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公开课
5073400000028

第28章 北大气质课(3)

她走到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和共同人性的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

仁爱之心不分国界,它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海伦·凯勒说:“任何人出于他的善良的心,说一句有益的话,发出一次愉快的笑,或者为别人铲平粗糙不平的路,这样的人就会感到欢欣是他自身极其亲密的一部分,以至使他终生去追求这种欢欣。”

因此,播撒爱心,关怀任何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同时还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祥和,收获最纯粹的幸福感。

【北大课堂笔记】

我们不能对身处困境的人熟视无睹,这种丧失了同情心的人同时也会把自己推进冷漠的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就会时时与我们相伴。

第三堂 沉得住气,才能发得了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可是问题是,我们世界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传下去,还是靠几个人甘心坐冷板凳的,赶热潮那人多得很,坐冷板凳的人就少得很。

【张中行】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第一节 先沉淀下去,才能浮上来

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必须“沉”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只有修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才能升华高飞。相反,一个人若不懂得沉潜蓄势,那么他的人生很难有真正的成就。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有句名言:“坐得冷板凳,吃得冷猪肉。”在历史上,如果哪一个文人道德高、学问精、成就大,死后牌位便可入文庙,置于两庑之下,有资格分享供奉孔圣人的冷猪肉吃。这就是所谓的“二冷”精神。“二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常年累月地苦学苦研,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在道德文章上出类拔萃,成果显赫,最后吃得上祭孔的“冷猪肉”。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三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三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三天。那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三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三天。”

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重复着和青年一样的错误。其实,为人处世,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人生如茶,水温够了,时间够了,茶香自然会飘散出来。人生需要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又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定能一飞冲天。

“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真正浮上来”,这里的“沉”是指“沉心”,即少一些轻浮躁动,多一些沉稳用心,“浮”是指自我价值的实现。放眼古今中外,有很多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故事。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用道家的智慧来解释,就是人要先学会沉潜,才能最终腾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深谙此道之人。

明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在几路起义军和较大的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莹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因韩山童被害,韩林儿下落不明之故,起兵数年未立“天子”,到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找到韩林儿后,即拜为皇帝,国号宋。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俯拾皆是。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要想最终夺得天下,暂时沉潜便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坚定地采纳了“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成为一路起义军的领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明朗,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快是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起义军迫不及待地称王的做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之战略不可谓不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了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朱元璋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以暂时的沉潜换取最终的成功,这正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

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精疲力竭。

沉住气并不是让自己始终处于低势,而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是等待时机,不断地积蓄力量。只有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蓄势待发,有所作为。

【北大课堂笔记】

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朱元璋?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蛰伏的经历,这是在为成功而默默奋斗。耐心地做好你现在要做的事,脚踏实地地前进,终有一天,成功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第二节 临危不惧,以不变应万变

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这就需要我们“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面对困境表现得淡然,面对顺境表现得超然,不论得失成败,不论荣辱盛衰,不论喜怒哀乐,都要学会沉得住气。

“以不变应万变”是一种处世哲学。世事风云变幻,难以捉摸,如果不懂得以不变应万变,那么必然会在变化中失去重心,成为无根之萍,四处飘荡,最终将无立锥之地。不仅时势的变化要求我们“以不变应万变”,人生的坎坷也要求我们必须如此。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顷刻之间,人们的赞词颂语骤然变成愤怒的狂涛,大家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反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的努力,最终通过海底电缆把欧美两大陆连接了起来。面对重大的波折,菲尔德始终不为所动,表现出一种雍容的气度。

大凡成功者,全身上下都会透露出一份自信,即使是在最狼狈的时候,即使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成功者也会临危不惧,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一定会非常精彩。生命的玄机就在于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要实现人生的愿望,就要像菲尔德一样,沉住气,静下心来,以平和雍容的态度面对一切。

石苞,字仲容,东汉末至西晋时期的官员,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的重要将领,官至西晋司徒。石苞为人沉稳,战功赫赫,深得晋武帝司马炎的信任。当时,天下还未统一,长江以南还是由吴国统治,晋武帝便派石苞带兵镇守边防,对抗吴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石苞深受赏识,为人正直,因此朝中有一部分人暗中嫉恨他。有一位官员叫王琛,当时在淮北一带做监军,他听到一首歌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压着不能出。”他认为这“马”意指司马炎,“石头”代表石苞。于是,他就密奏司马炎,说石苞意图谋反。巧合的是,与此同时,迷信风水的司马炎也听一个法师预测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位,晋武帝便开始怀疑石苞了。

正在石苞遭受司马炎猜忌的时候,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准备派大军进攻晋朝的报告。同时石苞也得到了探子的密报,立即着手准备战斗,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封锁通道,以抵御吴国的进攻。司马炎听说石苞加固城墙准备战斗的消息后,不由得更加怀疑石苞的用意。

正在这个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石苞的儿子石乔也在朝中任职。有一天司马炎召见他,可石乔因事耽搁,没有及时入宫觐见。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他秘密派兵,准备讨伐石苞。在出兵之前,司马炎发布了一个罢免石苞官职的文告,说石苞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就封锁交通,修筑工事,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消息传到石苞这里,石苞并不慌乱,他冷静地想:“自己一向光明磊落,忠诚为国,并未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被朝廷派兵征讨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于是,他命令官兵放下武器,打开城门,他自己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这些情况以后,顿时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差点误解了石苞,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后来,石苞被押送回朝廷以后,不但受到了司马炎的盛情款待,还愈加得到司马炎的重用和信任。

石苞之举真有大将风范。在意外的危难面前,石苞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没有因此而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没有因此而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福至”的时候,石苞并没有狂妄、目中无人,从而赢得了民心和皇帝的信任;在“祸来”的时候,石苞并没有慌乱,而是在冷静地分析过后,选择了最佳的方式来打消皇帝的疑虑。

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面对风浪,我们不能随之摇摆不定,而应该坚守自己的本心,临危不惧,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气定神闲地度过危机,越过艰险,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北大课堂笔记】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稳的心理状态,学会勇敢地面对,并且在关键时刻显示出自己的胆略、勇气和镇定的气度。临危不惧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以不变应万变是一个人有智慧的表现。

§§§第三节 凡事不可急于求成,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一个人要想事业成功,就必须先学会忍受孤独。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学习投机钻营的“成功哲学”,不踏踏实实努力,而是投机取巧,这种态度必定会使工作结果大打折扣,久而久之,也必定会影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拔苗助长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庄稼的生长,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但是那个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快长高,结果得不偿失,让自己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有客观的规矩或限制,所以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速成就是在绕远道”,只有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并付出踏实的努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要有一颗甘于寂寞的心,甘于为事业献身;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要在不断的追求中费心费力,倾注自己的心血;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只有经过不断的追求和付出,才能收获最终的成果。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他的徒弟柳生又寿郎。当年,柳生又寿郎拜宫本武藏学艺时,一见面就问道:“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客?”

“一生。”武藏答道。

“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您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您忠诚的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我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师父教训得是,”又寿郎说道,“我愿意一直跟着您学习剑术,接受您的任何训练,直到得到您认可为止,不管多少年。”

武藏收下又寿郎为弟子后,不但不教他剑术,而且不许他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是叫他每天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每天都只是做些打杂的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都不免有些茫然。

有一天,又寿郎在干活儿的时候,武藏悄悄地跑到他身后,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时候,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他。无论什么地点,一天二十四小时,又寿郎都有可能受到师父那把大木剑出其不意的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会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到后来,就算在睡梦中,他都能听到武藏师父举起木剑的声音。最后,又寿郎总算悟出了剑道的真谛并得到了武藏老师的认可,成为日本一流的剑客。

练剑如此,我们生活中要做的许多事情也同样如此。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越是急功近利,离成功就越远。要成就一件事情,就必须尊重其内在规律,随时而行,因为欲速则不达;要想让自己健康快乐,就要尽可能地尊重身体和心灵的客观规律,不要让身心过于疲惫,否则身心负担过重,结果只能是百病缠身,甚至是“过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