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烽火连天最三国
4654800000031

第31章 稀里糊涂的兄弟

不过这场以袁术为主角的徐州争夺战,要在2年之后的194年才得以展开行动。抛开袁术在扬州发育不提,我们将镜头拉回中原大地上,看看其它的英雄们此刻都在干些什么吧。

谈三国英雄,则不能不提袁绍。虽然这个家伙个人能力不怎么样,但毕竟成为过一方诸侯,且佣兵数十万,他左右过中国历史的进展,可谓是历史头号人物之一。

袁绍本来屯扎在河内,但那根本就不是他的地盘,他之所以被允许屯扎在那,只不过因为他的身份还是联军首领罢了。诸侯们一散伙,他也得回渤海郡继续当他的太守。

可当时的天下形势,就连袁术都看得出来,袁绍自然也看得出来,汉朝已经完蛋了。那么一个小小的渤海郡能有什么作为?作为冀州的一个郡,袁绍深知冀州的富饶和重要性。想夺天下干大事,没有根据地和本钱可不成,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冀州大地。

逢纪和袁绍的关系不错,袁绍有什么事也不瞒着他。袁绍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一说,逢纪想了一下,给他出了个主意:“我看幽州的公孙瓒不是善茬,早有屯兵冀州之心。冀州牧韩馥是个窝囊废,只要咱们现在给公孙瓒修书一封,把冀州的实际情况告诉他,不怕他不动心思。只要公孙瓒打冀州,咱们就派人去韩馥那里劝降,不怕他不把冀州让给咱们!”

当时的公孙瓒官职是奋武将军,在幽州牧刘焉的手下干活。这个刘焉就是袁绍和韩馥企图拥立为皇帝的那位大哥,被残酷拒绝之后的袁绍对此君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逢纪一出这个主意,他当即拍手叫绝,并亲自给公孙瓒写信,让他出兵攻打冀州。

袁绍不知道的是,此刻远在幽州的公孙瓒,早就整顿人马,也来找袁绍报仇了。呃.这又是怎么个意思?

这件事还得从孙坚打董卓那阵说起,董卓被一路打的退回了函谷关外,汉献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和董卓在一起的滋味可实在是不太好受,挨打受骂都是轻的,严重点就地弄死自己都是有可能的。

汉献帝终于受不了了,他把一同和自己西迁的亲戚刘和叫到身边,让他秘密的离开队伍,到幽州找他爹刘虞,让他出兵来救自己。刘和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接受了这个不同寻常的任命,他连夜潜出武关,饥餐渴饮,晓行夜宿飞奔幽州。

没想到的是,在经过荆州南阳的时候,被袁术扣留了。袁术一听说刘和要找刘虞求救兵,心说我现在正愁没兵干大事呢,那皇帝救不救他还有什么意思?汉朝早晚都得灭亡,还瞎折腾个什么劲!

袁术灵机一动,给刘虞写了一封信,心中大意说我作为汉臣,从你儿子口中得知了皇帝的意思,我也有心思和你一起到关系救驾,那么现在就请你带着幽州人马过来找我,我和你一起去,你儿子车马劳顿,在我这块有吃有喝,你就别担心了。

刘虞是个老实人,一听袁术这么说,当即点齐三千骑兵作为先遣军开往南阳。他自己亲率大军,打算随后开拔。针对这件事,当时公孙瓒看出了毛病,他觉得袁术不会这么善良,十八路诸侯在洛阳郊外都没什么作为,他会真心跟你救驾?他把自己的意思跟刘虞一说,刘虞根本听不进去。

公孙瓒一看,这个人心眼太实,在这个谁都看得出来的形势下,还这么轻信别人,这种人难成大事。他转念一想,自己早晚得脱离刘虞单干,不如趁此机会和袁术结交,将来也好有个照应。就这样,公孙瓒把他的弟弟公孙越派出去了,让他带着一千士兵,并给袁术写信,告诉他万不可放走刘和,等刘焉的部队到了,就坐地吞掉,不要姑息。

袁术果然照办,将刘虞派来的部队全部接收,还在路上坐着勤王梦的刘虞一听说自己的部队被袁术给吞掉了,后悔不已之余,只得带着人马返回幽州。

话说这个刘和逃跑的本事还真是一绝,在袁术这呆了几日之后,竟然奇迹般的逃走了。对于袁术而言,走不走一个人质不算大事,走了就走了吧,他也没在意。刘和脱离虎口,一刻也不敢耽误,疯狂的北上,一路尽捡小路走,可没想到的是,当他来到袁绍的驻地河内,本来以为这次算是遇到亲人了(当时袁绍打着勤王的口号),本想得到援助的他,没想到的是又被袁绍扣留。

理由很简单,勒索你爹刘焉。这哥俩的办事风格,我已无语。

这个时候,远在洛阳的孙坚却是节节胜利,总盟主袁绍一看,再这么下去袁术这风头可出的太大了,自己这个联军盟主怕要颜面无存。他秘密派遣自己的部下周昂率兵攻取孙坚的后方阳人,切断孙坚与袁术的联系。

这样一来孙坚的粮草供给再次被断,一怒之下回师阳人。而袁术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就派出公孙越来支援孙坚。结果周昂在阳人坚守不见,孙坚攻城不下,粮草也磬尽,无奈之下只得引兵回南阳。

不过在攻城的时候发生了一点意外,这位来客串的救援将军公孙越因为武艺低微,不幸中箭身亡,孙坚把这个消息带给了袁术。公孙越得知了这个事情之后,大骂袁绍匹夫,发誓要给自己的弟弟报仇雪恨。

还在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袁绍并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管他写不写这封信,公孙瓒都得****。要打袁绍,就一定要从冀州经过。那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谁还在乎地盘大啊?那就先打冀州!

此时的公孙瓒可谓是声名显赫,名动一时。而成就他威名的事件,正如许许多多在这个年代飞黄腾达,名垂史册的牛人们一样,都是来自于讨伐黄巾起义。

不是说黄巾起义在184年就被皇甫嵩等人镇压了吗?不假,主力是被镇压下去了。可是当时的东汉末年,老百姓的生存条件太差,加之黄巾余部仍然四散在中原大地的各处角落,零零散散的一直没有被彻底平息。

191年,青州30万黄巾军再次起义,攻城略地,杀戮官员抢劫财物。而当时的青州本土无法阻止强有力的军队来镇压这次****,当时公孙瓒引兵两万来助青州平叛,在渤海城外东光南大破黄巾军队(黄巾军战斗力可见一斑),斩首三万余人,接管了他们抢来的财物(也没多少玩意),并俘虏了7万多人。

“兵强马壮”的公孙瓒打算趁热打铁,攻取冀州。说干就干,192年,公孙瓒出兵攻打冀州。

此刻的冀州牧韩馥已经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丝毫没有个主意。正在这个时候,袁术的两个谋士高干,荀谌也不失时机的来到韩馥的府中,针对事情利弊,将袁绍如何仁义,公孙瓒如何残暴。又把归顺袁绍将获得更大的利益之类的话对韩馥讲了一遍,这套劝降词大多千篇一律,如后来的蒯越劝刘琮,张昭劝孙权,樵周劝刘禅同出一辙。

强弱本无定势,正如沧海桑田,水无常形一样,成败只在领导者的一念之间。事在人为,若不成,可谓之天意,也叫点背。但坚持了,即便败了又能如何?虽败无悔!

韩馥的先辈曾经在袁家当过下属,这点成为了韩馥最终投降袁绍的关键理由之一。对于一个没有事业心的人而言,与之谈论什么都是没用的。尽管冀州多忠义慷慨之士,可也左右不了这位冀州牧的投降之心。

当时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都极力劝阻韩馥投降袁绍,而远在外面驻扎的大将赵浮、程涣听到这件事之后,也匆忙赶回来劝韩馥力战。

可那有什么用呢?韩馥决定将一个省送给一个市长,自己甘愿做下属,安心吃几年太平饭也就算了。就这样,袁绍袁本初正式接管冀州。事后,袁绍履行了部分承诺,上表封韩馥为奋威将军,其实只是一个空头衔而已,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和谋士团体。

韩馥倒无所谓,他的要求不高,只想过几日太平日子。不过树欲静而风不停,有些事不是你想不惹它就不来了。当年韩馥当冀州牧的时候,曾经得罪个一个叫做朱汉的幕僚。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可能就是少说了几句话,拒绝了几件事而已。按理说也不算什么大事,可俗话说得好,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这个朱汉以身作则,深深的验证了这个古老谚语的正确性。

他见韩馥此刻啥也不是了,就带着一伙人来到韩馥的家里,韩馥吓得逃走了,朱汉就抓住韩馥的大儿子,一顿暴揍,手脚都被打断了。韩馥因此受到了刺激,转而离开冀州投靠了张邈。

张邈对他深表同情,热情接待了他。然而此时的袁绍正值扩张期,广结朋友,发展外交工作。结果有一次派遣一个使者来到张邈这里商量私事,恰逢韩馥也在席上,二人交头接耳的密探一阵,韩馥把这个情况看在眼里,他以为袁绍终究是不会放过自己,兔死狗烹的命运终于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他起身以上厕所为名另开席位,在茅房里用书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多好的一个人,可惜生错了时代。哎,自卑可真是要命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