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都拾遗
5115000000045

第45章 红都随感(2)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从馆藏六十年代走访的苏区老同志回忆材料中,寻找到共和国元帅贺龙就是在赖氏公祠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校园内的赖氏公祠,始建于1897年,据《祠记》载:“后为寝室,前为庭,又前为大门,颜曰:赖氏公祠。”它是瑞金及附近数县赖氏为纪念客家先祖赖硕修建的,面阔13.9米,进深45.4米,占地849平方米。1923年,在此筹办了私立绵江中学。它也是南昌起义部队起义胜利后南下广东,1927年8月26日进占瑞金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等领导机关的驻地。

南昌起义部队在瑞金期间,发现和培养一批先进青年,9月上旬,在绵江中学帮助成立了绵江中学支部,这是瑞金第一个中共支部。此时,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党性、理想和正气,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与革命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主席郭沫若、革命委员会党务委员会委员彭泽民一道,在绵江中学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时期的着名将领,成为解放军的缔造人。6年后,为纪念南昌起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1933年6月30日,颁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紧接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7月1日作出了“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当然,“八一”建军纪念日就在瑞金确立了,这是“八一”建军节的由来,也是赖氏宗祠的又一魅力的体现。

这里以前是个热闹的地方。1930年10月和1931年9月,瑞金县第二次和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先后在这里召开。第三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了瑞金县出席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现在,它已辟为第一中学校址陈列室。走进赖氏宗祠,我想起了董必武1961年11月重游瑞金时写下的“昔日红都绩尚留,公房简朴范千秋”绝句,作为瑞金新发现的革命史迹之一,它与其他革命遗址一样,真实地记载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页;我想起了瑞金第三任县委书记邓小平题写的校名,赋予了从绵江中学到瑞金第一中学的历史启迪;我想起了贺龙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刚直不阿、坦荡豁达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榜样,这里不正是他们最好的精神家园吗?

略显发黄的校史陈列版面,展现了这些并不久远的往事。我试图解读贺龙那时的政治见解,缅怀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视党性如生命的贺龙,是令人敬佩的。从教学楼里不时传来的朗朗读书声中,我听到了,也看到了贺龙坚定的革命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融入了瑞金第一中学,融入了当今学生的品行操守里。

历史已经走进了新的千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挖掘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内外着名的红色旅游名城已成为瑞金的重要举措。革命遗迹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已日益突出,也说明了文物工作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如何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充分发挥像贺龙入党处这样一大批遗址的作用,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常想,要做到这点并不难,要始终做好却非易事。目前,尤其要珍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机,边普查边保护,尽快组织申报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才能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文物部门的独特作用。这些是我们应该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也应该是我们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动机和动力。

(入选《“三普人”手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征文选集》,并获优秀奖,文物出版社,2009年9月)

寻访贺龙入党处

变幻莫测的瀑布云,青翠浴滴的锦绣谷。

千年的诗人和百年的中国,构筑了文化名山、政治名山的脊梁。

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异国风情的别墅,成为庐山最具魅力之处。

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早在唐代已具盛名。盛名的原因很多,有瀑布跌宕起伏、席卷千军的气势,有天女撒珠般的瑰丽,有持彩练当空舞的洒脱,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惊奇,有一代诗仙李白的千古绝唱……

总之,庐山的瀑布名垂千古。今天初登庐山的游客,要数出庐山的景点,首推便是瀑布了,甚至随口都能吟出李白的《观庐山瀑布》来,可见庐山瀑布在众多游客心中的分量。

极目远眺,瀑布在一片绿色中染上了一道漂浮的云烟,由上而下,或浓或淡,或轻或重,像国画中不经意的皴笔,着墨不多,却有点睛之效,透出慑人的神韵。伴着瀑布倾盆而下的轰鸣,夹杂着丝丝点点的雾气,却有远离尘嚣的清凉,沉浸在奇山秀水的世界,如庄周梦蝶,感受到入化的幻境。

庐山瀑布之美,在李白的诗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庐山瀑布之奇,把千年诗人的浪漫推向了巅峰。它印证了天下名山多为僧道所占,也因文人雅士的抒怀平添几分灵性。庐山二者兼得。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高僧慧远,建东林寺,开净土宗。面对峰青泉飞,唐代着名的诗人白居易留下了“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的诗句。五老峰南的白鹿洞书院,筹建于南唐,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朱熹的加盟和学院教育制度的形成,使白鹿洞书院和庐山声名大噪。后来,宋儒周敦颐在庐山北麓创办了濂溪书院,“吾闻山下泉,终与江海会。高哉庐阜间,出处濂溪派。”在云雾缭绕中,触摸到儒学家灵魂深处的思想。是诗,造就了名胜;是文人,造就了名山。

芦林一号

芦林一号,这是毛泽东同志的旧居,现为庐山博物馆馆址。1961年庐山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志便下榻在这里,系典型的四合院式别墅建筑。

房内“大大的窗,大大的门,大大的床,大大的座椅”,简朴的陈设,折射出伟人豁达、大度的气魄。我曾到过红都瑞金,芦林一号摆设与瑞金毛泽东住房并没有多大的差异,这与毛泽东的高尚情操不无关系。据说,蒋介石在芦林地带筹划过营造大楼,美梦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而破灭。有趣的是,蒋介石把庐山作为夏都时,毛泽东已在瑞金建立了红都。夏都和红都,是两个相对立的政权。红都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1月至1932年6月,蒋连续发动四次反革命“围剿”失败后,还在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妄图剿灭红军。几十年之后,夏都已成往事,红都却孕育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说是一种巧合,也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政治风云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当年的“蒋介石失去的,毛泽东得到的,全都卖给你”,牵动的不仅仅是“美庐”等几栋别墅。

芦林一号成为庐山博物馆后,在复原展出毛泽东同志卧室外,还丰富了陈列内容,成为当今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是中国和整个世界的财富”。

锦绣谷

花径如琴湖以下,两崖拱峙,峭石堆砌,恰似断桥,即为庐山之天桥。

循着天桥小径前进,脚底下便是锦绣谷。这锦绣谷,因香飘深谷,灿如锦绣而得名。锦绣谷内,千岩竞秀,万壑回萦。脚底下的石级台阶,在悬崖峭壁之间,迂回曲折。漫游其间,只见路盘松顶上,恍在半空行,加以天风拂衣衫,更觉得飘渺一身轻。沿途饱览,深叹锦绣谷中皆锦绣。难怪北宋着名文学家王安石吟诗曰:“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在漫步锦绣谷,走过花径之后,我常驰想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可惜他隐居的草庐经不住岁月的风霜,荡然无存了。此时,印象最深的还是山上的别墅,石头、铁皮瓦、鱼鳞板、老虎窗、松林。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它还是一部永恒的史书。

(原载《光华时报》,2002年9月24日,笔名“杨子”)

暨首届客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情迷庐山

瑞金充满了神秘,神秘得让人惊奇,神秘得让人憧憬。作为史学爱好者,对红都瑞金的向往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踌躇多年之后,在一个日丽风清的周末,我踏上了这块红土地,激动地踩在伟人曾多次来回走过的地方。

众多的革命旧址是瑞金的一大特色。180多处旧址像一颗颗宝石播撒在近10个乡镇,又像天宇里镶嵌着的熠耀的繁星。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三次移驻,形成了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革命旧址群,使瑞金骤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个红色都城。

叶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1931年11月7日,在此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夏天就要到了,叶坪旧址群内古樟都披上了浓绿。我随着导游追寻着往日的红都,来到红都广场:红军烈士纪念亭、博生堡、红军烈士纪念塔、公略亭、红军检阅台等纪念建筑都被极好地保存了原貌。伫立其间,会使人油然想起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惊叹于竟如此的相似,红军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军检阅台-天安门城楼……这些都无声地告诉着游客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凝视着塔座下的石碑,分别镌刻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何克全、博古、项英、邓发、王稼祥、张闻天等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领导人的题词。我将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题词碑文摘录如下:“世界工农永远地记着这是革命先烈血的遗迹。”这不禁让人想起革命成功的不易。毛泽东题词比这还长些,指出“这些同志的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还在踏着这些同志血迹前进……”读毕碑文,时值正午,迎面而来广州中青旅组织的“红都之旅”团队。随着时代的发展,瑞金依托红色故都的历史地位,开发了红色旅游,并把它作为第三产业来发展,整个上午旅客络绎不绝。

离开叶坪时,我把一束鲜花敬献在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塔基上,阳光下绽开的花瓣,那么美丽。这里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永远不死!我看着烈士塔在蓝天白云中渐渐远去,融入天地之间。

顶着骄阳,下午驱车去了沙洲坝,慕名拜访了年迈的苏区干部。沙洲坝是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驻地。1933年春,党中央负责人博古已从上海来到瑞金,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已成为热点人物,我曾专程寻访了他的住所,一幢孤立在田野中的房子。因为他的孤傲,“独立房子”倒成了他贴切不过的代称。据说,金发碧眼的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自以为学富五车,不顾中国国情,生搬硬套,把能征善战的红军差点推向了绝境。红军虽浴血奋战也难逃失败的厄运。这位苏区干部谈到这里早已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在来瑞金之前,我曾认真阅读了李德写的《中国纪事》一书,书中,他对中国革命所犯下的错误百般狡辩,至死不悟;同时,还拜读了毛泽东同志着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书,这篇光辉的着作就是在沙洲坝写成的,这里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眼前清清的水井,便是红井。大多数人认识瑞金是从红井开始的。一篇耳熟能详的小学课文,熏陶了几代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思念毛主席”,红井的故事是当年干群关系血浓于水的缩影,是共产党人在瑞金治国安民的有力见证。在被江泽民同志誉为当年“人民大会堂”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曾相继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里,中国红色政权建设已经走向成熟。

云石山是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的最后一个驻地。此时,第五次反“围剿”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提出以汤沃雪的办法,“左倾”错误领导却一意孤行,以卵击石,使如日中天的中国革命遭到致命的一击。1934年10月,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瑞金,进行长征。坐在毛泽东曾经读书看报的地方,脑海里便闪现出毛泽东与张闻天促膝谈心的身影,山上高高的古樟有幸目睹了张闻天逐渐从左倾错误阵营中摆脱的轨迹。

瑞金不愧是举世闻名的红色之都。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大将军中的7位都曾在此纵横驰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董必武、张闻天、邓小平、胡耀邦、杨尚昆……从瑞金走出了一大批开国元勋。来到市区,红都大道两旁醒目的共和国摇篮标牌,总是在提醒路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身;街头不时飘出的苏区歌谣,婉转悠扬,激荡着创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名城之气。正在改造施工的323国道、206国道、319国道与赣龙铁路,把瑞金与外界联结起来。宽松的开放政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红都历史和纯朴的乡风都赋予了千年古邑新的魅力。钟灵毓秀的瑞金,不仅仅是昔日红都的理想之地,也是当今经商、旅行向往的地方。相信到过瑞金的人对瑞金的过去和未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

从瑞金归来,难以释怀的是红都这段凝重的历史。当年仅有24万人口的瑞金,就有五万多人参军参战。有人细心地算过,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中,每一里路程都有一名瑞金籍战士洒尽最后一滴热血。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实行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使瑞金“无不焚烧之屋,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瑞金及红都儿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功不可没。红都的历史是永远难忘的,也是不能忘却的。

(原载《红都抒情》,百花洲出版社,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