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死大穿越:中国记者西部四大无人区科考探险纪实
5186400000046

第46章 会师拉萨

朝圣的藏族群众在神山下起舞

神山脚下朝圣者的帐篷

别了圣湖玛旁雍措,继续踏上了前往拉萨的征程。当时我们所在的地方离拉萨还有1200多公里,要想在三天内赶到拉萨,这样差的路况,时间还是相当紧张。

进入仲巴县以后,路况和以前又大不一样,路越来越难走。这里的难走,不单是曲折和坎坷难行,最令人头痛的是空旷的原野上有时竟有几十条车辙,简直让你很难判断该走那条。纷乱的车辙就像迷魂阵一样。尽管几台车的距离始终保持在视线之内,但还是难免走到两岔里去了。更有趣的是,有时一旦走错了道,眼看着离的不远,但要走到一起却不那么容易,不是沟就是坎,想过也过不来,有时甚至越走越远。所以不得不停下来,用电台联络,重新找路。

在阿里高原,一路上很少看到有过往的车辆。倒是有一群群的藏辫羊和藏野驴,不时地从车旁掠过,给我们寂寞的行程平添几分情趣。

下午5点多钟,我们的2号车跑得正欢,突然一道干j固的小河沟横在面前,驾驶员没来得及踩刹车,车子已经冲了过去,顿时觉得车头低了一截。正在驾车的小曾以为轮胎又破了(真是邪门2号车一路扎了五次胎),我们下车一看,轮胎好好的,倒是左前方的避震器断了。

这下没招了。当时我们跑在车队的最后边,于是,马上通过车截电台向前边的车呼救。1号车听到呼叫马上折了回来,但他的车上没有备件。拉备件的卡车已经走远了,电台联系不上,1号车只好调头上前去追。天渐渐黑了,气温骤然降了下来。当时车上只有我、曾建辉、葛飞和邓志勇。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原荒野,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孤独。

晚上11点钟,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车辆,技师王颖辉也来了。王师傅凭着他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在荒郊野外没有地沟和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很快就修好了车子,接着我们又继续马不停蹄地赶路。第二天凌晨6点多钟,我们赶到了仲巴县,在这里吃过饭,稍事休息后又继续赶路,日夜兼程,一气跑到拉萨。

这一路最辛苦的要数两位卡车司机。其他队员虽说辛苦但可以换着驾驶,换着休息。但他俩的车辆特大,驾驶起来技术难度高,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记者们不能去开。一路再辛苦,他俩也不说不叫,有时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把车靠在路边,打个盹又接着赶路。从他们身上队员们看到了当年铁人王进喜的影子,看到了石油工人的综合素质。如果没有他们积极有效的配合,我们的工作很难顺利地进行到底。因此队员们说中国记者科考探险队的成功,也有两位卡车师傅的功劳。"10月8日,早晨8时,中国记者科考探险队与参加西部晚报环保宣传协作年会的各报老总,在拉萨市郊胜利会师。据说这些晚报的老总以及我们的新闻同行,也是激动得一夜没睡,天不亮就乘车赶到郊外迎接我们。

西部各晚报的老总来了,中央电视台的老记们来了,给本次活动提供援助的北汽、赖贵山酒业、宗庆摩托的老总来了,还有西藏自治区宣传部及当地媒体的记者和组委会的同志都来了。顿时,队员们被鲜花包围了,大家相互拥抱着,热泪盈眶,此情此景至今难以忘怀。

10月9日,下午,组委会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广场,为2003中国记者科考探险队的凯旋,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探险队16名队员(中途因故退出3名)历时45天,行程15000公里,二次性穿越了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藏北羌塘四大无人区的活动,今天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成功地到达拉萨。这不论在探险界还是新闻界,都是一个创举,因为在这之前还没哪一家单位和组织这样一次性从北到南对四大无人区进行穿越考察。大家为此而高兴,而欢呼,而庆贺。

当时有位记者同行问我:"你这次经历四大无人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回答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一路的所见所闻及生死磨炼,使我重新认识了一个字,那就是‘爱"!"她又问我怎么讲?"我说做人首先要有爱心。对人、对社会、对大自然,都要充满爱心。分手前,再和"坐骑"合个影当你用心去爱你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你的人生就会得到升华;当你用心去爱你身边的环境的时候,环境就会回报你一个温馨的家园。"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的家园没有了,其他的爱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反过来说,对一个不热爱自然的人来说,他的爱充其量也是一种自私的爱;那种自私的爱到底能有多大意义?我不知道那位记者能否昕明白我的意思,但我是这么想的。就穿越活动而言j可以说圆满结束了,但是对"生态宣传"来说,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永久的话题,是几代人的事业。穿越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这次穿越,以及对穿越中所见所闻的真实披露,来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生态、关注环保、球一一一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飞天元,在!围棋盘土占据着:中心位置,二辐射二""象征着宽户高远和博大深厚;我认识斗熟知L这样-位有着宽广胸怀的君子,一个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v丸,我爱好围棋,但由于没有下工夫,所以棋艺很一般。我下围棋不太在乎胜负,而在于享受纹抨论道的乐趣和进程。围棋犹如大.-1坐一千世界,变化莫测,深奥元穷。人在棋中,有时会感到自己很高大而不可→世,有时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不堪一击;有时会感到自己那么威风而权大气粗,有时会觉得自己那么可怜而平庸无能。

下棋对我来说,其实是在享受悟道之乐,悟世界之道,悟人生之道,悟学术之道。正因为此,我曾多次动员张天元也来下围棋,我对天元说,你不下围棋,可真是有些对不起天元这个名字。天元对我说"现在太忙了,等到退休了再跟你学围棋。"

张天元虽然不会下围棋,但我却觉得他悟得"围棋之道他的人生轨迹,他的作品和人品,犹如一盘正在进行的、平凡而又精彩的棋局......

我和天元相交已二十多年。作为知己朋友,我们无话不说,无事不谈。他的女儿上大学,我们一起商讨,为孩子填报志愿;他参加中国记者2003西部科考探险活动,事前跟我多次交换意见,为出征做精心准备;大穿越开始后在离开迪坎尔,进入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的最后时刻,他同我进行了最后一个诀别式的通话;{生死大穿越》书稿完成后,我是第一个读者,并同他一起讨论、修改、定稿。二十多年来,我从张天元身上看到的、感到的、学到的是一种刻苦自学、执著追求的奋斗精神,是一种真诚坦荡、与人为善的人格精神,是一种自加压力、创造奉献的敬业精神。

人生如棋,需要激情、活力和执著。在张天元身上,让人感到总有一种激情,一种活力,一种对人生、对事业生生不息的执著。张天元能成为世界上首批一次性穿越四大无人区的英雄,成为中国新闻工作队伍中的佼佼者,成为新时代天水人民为之骄傲的优秀儿子,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和执著。张天元现在是天水日报社的业务尖子,{天水日报》副总编、主任编辑,但是他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自学成才。

三十年前,由于国家当时特殊的年代,中学毕业的张天元没有机会进大学的校门,而是17岁就跨进了工厂的大门,成了一名工人,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车驾驶学徒工。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品质、精神和追求,使他如期由一名学徒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成为车队的标兵。正当他意气风发、一心扑在汽车驾驶行当,想干一番事业的时候,主管局的领导看上了他,把他由工厂调进了局机关开小汽车。这本是一件让同行羡慕而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天元却觉得在机关开小汽车太轻松、太清闲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有劲无处使。于是,张天元又自加压力重新拣起了课本,开始了自学。领导开会,他就在车上看书;白天跑车,晚上自学。就这样刻苦努力,几年以后拿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大专毕业证,从电大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棋如人生,虽然路途漫漫,但关键之处也就几步。如果这几步走好了,无论是下棋,还是人生,其路都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天元人生棋局的第一个精彩之处,下在了他的电大毕业论文。当时,天水市北道分路口一带泥石流泛滥成灾,问题涉及交通、水利、植保和驻地省属企业等多个部门,因此相互扯皮,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严重地影响到了附近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他以此为线索,实地调查,走访部门,请教专家,写成一篇万字的调查报告,从泥石流的成因、受害的范围,到治理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报告出来后,他在给学校交作业的同时,又给《甘肃日报》寄了一份。《甘肃日报》很"快登出来,引起了当时天水地委和行署的高度重视。政府牵头,现场办公,问题很快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张天元因此而一炮打响,一下子成了当时的"名人毕业论文也破例免予答辩而顺利通过。

正是这篇电大毕业论文,改变了天元的人生和命运,改变了天元的轨迹。《天水日报~1985年复刊时到电大考察,准备选拔几名优秀毕业生到报社工作,张天元被第一个选中,于是他从局机关调到了报社。从此天元如鱼得水。《天水日报》给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敬业乐业,很快成了天水日报社的业务骨干。

对于围棋而言,有人追求的是胜负,有人追求的是棋局的完美,有人追求的是手谈的乐趣,有人追求的是博弈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必定要有一种追求。在与张天元的交往中,我感到在他的身上总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挑战,对事业的追求。为丁这种追求,哪怕再艰难、再辛苦他也在所不惜。在这部《生死大穿越》的字里行间,张天元明白确切地告诉了我们这一切。

中国记者西部荒原科考探险,穿越四大元人区,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活-1豆三一动。这对一名记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是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是一次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是一次成名扬名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在挑战困难,挑战危险,挑战生命。我想,如果一名记者,仅仅是为了一次所谓的机会,为了展示自己所谓的才华,为了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为了所谓的成名扬名而去穿越四大元人区,去闯生命禁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人会拿宝贵的生命去换取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名,只有把事业看的无比神圣,把事业融人生命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忘我地追求。张天元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名记者。一次性穿越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藏北羌塘四大无人区,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人能够成功,这是一条没有路的道路,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对此,张天元事前心里十分清楚,但是他说不怕,怕死就不当记者,只要对新闻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的事情,作为记者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张天元凭着对新闻事业的忠诚,凭着过硬的素质和自信,在全国数百名记者中,经过激烈的角逐和严格的筛选,最终获得了成功,为中国新闻记者争了光,为家乡天水争了光,成为中国新闻记者的骄傲,成为天水人民的骄傲。做人和下棋一样,要一步一步,要实实在在。反之,无论下棋还是做人,必定一败涂地,落得可悲、可叹的结局。要当好记者,先要学会做人,这是张天元常说的一句话。在我的印象中,天元总是说得少,干得多,总是认认真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在社会上,人们都把记者称作无冕之玉,可是他当了近二十年记者,不论走到哪里,从不摆什么架子,朴实得就像一个西北的农民一样。在这次全国性的大型异域探险采访活动中,有九名记者队员,一名向导,一名机械师和两名卡车司机,张天元以西北人特有的勤劳和朴实,成为全队的骨干。在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的画面里,我看到过天元的身影,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这就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张天元,平凡而又杰出的张天元。

我为能有张天元这样的好朋友感到骄傲,更为好朋友生死穿越的英雄壮举而骄傲。在讨论修定《生死大穿越》时,天元提出让我作序。作序实不敢当,仅以此为跋,谈一点同天元交往数十年的感觉,与朋友们共勉。

2005年1月6日于龙城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