的排佛论”,收录了“初期儒佛交涉与排佛论”、“初期性理学的排佛论”、“后期性理学的排佛论”三个方面的资料。

“道教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科仪道教”收录有关“斋醮”、“醮所”的资料。第二部分“高丽时代的青词”,收录了“乾德殿醮礼青词”、“王本命青词”、“神格殿行中元醮礼文”等资料。第三部分“道教的俗信与合糅事例”,收录了“八圣堂”、“守庚申”、“厌胜术”、“仙风”、“堑城坛祭天”等方面的资料。第四部分“道教与仙派关系”书录了“臣僚”、“士庶人”的资料。第五部分“地理图谶说”,收录了“高丽的图谶说”、“裨益补延基”、“西京新宫的创建”、“南京迁都说”等资料。

“汉文学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诗歌文学”,收录了“汉诗”和“汉译诗歌”的记载。第二部分“散文文学”,记载了“辞赋颂”、“论辨类”、“箴铭类”、“序跋类”、“增序类”、“奏议类”、“书说类”、“哀祭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等方面的资料。第三部分“小说文学”,收录了“传奇”和“假传”资料。第四部分“批评文学”,收录了“诗文论”和“诗话”资料。

“音乐篇”收录了“高丽王立音乐机关”、“高丽乡乐与乡乐器”、“高丽的唐乐与唐乐呈才”、“宋教坊乐与高丽唐乐呈才”、“大晟雅乐的登场”、“高社会的音乐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美术篇”收录了“建筑”、“楼亭”、“寺刹”、“塔婆”、“雕刻”、“书法”、“绘画”、“工艺”等方面的资料。

“对外关系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与五代的关系”,收录了“后唐建交”、“与后晋的关系”、“与后周的文物交流”等资料。第二部分“与宋的关系”,收录了“与北宋的政治关系”、“与北宋的文化交流”、“贸易”、“南宋的假途要求”等方面的资料。第三部分“与契丹的关系”,收录了“对契丹的强硬策”、“契丹的入侵及抗战”、“和亲时期的诸问题”、“文化交流”等资料。第四部分“与金的关系”,收录了“恩威并用策”、“女真征伐”、“女真居住高丽人”、“交易”、“政治诸问题”等方面的资料。第五部分“与元的关系”,收录了“丽蒙两国的结和”、“蒙古的入寇与抗战”、“丽蒙和解”、“丽蒙联合平定三别抄”、“丽蒙联合征伐日本”、“元朝高丽人的地位及官制改革”、“文化交流”、“人物交流”、“献上品”等方面的资料。第六部分“与明的关系”,收录了“与明的交涉”、“辽东征伐”、“贸易”、“文化交流”等资料。第七部分“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收录了“与日本关系”、“琉球、暹罗的关系”的记载。

“政治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高丽王朝的成立”,收录了“太祖的政治运营”、“建国初期的政治运营”等记载。第二部分“贵族的政治体制的构造”,收录了“政治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运用与机能”的记载。“身分篇”收录了“支配身分层”(即贵族、乡吏等)和“被支配身分层”(即良人、奴婢)等记载。“经济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记载。“科举篇”收录了“高丽初期科举的实施过程”、“中期科举制度的确立”、“高丽末科举制度的改革”、“高丽科举的应试资格”、“高丽礼部试的诸业别及及第者的进出”、“国子监试”、“僧科制度的机能”等记载。“教育篇”收录了“高丽教育制度”、“高丽教育内容”、“高丽教育政策”、“高丽的教育论说与教育者”、“教育风俗志”等的记载。“民俗篇”收录了“高丽时代的岁时风俗”(包括各月节日和风俗)、“高丽时代的民俗活动”(包括民间游艺、戏剧等)的记载。“金石文篇”收录了高丽“石刻文”(墓志、碑碣)、“金铭文”、“禁口”等。“科学技术篇”收录了“天文观测”、“历·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制纸印刷术”、“纺织印染技术”、“造船技术”、“火炮技术”等的记载。

所收录的史籍包括《高丽史》、《高丽史节要》、《韩国金石文·中世篇》、《补闲集》、《景德传灯录》、《三国遗事》、《朝鲜佛教通史》、《天台四教仪》、《韩国佛教全书》、《东文选》、《大正藏》、《朝鲜金石总览》、《东朵李相国集》、《高丽大藏经》、《三国史记》、《梅轩先生实记》、《栎翁稗说》、《益斋乱稿》、《稼亭集》、《牧隐文稿》、《圃隐集》、《陶隐集》、《冶隐先生言行拾遗》、《高丽图经》、《抱朴子》、《云笈七籖》、《桓檀古记》、《洪万宗全集》、《西河集》、《青鹤集》、《慵斋丛话》、《梅湖遗稿》、《洪崖遗稿》、《帝王韵纪》、《牧隐诗稿》、《懒翁集》、《及庵先生诗稿》、《韶()堂文集》、《拙斋千百》、《太平通载》、《破闲集》、《白云小说》、《东人诗话》、《平山申氏姓谱》、《文化柳氏世谱》、《乐学规范》、《乐章歌词》、《谨斋集》、《均如传》、《太宗实录》、《眉叟记言》、《资治通鉴》、《宋史》、《苏东坡全集》、《元史》、《阳村集》、《庆尚道地理志》、《三峰集》、《慵斋丛话》、《龙飞御天歌》、《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契丹国志》、《海东绎史》、《鸡林类事》、《韩国金石文追补》、《高丽名贤集》、《高丽古都征》、《授时历捷法立成》等。

《高丽史》中韩关系史料汇编

《〈高丽史〉中韩关系史料汇编》,〔韩〕金渭显编,台北食货出版社1983年出版。

《〈高丽史〉中韩关系史料汇编》收录了《高丽史》“世家”及“列传”中有关高丽与中国关系史的资料。全书按照中国朝代顺序,分为“高丽与五代关系”、“高丽与宋关系”、“高丽与契丹关系”、“高丽与金关系”、“高丽与元关系”、“高丽与明关系”等六大部分。“高丽与五代关系”分“吴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该书误写为“北汉”)、“后周”等六个政权的关系。“高丽与宋关系”分为北宋和南宋记载了《高丽史》有关高丽与宋朝关系的史料。“高丽与契丹关系”分“初期交涉期”(922~986)、“和战时期”(923~1020)、“和平时期)(1021~1125),并收录了“大辽收国移动于北鄙时期”(1216~1220)的资料。“高丽与金关系”分为“金开国以前“(921~1125)”、“金建国后和平时期”(1126~1233),并将金朝灭亡后女真与高丽的关系史料也系于此,分为“东真国侵高丽北鄙时期”(1217~1259)和“元代女真蠢动于高丽北鄙时期”(1351~1392)。“高丽与元关系”分为“抗蒙斗争时期”(1218~1259)、“丽蒙联合征伐时期”(1259~1294)、“和平时期”(1294~1368),以及元朝灭亡后的“北元时期”(1368~1388)。“高丽与明关系”收录了1368年至1392年明朝建立至高丽灭亡时期的两国关系史料。

如编者所言,“高丽与宋、辽、金、元、明关系之史料无多,官纂史料惟《高丽史》与《高丽史节要》,私家著述亦不多见。然《高丽史》中所收高丽与宋、辽、金、元、明各朝往来诏文,多为各朝正史所未录,颇具史料价值”。该书系统地收录了高丽与中国历朝及此时期内与之有关系的中国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体例上将世家和列传的史料分类按年编辑,把分散于各卷、相互交叉的记载按类集中地提供给研究者利用,并同时注出高丽、中国和公元年号或年代,为研究者的利用提供了方便。但该书隐去了每条史料在《高丽史》中所出卷数,不便于利用者寻其原始出处,又是该书碧玉之瑕。

《高丽史》佛教钞存

《〈高丽史〉佛教钞存》,权相老编著,宝莲阁1973年9月,根据文稿格式手写体影印出版。该书汇编了《高丽史》中关于高丽佛教的史料,并附录了《三国史记》和《增补文献备考》中的佛教资料。

《高丽史》佛教史料以时间顺序,自高丽太祖朝至恭让王,收录历朝有关佛教的记载。《三国史记》收录了“新罗纪”、“高句丽本纪”、“百济本纪”,以及“祭祀”、“职官”、“寺典”等志及列传等中有关佛教的记载。《增补文献备考》中的佛教资料按照卷数顺序编辑,每条资料末附注卷数和页码,内容包括三国和高丽时期的有关佛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