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烽火连天最三国
4654800000019

第19章 锋利的獠牙,前奏

陈仓,乃是关中平原的咽喉所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部)。几百年前,韩信带领汉军从汉中出发,在秦岭眉县西南的褒斜道修补栈道(刘邦入川时烧毁),暗地之中奇袭陈仓,由此打开了东进三秦的道路,顺利占据了关中。

这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来历。那么陈仓凭什么说它是兵家必争之地?

弱弱的说:就凭两条道,一条通往关中的道,一条通往三辅的道。

简单的说,陈仓是西凉,汉中和关中三条道路的交汇点,是一个交通枢纽,占据了这处地方,进可以通过陈仓古道(故道、嘉陵道)进入汉中。东进可以出大散关直捣三辅(关中),北上可以攻击凉州。可以说,谁占据了陈仓,谁就有机会占据凉州和关中了。

现在的情况是,以王国为首领的西凉军马,已经浩浩荡荡的开到了陈仓,其用心不言而喻。

得知了王国正在进攻陈仓的消息,前将军董卓立即建议皇甫嵩出战。皇甫嵩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陈仓虽小,却不容易攻破。不用去救,我们只等他们打累了,挺不住了再出兵打他,一定可以获得大胜”

董卓一脸的狐疑,根本不相信皇甫嵩的话。但主将是人家,不乐意也得听人家的。于是汉军没动,结果王国围陈仓打了80多天也没有攻陷陈仓,军队士气直线下降,最后终于支持不住,王国被迫放弃进攻陈仓,继而后退。

见到这个情况后,皇甫嵩立即点齐三军,打算追击王国的部队。董卓劝他:“刚开始他们围城时咱们不出兵,现在人家走了,咱们才去追击。这犯了穷寇勿追的兵法大忌,我看不一定能讨到便宜”

皇甫嵩摇了摇头:“咱们此刻追得是一支疲惫之旅,而不是一支撤退回乡的劲旅。他们围城这么久,士气早已消磨干净。我养精蓄锐这么长时间,就等这一刻的来临。以精锐击疲惫,我们必然获得全胜!”

于是出击,大破王国部队,斩首万余人,王国的这次西征之旅宣告破产。

狼狈不堪的王盟主逃回了西凉,士卒损失惨重,军心不稳,所有人都怨恨主将无能。当初拥立这个盟主的时候,本来就是让他背黑锅的。此刻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众人的出气筒,韩遂和马腾一商量,处死了王国,接收了他的部队,又拥立汉阳名士阎忠为首领,但不久之后,因为内部不和,韩遂马腾和其它叛军首领分裂,西凉军一蹶不振。之后的几年,西凉战事暂且平息。

要说皇甫嵩可真行啊,面对着王国那10多万人打陈仓,愣是看了80多天的热闹。最后趁对手生病要对手命,一举灭掉了王国主力,不可谓不高明。

他是怎么办的呢?

靠看,靠感觉。怎么说?

在董卓建议皇甫嵩出战的时候,皇甫嵩在回答他的时候,那段话里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鉴于他的话比较长,我没全写):他认为陈仓虽小,但城防坚固,守军也很顽强。而西凉军马人虽然多,显然并不齐心,攻城时也不往死里打,所以短时间内难以攻破陈仓。

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判断,高明之处就在于,皇甫嵩清晰的判断了战场形势和敌我双方的优点利弊。首先,只要外部不受到攻击,西凉军马不会拼命攻城,时间久了,必然互相推卸责任,加上他们的后方根本不稳,粮草难以及时供应,时间长了必然要撤退。

而如果在西凉军进攻初期就全力攻打他们,他们就会抱成一团一致对外。且西凉军彪悍,作战勇猛,汉军本来人数就少。对方军中,如韩遂等人也颇通兵法战略,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要想获得全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基于多年的战场生涯,通过观察,皇甫嵩清晰的判断出来,陈仓虽小,却不会轻易失手。而自己的大军屯扎在附近,也对西凉军造成了威慑,种种原因加在一起,这估计就是西凉军最后溃败的原因。

诸位,可别小看了这几点判断。一个军事将领的能力,在关键时刻也就靠那决定胜负的几点判断。谁正确分析出来了对手的劣势和弱点在哪里,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和主观臆断有天壤之别,所以在战场上,有的将领看起来必胜,然而却败了。有的将领看起来必败,最后却胜利了。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统帅军队的将领本身能力的优劣了。

不在战场上经过千锤百炼的人是难以带兵打仗的,很多人自以为读了很多兵书,学习很多战册,自己就是军事家了。对于这种状态的军事家,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词儿,叫做纸上谈兵。经典人物如赵括,马谡等。

一个敢称自己是军事家的人,一定是久经生死的人。他们亲眼见过士兵被杀死,也亲眼见过对手临死时痛苦的哀嚎。他面临过生死的抉择,失去朋友的痛苦,以及无数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无数次的痛苦和折磨,使敏感的神经逐渐的麻木下来,最后变得冷静与沉稳。任何的狡诈伎俩,他们都能乱熟于胸,一目了然。达到这种境界的将领,才能真正理解兵书上所说的一切。

什么是兵,什么是策,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显然不是谁都有机会经历这一切的,很多运气不好的人大多还没有到达此种境界就挂了。真正能挺到最后还能领兵作战的将领,除了个人能力超强之外,也是战场上的幸运儿。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绝非虚言!

西凉军暂时被打消停了,再也没发生什么太大的战事。韩遂马腾等人变成了流寇,想剿灭也无处下手,于是军事行动作罢。朝廷念其功劳,封董卓为并州牧,封皇甫嵩为光禄大夫(九卿之一),并命令他把手里的部队交给皇甫嵩管理。

董卓本来就在皇甫嵩面前丢了面子(他认为自己和皇甫嵩差不多,甚至在能力上要超过皇甫嵩),平定凉州叛乱自己也有功劳,凭什么把军队交给皇甫嵩?于是抗命不尊,自带着本部人马到并州赴任去了。

针对此事,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认为董卓违抗帝命,又性格残暴,久之必然成为朝廷的大害,应该派兵铲除他。(主要是不给皇甫嵩面子),皇甫嵩却拒绝了,他给皇帝上表说明情况,汉灵帝此刻已经病入膏肓,也没有惩罚董卓,只是派人去呵斥了董卓一番。

仇恨的种子已经埋在了董卓的心里,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报复皇甫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