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公开课
5073400000029

第29章 北大气质课(4)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节奏,过快和太慢都会使事物失去其本来的面貌。饭吃得太快,就品不出味道;路走得太快,就欣赏不到路边的风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人生经历也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较多到知之甚多的一个积累过程。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需要一个逐步提升的阶段性过程,任何宏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时期。一味地求急图快,结果只能是越急事情越办不好,这和人们常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静下心来,耐心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在不远处。

【北大课堂笔记】

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着急,就越是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该戒骄戒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四堂 人生要淡定,生活要从容

能登上山顶,也能站在山脚,才能看尽世间的风光。

【徐志摩】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诗人、散文家

我一生写作自以为是比较随意的顺性的,秉笔直书,怎样想就怎样写,写成了也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和别人的毁誉。

【费孝通】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

§§§第一节 得意之时,千万不可忘形

有位哲人说:“人这一生不可能顺顺利利,有得意必有失意,有快乐必有痛苦,有欢笑必有眼泪。”其实,人生之路就像天气一样。天气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也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时候。不可能晴朗的天气你就享受,恶劣的天气你就回避。不管人生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你都要学会坦然面对,学会淡然承受。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自以为已经有了许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一只野兔被老鹰捉住了,像个小孩一样大哭大叫。这时,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得意忘形地对野兔说:“你平时不是跑得挺快吗?这次怎么不跑了?看,还是我们有翅膀的好啊。”接着便大谈自己有翅膀的好处,说到忘情处,还手舞足蹈起来,正在这时,另一只老鹰突然飞下来捉住了它,它将得到和野兔一样的命运了。野兔在断气之时,对乌鸦说:“啊,你方才还在为自己的平安而得意忘形,现在你也该哀叹和我有着同样不幸的命运了。”

做人贵在以超然之心看待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态。踌躇满志、春风得意,是人人都向往的人生境界。但是得意之时不可忘形,如果被一时的得意冲昏了头脑,就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我们要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懂得时刻反省自己。

鲁迅先生知识十分渊博,在文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通晓古今中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但他仍然觉得“教书是很吃力的”,怕“上讲台,讲空话”,怕“误人子弟”。他在《北京通信》中写道:“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活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可见鲁迅先生对自己及教师的要求是多么高。

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曾提到过,为了教好书首先就是“要预备足”。1919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之初,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他讲授生理学、化学课,为了把课讲好,他经常“灯下看书,每至深夜”,足见其备课的认真程度。为了能让学生学到新知识,他常常自己编订讲义。1926年8月受林语堂之邀赴厦门大学任教授,在厦大的135天内,他讲授《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为了不辜负学生的厚望,他抛开学校的旧讲义,用很短的时间,夜以继日,认真地编订了一本较好的新讲义。

鲁迅先生不因为自己学识渊博而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谦虚谨慎,认真备课讲学。这样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在生活中,当你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当然是值得庆贺的,但这种庆贺应适可而止,切忌得意忘形而无所顾忌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在言辞上,那种大有“上嘴唇顶天,下嘴唇顶地”的高谈阔论,还是少一些为妙。因为在你的身边,还有一些失意的人,你的张扬会引起他们的心态失衡,有时会激起他们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控制范围的事情,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是在失意的朋友面前说话,那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了,只有在言辞上低调,才能融入到朋友之中。

忘形应该说是一种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失意当成永久失意的误解。只要我们明白,这个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的,那就不会忘形了,那么人人都会生活得更美好。

【北大课堂笔记】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人生聚散无常,起落不定。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

§§§第二节 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所作的《颂》诗,这种怡然自得的心境,这种日日是好日的洒脱,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平常心。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当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自然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够获得更纯粹的幸福。

《心经》有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放下牵绊、放下惦念,也就不会纠结在一些事情中无法自拔了,而那些事情自然也会远离自己。拥有“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平常心并非遥不可及,但被世俗缠身的芸芸众生却时常纠结于各种痛苦的情绪之中,百无聊赖。如果用佛家的智慧去点化生活,并消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惑、烦恼和障碍,那么就可以体验到充实而又豁达的人生。

生活其实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只是我们缺乏一颗感受当下、融入当下的平常心。所谓的平常心是需要修行和磨炼的,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平常心的关键在于抛却心中的“妄念”,不要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不必太急功近利,要懂得享受生活的每时每刻,品味生活的点滴。要学会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一天,有源禅师去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你也要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吗?”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哪里不一样呢?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的确,我们经常是思前想后、辗转难眠,醒时害怕失眠,眠时害怕恶梦缠身,总是心神不宁,寝食难安,每日愁眉苦脸,惶惶不可终日。正如慧海禅师所说,用功之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只是我们常常“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现代人背负着各种压力,不是忧虑就是烦恼,已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整日浮躁不堪,不仅影响我们平静的思考,而且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默享生活的原味。毕竟唯有宁静的心灵,才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企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所有的这些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北大课堂笔记】

平常心并非深不可测的玄机,它只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态而已,说穿了即是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做事当认真,为人不计较。平常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不管你现在多么成功,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三节 遇事别冲动,冲动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冲动是一种短时间的、暴风骤雨般的、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在激情的推动下,人往往缺乏理性,鲁莽行事,不能对行为的后果作出评估,一意孤行,结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铸成大错,遗憾终身。

冲动多因一个“躁”字:急躁、浮躁。千百年来,古人对医治“躁”妙法良多,比如“处事最当熟思缓处”,告诉人们遇事最佳的做法是深思熟虑和延宕一下再办;“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是说不急不躁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是说过分浮躁之人,一定没有深刻的认识。这些格言警语,无不渗透着先人的卓见哲思。

皮索恩是古代的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军事领袖。

一次,一个士兵侦察回来,没能说清楚跟他一起去的另一个士兵的下落。皮索恩愤怒极了,当即决定处死这个士兵。就在这个士兵被带到绞刑架前时,失踪的士兵回来了。

但结果出人意料:皮索恩由于羞愧变得更加恼怒,于是将两个人都处死了。

在这位军事领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冲动情绪的支配下人们很容易丧失理智,失去心灵的安宁。冲动并不可怕,甚至难免发生,可怕的是在冲动发生后,我们控制不了它。只要我们能在冲动发生时克服了它,或是在冲动发生后解决了它,那么冲动就不再可怕,更不会有可怕的结果发生。

在一次暴雨之后,有一堵围墙被雨冲倒了,一个穷人从倒了的墙里挖出了一坛金子,他一夜暴富。有了钱之后,这位穷人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于是他就向一位老人诉苦,希望老人能指点迷津。

老人告诉他:“你有钱,别人有智慧,你为什么不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呢?”

于是他就来到城里,见到一个智者,问道:“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智者答道:“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100两银子。”

那个穷人说:“只要能买到智慧,多少钱我都愿意出!”

于是智者对他说道:“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处理,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往返三次,你就能得到智慧了。”

“智慧这么简单吗?”穷人听了将信将疑,生怕智者骗他的钱。

智者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对他说:“你先回去吧,如果觉得我的智慧不值这些钱,那你就不要来了,如果觉得值,就回来给我送钱!”

当晚回家,在昏暗中,他发现妻子居然和另外一个人睡在炕上,顿时怒从心生,拿起菜刀准备将那个人杀掉。突然,他想起白天买来的智慧,于是前进三步,后退三步,做了三次,突然间,那个与妻同眠者惊醒过来,问道:“儿啊,深更半夜的,你在干什么呢?”

穷人听出是自己的母亲,心里暗惊:“若不是白天我买来的智慧,今天就错杀母亲了!”第二天,他早早地就给那个智者送钱去了。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人一旦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很多悲剧都是由于一时冲动和鲁莽造成的,如果我们遇事能够保持冷静,等了解事情真相后再作决定,那么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其实,智者的方法就是让人在做事情之前有一段冷静思考的时间,穷人如他所说的做了,便在冷静中控制了自己的邪念,所以最终没有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

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学会遇事沉着冷静,坚决杜绝冲动失控。记住:沉着是冲动的克星。

【北大课堂笔记】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冲动。不受控制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同时对人的健康也有很强的杀伤力。在冲动时,我们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力,理解力也会下降,从而容易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错事,所以我们必须克制冲动。

§§§第四节 从容是一种心灵优势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像炖一条小鱼一样简单。传说舜在位时,弹琴赋诗,从容儒雅,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现代生活的确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但古人既然治理国家都能做到那么从容不迫,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何就不能举重若轻呢?和谐、安定、从容不迫是一种滋补剂,能全面提升我们的精神品位,也能滋养我们的身体。这种从容从内心而始,有效控制自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从容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从容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许多纷杂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下雨了,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前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

旁边跑过的人十分不解:“雨这么大,你怎么不快些跑?”

此人缓缓答道:“急什么,前面不也在下雨吗?我正要看看雨景呢!”

当人们因突遭风雨而匆忙奔跑的时候,还能悠然、淡定地欣赏雨景的人,一定是深谙从容淡定的生活智慧的,这种人生命的绿洲是永远不会被世间嘈杂扰攘的沙漠吞噬的,反而会盛开出高洁、清雅的兰花。

唯有从容淡定,我们才会不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增加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僧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了一道咸菜。

老友忍不住问他:“这样不会太咸吗?”

老僧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老僧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老友又问:“白水过于平淡了吧?”

老僧笑着说:“白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漫漫人生路,需要品尝各种滋味,咸菜的咸与白水的淡就像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超越了咸与淡的分别,才能真正品味到咸的恰到好处与淡的至纯至真。

心灵与外物一经碰触就再也难以分开,这正是造成我们人生苦难的根源,等到老了的时候,我们再也没有能力去与外物进行纠缠,那个时候,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解脱。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年轻的时候,就摆脱外物的纠缠。当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不可能完全不考虑现实,但是起码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放松一下,给自己的心灵腾出一片空间,让自己能够平和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减轻不满足、不平衡带来的负担。当我们能够淡定地面对生活的种种的时候,无论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从中感知到淡淡的幸福。

梁实秋是近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至今是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典范。和同时期的文人大多参与政治不同,梁先生对政治的态度是退避三舍,他一再强调文学和文人应该保持独立的思想和生活,尽量去掉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