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烽火连天最三国
4654800000020

第20章 低调的将军

皇甫嵩的军事生涯到此结束,他的生命也即将走到终点,我想现在可以说说皇甫嵩其人了。(盖棺定论)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甘肃平凉灵台县人)。生年不详,但根据永康元年(167年),大将军窦武聘请他入朝为官被拒绝(当时已经被举茂才),到汉灵帝时他出山为官,此时的年纪当不超过30岁。卒于195年,50多岁的寿命。

爱好:劝谏

性格:谨慎

志向:当忠臣

绰号:无

历史知名度:3颗星

个人名言:反常之论,所不敢闻!

皇甫嵩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之中,父亲担任过雁门太守。他从小爱看诗,书,是个知识分子。不但爱学习,而且还好武艺,年轻时在当地就已小有名气了。很快他被推举为孝廉(获得当官资格,一般以郎官开始干起)以茂才(具备一定知识的人,属于名义上的资格证书)的身份候补入仕。

灵帝即位时,他被任命为北地太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皇甫嵩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因为在这之前,他并没有立过什么显赫的战功,他真正为世人所知,也是在平定黄巾之乱后的。

在之后的战争生涯中,他平定西凉,立下无数战功。又因为性格的问题,反复被降职,最后到死那天,只得了个太常的官职,追赠骠骑将军印绶(军长级别)。儿子中有一个人可以入朝为官,这就是皇甫嵩的一生。

皇甫嵩的一生中,除去他立下的赫赫战功与那精辟的战争理论之外,还有两件不大不小的事必须要提及。这对于评价其人而言至关重要,要说大事就是大事,小事就是小事,怎么还不大不小呢?

您别急,我说完您就明白了。

185年,黄巾之乱被镇压下去,皇甫嵩任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当时的朝廷腐朽不堪,各地的大小叛乱仍然不断,帝国已经初显末日之象。当时皇甫嵩的谋士阎忠劝他拥兵自立,并且以楚汉相争,韩信助汉的例子敲打皇甫嵩说:“你现在的情况就和当年的韩信差不多,名望实力已经可以达到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了,你即使没有造反之心,皇帝也会怀疑你。等到他决定对你动手了的时候,你后悔可就来不急了”

当时的皇甫嵩手里握着军权,在冀州又很得人心(和后来的袁绍非常相似),看起来造反还是有机会成功的,对一个军事将领而言,不可谓一点诱惑力也没有。

但皇甫嵩拒绝了,理由是:“我是个忠臣,不做违心之事。你所说的乃是反常之论,所不敢闻!(这两句话实为皇甫嵩的处事原则和风格)”

阎忠一看皇甫嵩不足与谋,连夜跑回了家乡汉阳(今甘肃甘谷,前文中的王国也是汉阳人)。后来韩遂杀死王国,并在汉阳劫持了阎忠,想任命他为首领。资治通鉴。汉记上说他被俘虏后,因为气愤而死。这个不太可能,一个鼓吹造反有理的谋士,有带头造反的机会,怎么可能气愤而死,兴奋而死还差不多。

这是第一件事,对于这件事而言,你要说皇甫嵩胆小那是没道理的,首先一个带兵上战场的将领,你要说他胆小似乎也说不过去(个别人除外)。那么有鉴于当时朝廷的情况,皇甫嵩就算真的起兵造反了,成功的几率大吗?可参考后面的曹操创业史。

那么既然造反成功的几率不大,那么皇甫嵩拒绝阎忠是理智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件事。

190年,董卓入寇洛阳,京城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当时天下震动,各地诸侯官员群情激奋,想要征伐董卓。当时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军已经组建,而且已经朝洛阳开进。

而当时皇甫嵩的军队驻扎在扶风郡(长安附近,三辅之一),有3万多人。董卓知道皇甫嵩的列害,于是以皇帝的名义召皇甫嵩入朝,并委任他为城门校尉(官职很大,大将军窦武就曾任此职,不是保安)。

当时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董卓是想趁机除掉皇甫嵩。当时长史梁衍劝他不要进京,带着这三万士兵东进洛阳,与袁绍配合,可以诛杀董卓,保全朝廷。(此君属于保皇派)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皇甫嵩又拒绝了,不但拒绝,而且立即动身前往洛阳。人刚到地方,直接就给囚到大牢里,准备随时弄死。多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在董卓宴会上连哭带闹,寻死上吊的闹了一番,董卓这才改变主意,并重新委任皇甫嵩为御史中丞,皇甫嵩自此与军队永远告别。

按说董卓憎恨皇甫嵩,不会如此轻易的就放掉他吧?

也没那么简单,董卓之所以放掉皇甫嵩。一来是忌惮于皇甫嵩的威望,确实是杀不得(可参考杀卢植)。二来本来皇甫嵩也没犯什么大错,自己已经羞辱了他一番,心中的气也出来的差不多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也就没必要赶尽杀绝了。何况还有一个跟自己关系不错的皇甫坚寿呢?

据说此二人私交不错,怎么交上的,不知道。

要说第一次皇甫嵩拒绝阎忠是出于谨慎考虑,那么这一次他是为了点啥?手里有兵,朝廷出了奸贼(还是和自己关系不好的奸贼),现在出兵讨伐他,可谓是名正言顺。而且关东也已经出兵征讨董卓了,无论从哪点考虑,他都没有服从命令回洛阳的理由。(袁绍,曹操等都往外跑,谁愿意往里进?)

但他就是回去了,奇怪吧。有人又把这件事,归结于皇甫嵩胆小。因为他不敢起兵讨伐董卓,所以乖乖回去了。是这么回事吗?

放屁,奇臭无比。

与波才战长社时,他怕了没有?与张角战广宗时,他怕了没有?与韩遂王国战陈仓的时候,他怕了没有?

没有,所以说他胆小的这种说法让人难以置信。

古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朝廷对皇甫嵩那是疑心甚重,一再对他的官职进行调动。可皇甫嵩是怎么干的?赏赐多少不在意,赏罚公正与否不在乎。让我上哪我上哪,上哪都一样卖力工作。有权利不起异心,皇帝有命令,不顾生死慨然奔赴。这样的臣上哪找去?

要说皇甫嵩是不是忠心到了有点傻的地步了,这明显和他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智商不符啊!

不是,他是一个有自己处事风格与人格的人。

首先,皇甫嵩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为人处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并且相信自己的活法是对的。

在思想上,他受到的是儒家经典的忠君自勉式的教育。这样的言论与他自己的想法如出一辙,所以他坚信,他所掌握到的理论就是真理。

在行动上,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要等所有的营寨都安顿好了,没问题了之后,他才最后一个回到大帐。吃饭的时候,要等军中每一个军士吃完了他才会吃饭。

有一些犯了错误的下属,被皇甫嵩发现后,不但不惩罚他们,反而给与他们一些奖励。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皇甫嵩的办事风格,让你自觉,而不是屈服。

皇甫嵩的一生之中,为皇帝上表500多次,内容大多都是说明当前时政利弊,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来。为了不让这些表彰流传出去,他每一次都将底稿焚毁,丝毫不在意名声的好坏。

就是这样的一个将军,终其一生也未曾生出反叛之心。

孔子说:君子修道立德,不谓困厄而改节!

他是一个合格的臣,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但他不是政治家和野心家,也不是造反派,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稍具才华的普通人而已。

那么对于皇甫嵩奉诏入京的这件事,我能理解,但不赞成。可作为皇甫嵩个人而言,别人的看法无关紧要,因为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干什么,怎么干是他的自由,和别人无关。

董卓被杀之后,皇甫嵩恢复了车骑将军的爵位。几个月后,又拜为太尉。因为他的儿子和董卓有交情,受到王允的怀疑,以星象不详的理由罢免了皇甫嵩。再次降为御史中丞,转升太常。

195年,皇甫嵩病逝于家中。

凉州的事儿基本结束了,董卓授命驻守并州,皇甫嵩守扶风郡。天下一时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战事。

可但是,要是一直没事,那咱还聊个什么劲儿?

189年5月13日(中平六年),汉灵帝刘宏死了。

一场围绕着帝国实际统治权的争斗,又将在洛阳王城之中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