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远去的故乡(高平作家丛书)
5114100000017

第17章 (16)

灶王爷到底是一个什么官儿,我无心考证,听大人们说,他专管人间善恶,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奖惩于每一个家庭,我们的祖先有着无限的想象力,创造的另一个世界都是井然有序的。用这种方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远古的时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世界,我是拍双手欢迎的。

除夕夜的鞭炮声,按老人们的说法是欢送灶王爷升天的。人们在灶王爷的牌位前,供奉上好吃的、好喝的,甚至在烧香的时候,可能会在内心祈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点好话,在来年的时候,能给自己的家庭分配点儿好的运气。想到这儿,我有种感觉,我认为这里面多少含有点贿赂的成分。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送人远行,说点祝福的话,或说一点谢意,感谢灶王爷一年的辛苦工作,都是正常的。据我了解,在烧香、叩头、敬灶王爷的时候,大多数的人,都有一点私心,都希望给自己一点儿幸运,在来年鸿运当头,财源滚滚。如果按辩证法来分析,幸运和灾难就如同生与死一样是同等的,有生就有死,那么有幸运就有灾难,那么你祈求幸福降临于自己的身上,那么灾难留给谁?留给那些小偷、贪官、污吏。

可据我所知,那些小偷和贪官、污吏也敬神,小偷在祈祷时和神说:老天爷保佑,我行窃的时候千万不要被警察抓住。那些贪官、污吏敬神敬得更多,保佑自己不被捉住。

这样,机会就出来了,灶王爷或者玉皇大帝的手中肯定是有指标的。

如若没有指标,人人均等,那谁还向他们烧香、叩头呢?不是就不用祈求了吗?可想而知,机会不会均等,至于手中的权力会向谁倾斜,这就出现了竞争。

所以,我认为,人们烧香、叩头是有目的,是有自私倾向的。你想,在烧香祈祷的时候,让玉皇大帝保佑的肯定是自己以及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如果在祷告的时候说,保佑自己和天下人都平安、健康、发财,这样的好心人不敢断言说没有,肯定是极少数的。因为,人们常供奉的神是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财神爷,平时好像没有敬灶王爷的习惯。这些信徒们是否也有些势利眼,平时不敬灶王爷,只有在除夕的夜晚,灶王爷在升天述职汇报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来隆重地庆祝一番?不知道聪明的灶王爷这样想过没有,是否觉得有些悲哀,因为人们平时供奉的最多的是玉皇大帝和财神爷。

我想,人们在除夕夜所举行的隆重的仪式或礼节,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掩盖着他们自私的目的,有一种贿赂的倾向在里面。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老百姓喜欢听从上帝的安排,幻想有一天好事降临在自己头上。喜欢投机取巧坐享其成也实在是国人的一种嗜好。

你想,按照常识,神是无所不能的,你一年里干没干坏事,他老人家能不知道,还需要你劳神费力再告诉灶王爷?所以,我认为,人们是在无意识地给灶王爷行贿。

由此我想到,人们是多么的胆大,连一向尊敬的神都敢贿赂,何况生活中的人。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送礼也是一种文化,细细地考究起来,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如果有人编一本书叫《行贿大全》,说不定,销路还会很好。

行贿和送礼是很讲究的,也是一门学问。但在生活中人们认为行贿和送礼是有区别的,实质上送礼和行贿是一样的。在《辞海》里贿就是财物。这说明送礼和行贿本质上是相同的。所异的是,按我的理解送礼是拿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而行贿是不是拿公众的财物而达到个人的目的。这样说好像也不对,个体老板拿钱贿赂政府官员也会定罪。那么看来只有按金额的大小来区分了。不知这样说是否正确。

我是个法盲,我的目的不是弄清贿赂的性质,而是,我觉得送礼实在是我国的一大传统。也就是说,既然中国的老百姓连一向尊敬的神都敢贿赂,那么贿赂政府官员也真是小菜一碟儿。

好多落马的政府官员就是从收礼开始滑向犯罪深渊的。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就成了阶下囚。我倒不是替这些人开脱,而是送礼的人方法和方式简直是防不胜防。中国有四大发明,其实远远不止,送礼能算做第五大发明。开始请客吃饭联络感情,这是第一步;送礼,加强互相之间的友谊感情,这是第二步;送钱,这是第三步,这已经非一般关系了;如果有的人连钱都拒绝了,没关系,第四步送人、送美女,这不像钱有够花的时候,美女可没有够的时候。好多官员经过了金钱关,却没能过美女关。我所举例是常见的手段,送古玩、字画手段之多,花样之翻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否则有教唆的嫌疑。好在现行法律将行贿者也定为犯罪,实在是太明智了。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我想礼是指礼节、礼貌,不应是专指送礼。

而人们恰恰作为礼尚往来,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也许古人是这样执行的。

而当今的人,已经将它进化了,在礼尚往来的掩盖下,而实质上是为得到自己的一己私利舍“东”而得“西”罢了。

我不敢揣测古人的礼尚往来的纯洁性,而在当今的社会这种纯洁性应该大打折扣。如一不常来往的人,突然提着东西来拜访你,放心吧,肯定是光棍找寡妇,没安好心。

我不知道该怎样杜绝这种送礼的恶习,在我看来送礼和行贿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只是数量多寡而已。送礼是人之常情,而行贿已经定位犯罪,胆大无畏的国民既然敢行贿于上帝,那么打击行贿、受贿的任务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我们在抨击、咒骂社会腐败现象的同时,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个人有意无意参与或在助长着腐败的现象发生。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能进个重点高中或在班上老师能给孩子调个好的座位,去送点礼等等,这已形成了行贿的土壤。就像在神的面前保佑和祈祷的同时,我们都有人性自私的一面,这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思维模式,而这种司空见惯的思维模式才是我们最需要加以小心和校正的。只有改变了思维模式,才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行动。遏止腐败不光是政府的事情,也不要老是抱怨政府,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将这种责任扎根于我们每个国民的内心,并身体力行,社会的腐败现象才会逐渐地降低或减少,我们的社会才会舒适、和谐。

透明的男人

回顾自己的一生,对我来说,女人给了我许多东西。没有女人我就不会达到现在的高度……我喜欢那些漂亮女性。

这是萨特说过的话。

萨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但他的身边始终没有间断过漂亮的女性。按照通常的观点,萨特是一个风流的男人,但在萨特的内心世界里,他极端地厌恶男人。当然不能用同性相斥这种简单的理论来评价萨特。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和贾宝玉有着一个相同的情结。贾宝玉的厌恶男人是曹雪芹在大观园见了太多的肮脏与龌龊,产生的一种厌男的情结,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的一种自我表达。在大观园中站在最高处的好像是贾母、王熙凤等人,实际上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贾家的男人们。大观园以外的那张巨大的关系网,仍是靠男人们编织的。她们只不过是站在贾家男人搭建的舞台上的舞者而已。大观园过多的人间悲剧的制造者仍是那些强势的男人们。大观园中的国色天香的女儿们,无论是小姐也好,丫环也好,也只是一朵朵娇嫩、妍丽的花朵,现实的风霜雨雪对她们过多的蹂躏,究起因是那些肮脏的男人们。曹雪芹的悲悯之情竟然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没有被同化,这是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内心的渴望的爱神,只存在心中,一接触现实,便被虚幻。所以他感叹,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里饱含着曹氏对女人的全部的爱。这种爱你可以称为泛爱,它里面包含着对女性阶层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不是每个男人都有的,没有这种同情的人便是泥捏的,一见水变成了一摊稀泥,太阳一晒便成为随处可见的泥土。

萨特对于男人的厌恶来自于母亲,母亲是他欣赏的第一位女性。一次散步一个打扮入时的男子对着萨特说话,眼睛却盯着萨特的母亲,那眼光里散发着一股欲望,飘散着的是猥亵的光芒和充满肉欲的气息。从此他对男性充满了厌恶,包括到老年他都无法释怀。

可以看出萨特的厌男情结和曹氏的厌男情结不在一个层次上。一个是社会的,一个是个体的。

但萨特是一个透明的男人,他的可爱之处在于毫不隐瞒对女人的欣赏和渴求。

萨特的第一次性的经历,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是他所在的学校里一个校医的妻子,约请他到宾馆去幽会的。萨特的回忆对自己生平的第一次性经历却是那样的平淡无奇。后人的研究之所以那么细致入微,是萨特的经历对形成他独特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一本正经和他的初恋情人西蒙娜·若利韦谈婚论嫁的,萨特直接称她为未婚妻。说明萨特一开始并不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感情的。然而,若利韦是一个浪漫的女人,她浪漫的程度比萨特更甚,可她没有萨特的学识和品质。当若利韦一次次投向情人的怀抱的时候,可能萨特已经冷静地认识到婚姻是多么的不可靠。

这应该是萨特遭受的第二次打击。第一次来源于他的母亲,母亲的改嫁,对幼年的萨特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尽管母亲是无辜的,实际上母亲也是基于生活的考虑。

这两次经历应该说是萨特对婚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厌恶婚姻,就像他厌恶男人一样。萨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在青年时给自己定下的人生坐标是宏大的,也许按当时的人们的判断来说,有些狂妄:“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就是说既要当一个着名的哲学家,也要当一个顶尖的文学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竟然奇迹般地成为了现实。从这一点来看,萨特认为婚姻是不可靠的,是一种徒劳的形式,何必再给自己戴上枷锁呢。

萨特生于十九世纪初,那时的巴黎已经和现时的中国一样。中国的丁克家庭,或独身主义应该说是最早出现在九十年代末,和萨特所处的时代相比,差了近一个世纪。无怪乎李银河女士说中国的性观念仍处在中世纪,此言不为过。所以肉艳、浪漫的巴黎不光生产浪漫的法国女人,也产生了这样一位思想巨人。他无愧于一位思想的先驱者。直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虚无与存在”仍赞赏有加。可以用来对老庄哲学中有根本意义而又含混的“无”

的概念进行有效地科学地阐释。

萨特的思想一百年来仍然能够影响我们这些无知的人。他和伏波瓦的传奇经历就是今天思想前卫的人也是难以企及的。后人在评说萨特和波夫瓦的时候,认为萨特在思想上牢牢控制着波夫瓦,认为波夫瓦是萨特思想上的“奴仆”。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误读,有资料表明当萨特和波夫瓦大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能不去马赛而留在巴黎,萨特提出和波夫瓦结婚的要求,波夫瓦拒绝了。她深知萨特对婚姻的厌恶,她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我”

做出的牺牲,波夫瓦理智地拒绝了。萨特对波夫瓦感情的深厚可见一斑。

通常的人会说,既然萨特那么的爱波夫瓦,为什么同时又有那么多的性伙伴。用世俗的眼光是无法理解萨特的。他们曾有约在先,互相不干涉对方的偶然爱情。他们的性爱观点超出了世俗的范畴。他否认社会既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他才能做到这些让常人看来有些另类的举动。他在波夫瓦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性伙伴。在波夫瓦老年的时候拍的一部纪录片中,有萨特喝醉了酒妓女背着他的一个镜头。有人认为有损萨特的形象建议删掉这个镜头,萨特说:不需要了。直到诺贝尔奖要颁发给萨特的时候,他也拒绝了。这不光需要勇气,只有这位思想巨人才能做出这种骇人的举动。他不是想哗众取宠,这是他的思想决定的,他蔑视社会的约定成俗,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自己承担一切。

萨特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看来,都有着现实的积极的一面。比如: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愿造就自身。生活本来是虚无的,全靠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人生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萨特人生轨迹中一系列的动作和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萨特的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按自己的思想兑现为现实的东西。按我们的话说,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怎么说就怎么做。不虚伪。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他的一切都是透明的,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存在主义”学说。积极进取、永不疲倦是萨特的生活态度,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影响了无数的人。他终生不辍的勤奋学习与勤劳写作使他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思想的机器。

这位终身未婚的伟大的男人,死后最终和他的伴侣波夫瓦合葬在一起,那么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一对夫妻呢?虽然他们没有结婚,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住处,但他们的灵魂是接近的,尽管他们没有用婚姻的形式把自己固定在一起,但他们的思想是牢牢靠在一起的。

我们的世界因有他们而精彩!因有他们这些思想哲人、巨人的存在,我们生活的才不至于虚无和绝望。

2007年3月13日星期二

小说中的家长

对于小说,什么最重要,你要听名家讲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记得我有段狂热时期,几乎订阅了所有的主流文学杂志来阅读。无疑,收获是有限的。后来曾一度受一位令我崇拜的先锋派作家的影响,放弃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来阅读经典。阅读经典没错,倒是囫囵吞枣,真正读懂了没有,两说。读书,是分阶段性的,不同的年龄段对一部书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区别。有的人几岁便能读《红楼梦》,我很是羡慕。

在文学的路上,我像一个盲人,在摸着文学的这个大象。其实,摸着的都是局部。当我睁开半闭着的眼睛的时候,看到了大象的全貌。其实不然,仍是看到了大象的表象。只有当你细细的像一名外科医生一样能去亲自解剖这头大象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地读懂这头大象。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合格或有经验的外科医生。

读当代的作品,不是没有一点益处。让我看到当代的名家们是怎样处理他自己的素材的,使那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