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闲居诗韵
5112300000029

第29章 说龟

对龟最早的认识源于爷爷的故事。三、四十年代时候,我们当地就有很多乌龟,只要大河涨水,不少的乌龟就会爬上岸来,这等壮观的景象不亚于电影诺曼底登陆中的情景。说到这里,爷爷也会讲起当年去捉乌龟,差一点掉到河里的事情。可能因为爷爷的前车之鉴,就叫我不要到河边去玩水。这样,龟就与我不能一起游泳了。

后来读初中学习了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不自觉中把龟比喻成曹操。于是,龟就成了曹操的雄心。宋代词人苏东坡有诗云:“半脱莲房露压欹,绿荷深处有游龟。”龟在绿荷深处游动,也游出了词人的心态,闲适平淡,清幽灵活。

在农村我很少看见乌龟,偶尔上集市在菜篮子中能见到有几个养殖的乌龟在懒懒散散的爬着,也不知道要爬到哪个有钱人家或者领导干部的嘴里。野生的乌龟变得很珍惜,或许是人们为了提高作物产量使用农药化肥,那些抵抗力弱的乌龟就死了。还有几个龟顽强的活着,只是行动不如以前了,不然,河里涨大水,就能爬出来晒晒太阳了。

现在没有龟从河里爬出来,倒从人的嘴里跑出来了:什么龟儿子、缩头乌龟、王八蛋等等都在人们嘴边流行。它不再是曹孟德的雄心,不再是苏东坡的闲情逸趣。阳春白雪沦为下里巴人,好像只摇身一变,顶礼膜拜的神龟也沦为市井,污秽的语言和龟攀上了关系,我只能为之一叹了。

身份的降低恶化了人们心中的神圣,我们不再为龟歌功颂德,不在记忆中传说龟的汗马功绩。随之而来的流言飞语泯灭了龟的精神,在沉默中慢慢地消逝。这个时候,我们知道龟是美味的盘中餐,是有营养的,是有钱人家才能消费的起的。甚至,把龟作为盘中餐成了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美食文化的攀比。

我们忘却了龟是忍者,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华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惨无人道的屠戮咱老百姓难解心头之恨,就叫日本侵略者为“鬼子”。我认为“鬼”和“龟”谐音,本来叫“龟儿子”,后来简化了,就把中间的“儿”去掉,成了“龟子”,这样也和东洋的龟文化有关。习惯于忍术的东洋武士受到龟的启示,练就冷漠与铁血。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那血腥的战争让人唾弃。在骂人的话中龟也是排在前几位的,骂那侵略者是“龟”我看也算是便宜他了。

这样的情况不容乐观,龟的地位一度的低沉会把他的一切抹杀,就像一个曾经辉煌不可一世的霸主落失江山留下的骂名。我们不会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亘古不变的框架拴住了多少人的思想,窒息得奄奄一息的命脉,哪还有什么新鲜的空气?龟呢?也只好在唾弃中缩起脑袋。

对龟的偏见我看也该重新的定位,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不要看龟长得不好看就说别人品德不高尚,模样是上天物化,我们都应该去坦然的接受;内在的品质是可贵的,是值得赞扬的。缩头是龟的生理应激反应,我们自己没有这项绝活就去说乌龟的闲话,去羡慕人家遇到危险能化险为夷。我想,要不是乌龟有这个本事,早就被自然淘汰了。在这个适者生存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去学习乌龟的精神,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面对强敌,保命不是懦弱,忍一时可以避免很多是非。现在很多人本来不该缩头偏偏缩了,这叫不敢承担责任;该缩的时候不缩这叫“鸡蛋碰石头”;该忍得时候不能忍,讨来祸患。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够“服气”,那么这个“服气”总有一天会变成“福气”的。

我不能说日本人现在的成就和乌龟有什么关联,东洋的文化也不要因为日本曾经侵略我国我们就全盘抹杀,好的文化我们是要借鉴的,先进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利用。偏见与仇视换来的是什么?加剧的民族矛盾,结果又会怎样呢?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把历史愈演愈烈。我倒想坐在莲房旁,看绿莲深处的游龟。

从绿莲中游到大海中的神龟,浮动一个大国民族的和谐与包容。我想,要不了多久,我就能看见爷爷故事中的雄赳赳、气昂昂的龟上河岸的景象,我坐在河边,看着岸上的乌龟。也许,我的雄心在几分闲适中也会感受到龟的精神,我就能成为能屈能伸的“小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