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都拾遗
5115000000028

第28章 史海杂谈(7)

1月22日,大会开幕。拂晓,在中央政府运动场举行阅兵典礼,受检阅的部队有红军大学,第一、第二步兵学校,特种学校和中央警卫连等。下午2时,举行开幕式,首先由中央政府代表毛泽东致《开幕词》。接着,中共中央代表博古、全国总工会代表刘少奇、工农红军代表朱德、少共中央代表凯丰(何克全)分别致词。然后,选举出75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梁柏台为大会秘书长;成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工作报告决议委员会、红军建设决议委员会、经济建设决议委员会、苏维埃建设决议委员会和法令委员会,通过了大会议事日程。

1月24日至25日,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代表大会作了两年来的工作报告。26日,分组讨论毛泽东的报告。27日,根据代表们讨论的意见,毛泽东作了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

1月28日至31日,朱德作关于红军建设的报告,林伯渠作关于苏维埃经济建设的报告,项英作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吴宪平作关于苏维埃建设的报告,各地代表相继发言。随后,大会通过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修正的苏维埃宪法、红军建设、经济建设、苏维埃建设等决议案,以及关于国徽、国旗、军旗的决定。

大会期间,收到德国、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发来的贺电。

2月1日,举行大会闭幕式。经过代表充分酝酿,选举毛泽东、项英等175人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罗荣桓、邓子恢等36人为候补委员,董必武、滕代远等35人为中央工农检察委员,毛泽东为大会致闭幕词。

大会闭幕后,发布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更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2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一致选举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等17人组成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并以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同时,选举张闻天(洛甫)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在人民委员会之下,设立11个人民委员部为中央行政机关,王稼祥为外交人民委员、朱德为军事人民委员、邓振询为劳动人民委员、高自力为土地人民委员、林伯渠为财政人民委员、吴亮平为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陈潭秋为粮食人民委员、梁柏台为司法人民委员、曾山为内务人民委员、瞿秋白为教育人民委员、项英为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议选举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为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阮啸仙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委任董必武为最高法庭主席。同时,委任邓发为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谢觉哉为中央政府秘书长、瞿秋白为中华苏维埃大学校长、沙可夫为《红色中华》主笔、毛泽民为国家人民银行行长、钱之光为外贸总局局长。至此,中国红色政权建设日臻完善。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根据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1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驻瑞金洋溪村,朱德、彭德怀、王稼祥、林彪、谭震林、叶剑英、孔荷宠、周恩来、邵式平、贺龙、毛泽东、徐向前、张国焘、关向应、王盛荣为委员,主席为朱德,副主席为王稼祥、彭德怀。同时,“取消原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的名义及组织,所有中华全国红色海、陆、空军完全集中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之下。”原在前方的总司令部、总政治部机关,撤回瑞金,和军委机关合并。中革军委下设总参谋部,部长为叶剑英;总政治部,主任为王稼祥,聂荣臻、贺龙先后任副主任;总经理部,部长为范树德;总军医处,处长为贺诚;秘书处,秘书长为刘伯坚;副官处,处长为杨立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为萧劲光。驻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的红军,始称“中央红军”。

1932年2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从中革军委中分离出来,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领导下指导全国红军和地方部队的政治工作,与中革军委平列关系。6月,中革军委撤离叶坪洋溪随军到前方,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番号和组织,由朱德兼总司令、王稼祥兼总政治部主任。8月,任命毛泽东兼总政治委员;在后方设“瑞金卫戍司令部”,司令员为刘伯承,副司令员为刘联标。中央政府设立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周恩来、项英、朱德、邓发、邓子恢为委员,周恩来为主席。在中革军委之下设总兵站,主任为杨至诚。10月,刘伯承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12月31日,中革军委统一全军编制人员名称,军委设总司令、政治委员;下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司令部首长改称参谋长。保卫局为独立系统。

1933年1月1日,中革军委总参谋部改称总司令部。5月8日,中央政府决定,中革军委迁回瑞金,驻乌石垅村。此外,增补博古、项英为委员。在前方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政治委员,直接指挥所属部队和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规定第二、四方面军、各军区和独立军、师等,直接受中革军委指挥。军委总司令下设作战局(一局)、情报局(二局)、管理局(三局)、通信联络局(四局)、训练局(五局)。中革军委机构、人事亦有变通,代主席由项英就任;军委秘书处,秘书长为徐梦秋;军委总司令部总参谋长为刘伯承,副总参谋长为叶剑英(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为王稼祥,副主任为贺昌、杨尚昆、袁国平;国家政治保卫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局局长为李克农(兼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军委总供给部(1932年9月由总经理部改称)部长为杨志成,政治委员为叶季壮;军委总卫生部(1933年3月正式成立)部长为杨立三、政治委员为高自立;军委总动员武装部(成立于1933年夏)部长为杨岳彬(后为滕代远)、副部长为金维映(女);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兼政治委员为高自力、政治部主任为刘石;军委抚恤委员会总会主任先后由贺诚、叶季壮、张云逸、贺昌担任。1933年10月,将红军学校分编成红军大学、第一步兵学校(又称彭杨步兵学校)、第二步兵学校(又称公略步兵学校)、特种学校和游击队学校。同时,还成立军委出版局、军事工业局、无线电总队等。

1933年10月,李德从上海到达瑞金,任中革军委顾问。年底,李德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建议将“前方总部”(即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撤回后方,并入军委机关。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实施,再次取消第一方面军总部。1934年1月至2月初,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朱德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王稼祥为副主席。但中央最高军事指挥权被博古、项英、李德所掌握,直至第五次反“围剿”及突围长征至遵义。

1934年2月7日至1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瑞金沙洲坝中央大礼堂召开,到会代表258人。大会伊始,贺昌报告大会议程,政治部主任王稼祥致《开幕词》。大会推选王稼祥、贺昌、李卓然、袁国平、李弼廷等人组成大会主席团;朱德、周恩来为大会致词并作专题讲话;博古传达中共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王稼祥作政治工作报告;凯丰、陈云、顾作霖、袁国平、李翔梧作重要发言。会上,第一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战略口号,与会代表就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党的工作、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实施计划、战时的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在中国军队建设史和中国革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加强红军的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1934年7月,中革军委迁址云石山梅坑。同年10月,从此地出发,开始长征。

五、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简称“全总苏区执行局”,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派出机构,负责领导苏维埃区域职工运动。于1931年3月在吉安富田成立,7月迁驻瑞金叶坪,梁广任主任,陈寿昌任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下设组织部,部长为陈佑生;社会部,部长为蔡树藩;宣传部,部长为倪志侠;秘书处,秘书长由倪志侠兼任。1932年1月,改选陈寿昌为主任,并增设女工部、青工部、国家企业部等机构。

1932年2月7日,全总苏区执行局在瑞金叶坪黄家山召开闽赣两省工人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50人,组成10个代表团,福建省4个代表团,江西省6个代表团,各代表团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6日下午举行预备会,全总苏区执行局代表报告大会准备经过。大会选举陈寿昌、蔡树藩、张思恒、杨竹林、程朝远、林文华、陈日新、梁广、刘香莲、袁国珍、陶桂花、林如恒、谭煜仁、邓荣昌、周惠卿、梁有胜、曾庆锡、邓振询、张兰英、刘明镜、倪志侠等21人组成大会主席团,并决定罗仁夫斯基、斯大林、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等15人为名誉主席。

2月7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陈寿昌致开幕词,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代表周恩来、临时中央政府代表项英、中共中央局代表顾作霖、中革军委代表叶剑英、总政治部代表李卓然、少先队代表王盛荣、中共江西省委代表刘启曜、中共福建省委代表李明光及五军团代表先后致词。大会期间,讨论了职工的任务、雇农工会及《劳动法》等问题;通过了职工会的任务与组织问题,拥护与实现《劳动法》问题,拥护扩大红军问题,失业与合作社运动问题,援助上海罢工问题,准备“五一”劳动节大会问题等8个重要决议案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临时中央政府通电;选举袁国珍等15人为江西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胡昌来等7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石立根等11人为江西省雇农工会执行委员,杜志永等5人为候补委员;选举林松善等13人为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傅德辉等6人为候补委员,张兰英等11人为福建省雇农工会执行委员,龚明显等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大会历时7天,于2月13日顺利闭幕。

1933年初,全总苏区执行局与从上海迁入瑞金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合并,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刘少奇任委员长、陈云任副委员长兼党团书记、黄子刚任秘书长、梁广任组织部部长、蔡树藩任宣传部部长、刘群仙(女)任女工部部长、杨七双任青工部部长、马文任国家企业部部长、陈云洲和倪志侠先后任社会部部长、陈云兼福利部部长;并成立中国店员和手艺工人工会、邓振询任委员长,中国农业工会、朱地元任委员长,中国苦力运输工人工会、朱荣生任委员长。1934年7月至9月,朱琪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红军长征前夕,刘少奇复任委员长。

全总苏区执行局机关先驻吉安富田,1931年7月迁驻瑞金叶坪,1933年4月迁驻沙洲坝枣子排,1934年7月迁驻云石山沙排村,同年10月随红军长征。

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1931年1月15日在宁都小布成立,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派出机构,负责指导苏维埃区域青少年工作。初时,随军行动,同年9月底,迁驻瑞金叶坪庙背村。

少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为顾作霖、秘书长为张爱萍,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儿童局、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等机构。陆定一任宣传部部长,曾镜冰任儿童局书记,王盛荣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主任。

1932年1月15日,苏区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临时中央政府大厅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00多人,少共苏区中央局书记顾作霖致开幕词。会上,中共苏区中央局代表毛泽东、临时中央政府代表项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致词,全总苏区执行局和苏区少先队代表筹备处等机关的代表作大会发言。大会历时6天,1月20日闭幕。会议讨论了政治问题、团的建设问题、团在工会运动中的任务、红军中青年工作问题、苏区少先队第一次代表大会问题、共产儿童团问题等。

1932年1月21日,全国苏区少先队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黄家山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00多名。少先队主任王盛荣致开幕词,少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军委会主席朱德、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代表任弼时等向大会作报告。大会讨论和通过了《目前少先队的政治任务》和《少先队章程》及扩大红军等决议,选举王盛荣、邱会谅、谢邦生、王振先、阙兆成、谭金龙、洪道深、欧阳兴、李平、陈丕显、罗华民、钟声灼、邱时江等13人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的执行委员。大会于1月25日下午顺利闭幕。

1932年秋,少共苏区中央局机构调整,何克全(凯丰)任组织部部长,《青年实话》主编为魏迁群。

1933年4月,少共苏区中央局迁往沙洲坝下肖,与同年1月从上海迁入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署办公。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后,少共中央局取代了少共苏区中央局,并调整了领导机构。少共中央局书记为何克全,秘书长为张爱萍。少共中央局内设组织部,部长为王用济,亦说王盛荣;宣传部,部长为刘英;儿童局,书记为陈丕显;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为张爱萍(兼);“少共”驻“国际少共”代表为饶漱石。

1934年7月,少共中央局迁驻云石山田心村老屋场。同年10月,编入军委第二纵队,随即长征。

七、红军长征后的留守机构

由于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和红一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进行突围转移。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下简称中央政府办事处)并且组织中央军区,领导坚持游击战争。

1.中共中央分局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在瑞金云石山丰垅村马道口成立。初时,由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瞿秋白等5人组成委员会,后增加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委员,书记为项英,组织部部长为陈潭秋,宣传部部长为瞿秋白。

中共中央分局除领导中央苏区外,同时领导湘赣、湘鄂赣、闽浙赣和闽北苏区的游击战争。1934年11月上旬,迁驻于都宽田石含村及龙泉村;12月底,迁至于都黄麟井塘村。1935年初,从于都南部突围后,项英、陈毅等一直以中共赣粤边特委的名义领导工作。1937年9月,项英、陈毅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谈判合作抗日事宜时,恢复使用“中央分局”名称,并以中央分局名义同南方各游击区联系。1937年12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成立后,不再使用“中央分局”称号。

2.中央政府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