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象形2012
5084000000024

第24章 剑男(1)

现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关键词

首先申明一下,我这里所说的现代诗是指用现代汉语写作的诗歌以及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外国诗歌。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诗人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对意义的寻找,这种意义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宗教的;历史的,还是当下的;它们都必须通过词语的幻觉来解释其中的奥秘。因此,诗歌在某种方式上和哲学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是关注人类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只不过哲学依赖的是逻辑,诗歌更多的是一种直觉。”

除传统的我们中学语文教学都已非常熟练的,对诗歌诸如意象、意境分析,抒情哲理成分分析等外,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我觉得我们不妨还重点关注这样三个词:意义、词语、直觉。

我之所以把意义放在第一位,并没有主题先行的意思,而是希望对我们以前过于纠结于诗歌的主题思想进行纠偏,也就是说诗歌不是去迎合某种东西,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去反映通常人们所说的诸如时代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律令之类的主流价值。与此相反,诗歌更多的应该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指认。很多时候,它可能只是我们内心情感世界的一个隐秘的呈现,也可能只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联系中一个短暂的、难以捕捉的瞬间,但它与个人密切相关。我觉得这个意义首先应该是诗人灵魂的一个映像,然后再由此来折射我们的时代和现实。《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他强调活着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状态的呈现。诗歌也是如此。它的意义就是诗人灵魂的一个呈现。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在2002年左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我们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生面对它都显得手足无措。这和贺敬之的《回延安》不同啊,和舒婷的《致橡树》也不同啊,主题令人捉摸不定。他们主观、武断地认为,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一定有着审美的、道德上的积极意义,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在一幅幅流动画面构成的幽美意境中去极力发掘它的重要意义。在逐行逐字进行淘洗之后,它们抓住了“彩虹似的梦”。这是个怎样色彩斑斓的梦呢?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沉淀的梦是诗人曾经的理想。——好像这也说得通,诗人当初赴英国求学肯定是怀着某种理想去的。

但实际上这种过度的阐释有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嫌疑。我们过于关注诗歌形而上的意义而忽视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歌写于1928年11月。1928年对徐志摩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呢?那就是这一年的3月,徐志摩深恋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了。徐林恋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且他们最初的恋情就发生在剑桥。徐志摩所恋的女子嫁作他人妇,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之余,诗人的这份情感又能向何人诉说呢,所以他只能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把这份情感当作一个虚幻的彩虹似的梦沉淀在内心深处。把握了这一点,再结合诗歌轻柔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以及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来赏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诗歌就是由此来纪念过去的一段美好的情感,无论是说它展示一种凄楚的离愁也好,还是表现了诗人的优雅也罢,每位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对它进行的赏析都是对诗歌的一种丰富。

我把意义放在第一位的第二个原因则很简单:——那就是一首诗歌必须呈现出它的意义,只有这样,诗歌所有的实验创新和技艺才能得以体现。——当然,这种意义不是指那种高蹈的、虚空的道德或教谕,它们应如我前面所说,它首先应该是诗人灵魂的一个映像,诗歌应该拒绝那种浅表的、平面的所谓意义。

比如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这首诗歌也入选了地方语文教材。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

既然选择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衷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地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我们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在哀叹,当代诗歌越来越远离大众,但我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当下各种诗歌写作并存的混乱局面下,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进入过诗歌。对诗歌认知的肤浅、浮泛不仅来自大众,实际上也来自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汪国真这首诗歌的流行和入选语文教材就是一个明证。

这首诗歌语言的陈旧暂且搁置一边,我们不妨先看看它呈现的意义:缺乏真正生命体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诗歌共四节,诗歌的第一、二、三节是对人生追求的一个实指,第四节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情感也好,还是深化主题也罢,由于诗歌第一、二、三节意义指向的含糊不清,它们的抒情或者说深化都是矫情的,甚至是虚伪的。我这里只分析其第一二节,“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去想是否成功”,那么远方的选择就缺乏一种正确的姿态,只顾风雨兼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我们假设一条长江中游的鱼从武汉向上,它游过三峡,游过那么多的激流、险难,最后一直到达长江的上游青海,最后就像一件艺术品被冰冻在冬天的冰层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赞美它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显然,这种不去想成功而只顾风雨兼程是这条鱼遭遇死亡的必然结局,而这种必然结局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选择一个相反的方向。同样的分析也适合第二节,如果不去想赢得爱情,那么真情的吐露也同样显得盲目,你让贾府的焦大去向林黛玉吐露真诚试试。

汪国真诗歌流行的时候,我说汪国真这样的诗歌流行是可怕的,他将剥夺一代人的思考,造成诗歌阅读的惰性。因为汪国真诗歌读者大多数是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诗歌中有太多的人生教义,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当我们的中学生、低年级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思想上出现迷惘,情感上碰到困惑,汪国真的诗歌似乎马上可以像黑暗河面上的一盏航灯,为你指明方向,照亮航程。而实际上,人生哪有那么多正确的道理,我们很多时候都被一些所谓正确的道理给耽搁了。比如“贫穷就是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那都是宽慰人心的话。贫穷对人的磨练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会成为财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的总结才会对下一次的成功有帮助。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真正能够震撼心灵,促使我们思索、追问或者激发我们美好情感的诗歌。

第二个关键词是词语。在这里我们也可把词语置换成语言,——这个是诗歌中最难把握的。我们一般所说的自然语言是凌驾于客体事物之上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被普遍认可的规范系统,它不仅是对具体事物的命名,而且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命名和确认,是赋予意义的方式,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确定的所指和概念。而对于诗歌语言而言,它和我们所说的自然语言肯定是有区别的,它的逻辑句法本性虽然存在,但通过词语组合的形式,往往要把自然语言规定了的意义空间进行扩充。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是反对日常语言的陈词滥调的,反对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的。——因为自然语言的公共性,它能使某种真实、美好而隐秘的东西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意味。我们说一个优秀诗人的写作就是把自己的写作和他人的写作区分开来,这种区分除了个人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感受不同之外,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可以说,诗歌除了分行以外,语言是诗歌最重要的形式特征。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诗歌的意义。“葡萄美酒夜光杯”,如果是“葡萄美酒大土碗”,这种形式上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祖秋千,说什么样的酒应该用什么样的器皿,才能喝出这种酒的至美之味,这其实和诗歌中内容(意义)与形式(语言)关系是相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内容大于形式,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接近纯形式的艺术,比如书法,怀素、张旭的草书,我们可能一个字也认不出,但我们能从它笔墨流动的气韵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不仅如此,在人生当中,我们也有过这样深深的认同。比如我们看电视,一个漂亮的女人当了特务她依然漂亮,一个英俊的男人当了汉奸就特别让人恶心,认为一个女人的外表美大过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