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桃花源
5084800000004

第4章 山水情韵(1)

神奇玉龙山

2011年仲冬时节,应信阳工业城负责同志之约,与远峰、赵畅、彦伟、刘洋四位同志到“彩云之南”的地方考察,顺路来到了云南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丽江的玉龙雪山。

这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从宾馆出来,夜色还比较浓。乘上去玉龙雪山的大巴车,导游小姐便打开了她的话匣子……我们为什么要赶早呢?因为这个季节仍然是玉龙雪山的旅游旺季,人啊,真的是特别特别的多!今天大家来,说不定上山后还要排上好长时间的队哩!”

车子跑了近半个钟头,天色见亮。下车后,空寂的山野间,霜重风寒,冷气袭人。远远望去,玉龙雪山顶上现出一片银亮之光。那份儿神奇之感,立时浸透了心灵。朝阳轻轻地拂上了玉龙主峰的白雪,眼看着那些许桃红色渐渐溶漾,于是巨幅银屏的上端都涂上了淡淡粉红。这时白雪上的微微桃红却是难以比喻的。这让人不由想起了绝世天才罗丹所说过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青春”是少女在既感到喜欢爱情又觉得惧怯爱情的那一段极短的美妙时光。那么,这时玉龙山顶雪上微微桃红的“娇”美,就是妙龄女子面庞上第一次呈现的红晕。不一会儿,在鲜亮的天光之下,眼前山峦清晰,纯朴自然,视线所及是白云蓝天,一碧如洗,有种让人回归本源的感觉。来此游览观光的,车如流,人如潮,给这圣洁之地添加了几分喧闹。

从导游的介绍中,我们得知丽江纳西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曾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依为命,在金沙江淘金度日。一天,突然从北方来了一个凶恶的魔王,他霸占了金沙江,不准人们淘金。玉龙、哈巴兄弟大怒,挥动宝剑与恶魔相拼杀。哈巴弟弟力气不支,不幸被恶魔砍断了头。玉龙哥哥则与魔王大战两天三夜,一连砍了十三把宝剑,终于把魔王赶走了。从此,哈巴弟弟变成了无首的哈巴雪山,玉龙哥哥则为了防止恶魔再次侵扰,日夜高举着十三把宝剑,随后就变成了十三座雪峰。玉龙山也因而被视为纳西民族的外在形象,传说中的玉龙英雄自然就成了纳西族人民内在精神的象征。

怀着一种景仰与兴致,我们乘索道,坐电瓶车,进入了位于玉龙雪山东麓山腰处、海拔3200余米的云杉坪。这个景点为一典型的高山草甸,四周因为被原始的云杉所包围而得名。此外,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锦绣谷。谷内意境幽深,色泽尚显单纯,浓浓的草色经寒霜已变为暗黄,使人油然觉得,这大约一平方公里的草甸不正是大自然悉心为游人营造的一块极好的休憩之地吗?若是夏秋时节的晴天丽日,躺卧在芳草如茵的草甸之上,仰望着湛蓝天空和悠悠白云,感受着这天然乐园的纯美、宁静,那定会顿生无限的遐想。

锦绣谷的周围,是繁茂的云杉林。高大、直挺的云杉苍绿如铁,挂满了粉绿色的“树胡子”,像是无数壮硕的康巴汉子,兴奋地围拢到一起,在欣赏与分享着这里的欢乐场面……这一片“世外仙源”究竟起于何时,创于何人,派何用场?这一些索根而有趣的思绪,无端而起,飘入我们的心底。如果不是月明之夜供雪山精灵在此歌舞,那又何须经营布置这个诱人的圆舞曲池?也不知那个时候仙乐如何飘渺?服装如何华丽?舞步如何轻盈?

逼视那云杉森然的颜色,诡迷的姿态,想到它们如可言语,一定会告诉我们其中那些精彩动人的由来。

行至草甸的南沿,正是同伴们忙于拍照之时,我则得以细细地端详那玉龙雪峰上端奇妙的云。也许是这会儿自己所处的位置及角度相当适宜吧,那上面云的变化可以说是叹为观止。仰首但见,玉龙山顶上白云白絮白雪白玉似乎掺和得难分彼此。风稍紧时,白云来往飞腾奔驰;白云开处,一片湛蓝忽然显现,云影移动,又于蓝天之中伸出一个晶莹峰头;这时的白云白雪,已是近似值,真正是云是雪都成了一个谜。再望时,白雪白云本是偎在一起,一阵风过去,便立刻形成蓝天中的一白马或一白鹿……这玉龙雪山的云雪奇观,让我大开眼界,久久感叹。“雪之奇在云,云之奇在雪”,这话讲得确实贴切!

玉龙雪山景点较多,且富有诗意的名字:蓝月亮,甘海子,白水河,玉柱擎天……此地山谷空鸣,彼处松涛阵阵,时而流水潺潺,转眼瀑布飞泉,一处一景,似梦似幻。这里还是动植物的宝库,有珍贵动物60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云豹、金猫、大小灵猫、藏马鸡等;有藻类植物31科196种,地衣植物17科20多种,有报春花、杜鹃花各50多种,还有以奇秀、清香著称的兰花70多种。一次快乐而充实的玉龙雪山之旅,心里是满满的馨香与惬意……东方威尼斯”周庄

著名画家陈逸飞在江南水乡周庄创作的系列油画传到西方,许多人观赏后大为赞叹这儿简直是东方威尼斯!”于是,世界各地的游人纷至沓来,以撩开周庄神秘的面纱。

古镇周庄,以其婉约多姿的水乡风光和千年历史文化的蕴积而名闻遐迩。绿色浓艳的五月,笔者有幸未临周庄,确实为她保存众多完好的古建筑而赞叹,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秀丽而迷恋,为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温柔风情而陶醉……周庄,无愧于“中国第一水乡”之誉。著名画家吴冠中云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周庄位于上海、苏州间的江南水乡腹地,已有900余年历史。镇区“井”字形的河道构成了水巷、河埠、拱桥、廊坊、楼阁、庭院的水乡神韵,犹如一幅“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的水墨画,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建于元代的富安桥,为国内仅存的桥楼合璧之作,其造型异常别致,一弯石桥连接着两边的明清古楼。桥上青石铺路,一任行人跨越,风风雨雨数百年,风情依旧,令人畅想悠悠。桥下游船如梳,摇出游人几多甜蜜,几多憧憬。跨越在南北市河上的世德桥和横穿于银子浜的永安桥,均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两桥造型迥异,联袂而筑,交叉连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统称钥匙桥,又称双桥。1984年,陈逸飞先生将双桥绘成油画《故乡的回忆》,后由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以重金买下,赠送给邓小平,一时传为佳话。

在清澈的流水中,细细品赏周庄的水乡风韵,更是一种特异的享受。一条条清河,一只只游船,既点缀了水乡迷人的景色,又将游人带入到诗画般的境界。摇桨河上,是与水乡相近相亲的最佳途径。清风徐来,悠然自得,一任小舟漂浮于微波之中,这时与你相伴的只是头上飘动的白云,和那舟下微微作响的水声。此时的意境真有点“浩浩乎如凭虚微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味道,仿佛进入一个与扰攘的尘世相隔绝的世界。划动轻舟,河道两旁的街景也随着游船不断微荡,变化多端,一会儿小街微微低下,一会儿小街又高高地摇起。再看那倒映水中的赤橙黄绿景物,让小船击得斑斑驳驳,好似一条鲜艳的彩缎,牵引着船儿悠悠前行。船动,街移,景变,这时你更会感到心舒意适,情趣良多。

上得岸来,各类店铺琳琅满目,楼阁房舍建筑风格典雅。位于北市街的“玉燕堂”,沿河临街,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占地1900多平方米。走进门厅,穿过轿厅,就可看到一个宽敞的天井,其两侧便是厢房楼。楼前有雕琢精致的花格栅栏,栏上雄狮踞立,威严壮观。楼下有木棂蠡窗,古朴雅致。步入正厅,前轩后廊,气势宏伟。厅内宽敞明亮,四根庭柱为珍贵楠木所置,柱下墩脚为罕见的木鼓墩,敲之咚咚作响。栋梁斗拱上雕饰着多姿多彩的花卉,门窗格棂上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正厅南侧是一备弄。其左面可连通各进堂楼,右边可进入花厅和厢房。走进弄底,豁然开朗,出人意料地闪出一条细长的小河,驳岸围拥,绿树掩映,真乃别有洞天。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称——箬泾,像水晶筷穿屋而过。箬泾中拓有丈余见方的水池。水池的驳岸上嵌有各式各样富有水乡文化情趣的缆船石,小船可停靠、交会和调头,小河过屋之处,建有过河廊棚,其两侧设有木椅栏杆。栏杆旁有一排敞窗,人可凭窗远望,庭院岚影绿荫,满目生机,亦可依窗俯首,与河中小船进行交易,购得鱼虾蚌蟹、青菜萝卜、菱角嫩藕等时鲜。好一派“桥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美妙情景。

漫游周庄,足迹所至,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使满镇充溢着诱惑和欢愉。水乡村姑的挑花担、刺绣表演,青年小伙的放鱼鹰、摇快船,还有清香扑鼻的“河婆茶”、馅味各异的“巧妇粽”等,组成一幅幅充满浓郁水乡风情的秀美画卷,使人赏心悦目,陶醉缠绵……雨中登临黄鹤纏

去年11月底,省里一个会议在信阳刚刚开过,来自北国的与会代表相约要去武汉看黄鹤楼。作为东道主,我参与了陪同。时令已近隆冬,这天一早又是细雨纷纷、气温较低的天气,可大家的兴致颇高。一路上,车内谈笑风生,两个钟头多一点儿就到了黄鹤楼公园。

似乎是老天爷有意要考验我们此行游人的心志,下车时正赶上雨雪交加,且雨势渐大。天地间苍茫一片,眼前的黄鹤楼于烟雨迷蒙之中愈显其气势雄浑、神奇壮美。此景此状,让我想起一个传说,那是1996年初夏到此观赏黄鹤楼时听当地一位老人讲的。说是乾隆年间,有三个进士从京城返乡,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四川的,再一个是湖北的。午饭时候,他们在一酒馆饮酒,谈起家乡的名胜景观。河南进士道河南有个开封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四川进士接话道四川有个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这时,只见湖北进士仍慢悠悠地吃着酒,两人目光齐刷刷向他投去,湖北进士才抿了抿口,摇头晃脑地大声说湖北有个黄鹤楼,半截伸进天里头。”两进士不服,都说不可能,一齐要罚他的酒。湖北进士还是慢吞吞地说若不信,三日后见。”这湖北进士通晓天文地理,知道三日后即有雨雾,且邀约二人乘船而游。及至黄鹤楼脚下,正是雾蒙蒙、雨蒙蒙的天气,二人于舟上翘首仰视,只见黄鹤楼顶端像是没入半天云里,不得不赞叹起来黄鹤楼果然名不虚传!”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为三国时期东吴做军事瞭望与指挥之用的岗楼。”伴着“沙沙”的雨声,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后来,此楼逐渐演变为登临游览、吟诗作画的胜地。其间,黄鹤楼屡建屡毁。现今的这座‘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的黄鹤楼,建成于我国改革开放东风吹起的1985年……”走进黄鹤楼一层大厅,迎面两根立柱直通到顶,上面挂着一幅两丈有余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使人一进楼便觉得气势非凡,壮美之感不禁油然而生。楹联之后,是一幅题名《白云黄鹤》的巨型壁画,它取材于“驾鹤登仙”的神话。画面上,一位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瞰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黄鹤之下,人群欲动,或为仙人祝福,或在祈愿黄鹤归来,形成天上人间互相呼应的动人场面,极富浪漫气息,引人浮想联翩。

由二层登上三层,驻足在题名《人文荟萃,风流千古》的壁画前,我细细领略着古代文人骚客云集黄鹤楼的盛况。这会儿,楼外的雨声和着飞檐翘角的风铃之声隐隐传入耳际,又一次牵动我的思绪。进而想象着画中李白、崔颢、刘禹锡、岳飞等唐宋名流的才情风华,忆起了他们的一个个极富情趣的佳话。生活于盛唐时代的崔颢,曾于天宝初年漫游长江中下游诸地,其间在黄鹤楼留下一首揽胜抒怀的名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诗仙李白登上此楼,放眼楚天,胸襟豁然,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作《黄鹤楼》在上,便为之倾倒,只好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搁笔。黄鹤楼自此名气大盛,随之也有了“崔氏楼”的别称。

登临五楼,游客增多,让人即刻感受到揽胜的高潮。大厅中央高悬的那副楹联,读来顿觉荡气回肠。“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倶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好一个“古今无尽”!凭栏四顾,视野阔远,思维的翅膀便纵横飞翔。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成就了“白云黄鹤之地”的千古风流。是的,我国每一处古代的名楼胜景,都无不兼备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且都凝聚着璀燦的华夏文化结晶。从人文方面而言,江南三大名楼各有千秋。如果说,“南昌故都”的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盛誉不衰,被称为“巴陵胜状”的岳阳楼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雄视千古,那么俯临大江的黄鹤楼则以崔颢、李白等人的名篇而独领风骚,获“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名。此时此刻,目光透过绵长细密的雨帘,俯瞰楼下那雄浑的大江滚滚东流,永无止息;黄鹤楼的生命也好像那长江之水一样,绵延不断。这一切,不正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吗?雨,仍在下。那“滴答”的声音,仿佛在做肯定的回答。

感受鸡公山

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有一座与临海临江的庐山、莫干山和北戴河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山,位于东经114°、北讳31°,境内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气候清凉,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2万个,是全国“天然氧吧”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它,就是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曾于百年前被那位寻幽探险的美籍挪威人李立生称叹为“人间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那是1902年的秋天,作为传教士的李立生,在进入中国大别山腹地时,从平汉铁路信阳段飞驰的列车车窗中,远远地望见那蓊蓊郁郁、云雾缭绕的鸡公山,顿生美好印象,遂与另一位传教士施道格专程探访此山,并在西方报刊上撰文描绘了鸡公山的翠林清泉与清凉之境。随后,美、英、德、法等23个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及国内的一些军阀商贾云集至此,兴建起500余幢风格各异的别墅。这些别墅,融汇了各国不同的文化元素,浓缩了多国风情,似一块块宝石镶嵌在丛林溪瀑之中,使得鸡公山在全国山岳型风景区中独具特色。

鸡公山因其山势宛若一只昂首展翅、引项啼鸣的雄鸡而得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其为“鸡翅山”,距今已有1400余年。明代鸡公山与鸡翅山并呼。清时易称鸡公山,沿称至今。其主峰鸡公头,又名报晓峰,海拔768米,是游人必至之处。这鸡公头曾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天庭有一司晨神鸡,专管天明报晓,时值鸡公山周围闹蝗虫灾害,玉皇大帝派司晨神鸡下界捉虫,神鸡彻夜辛劳,吃尽蝗虫,但却忘了归天司晨。当其引颈高歌时,天已大亮,不能再返回了,结果就化作一座巨峰留在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