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川之英: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五十年风云录
4155400000027

第27章 改革年代(9)

一普查组在三年的工作中共计检查化探异常十处,矿化点七处,采集的痕金样品800余件,化学分析样品50余件。800余件样品都是小组在野外现场分析。由朱应荣同志打碎、研细、再经球磨机细研磨达200目后,由杨朝碧同志作痕金分析,发现有100PPb以上有金显示后再送局协调组外检。

工作是十分艰苦,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我们转战在各矿点及异常区,为解决资金困难,小组成员还与民工们一起挖槽,交通困难区人员步行到工作区。如在早堆要步行二日才到达,亚丁要步行一日。当时小组每年投资在三万元左右,可知资金是多么紧张。但经过同志们的努力,新发现了炉霍火龙沟雄雌黄矿、道孚县三公里的锑金矿点、木茹沟锑矿点、理塘县毛垭坝锑矿化带、稻城县早堆金矿点、亚丁毒砂矿等。这些矿点多数规模小、品位低,个别虽然规模大,但品位低。其中仅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点是早堆金矿,赋存在断裂破碎带中,厚度约四米,两件拣块样品分析,金含量都在三克吨以上,但野外工作程度(控制程度)不够,此点有进一步开展工作的价值。

普查二组当年对找金矿指示好的五个点进了野外工作,北上马尼干戈、玉隆,南下理塘伊津、马波拉卡(花岗岩型矿化),最终在距甘孜县城约十千米处(辉锑矿异常)嘎拉首次发现矿石转石,经分析金品位10.88克吨,又发现辉锑矿脉,分析金量含一至二克吨,通过大量的样品采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岩石地层的综合研究对比,形成了很有价值的金矿普查报告,为甘孜嘎拉金矿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回忆为找矿强队的日子里,区调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树立了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是开始初步尝试。由于有这正确的指导思路,在我退休以后,区调队经过多年不懈地努力,终于新发现木里梭罗沟金矿,走上开发矿业的轨道,使我队逐步走向小康。

2009年2月

雄经沟惊魂

杨卫平

1988年7月4日,区调队二分队、214组、211组等七名地质健儿在开展1:5万牙垭、白燕牛场、水洛、吉东四幅联测的区调地质工作的稻城县东义区雄经沟(老蛙雄)宿营地,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强碱性食物中毒事件,经友善得力的小组民工、工作站和当地医疗队的及时施救,才幸免了更大的悲剧发生。同时惊动了东义区政府、区调队。虽时过境迁20余年,那幕幕悲壮的情景,处处感人肺腑的场面,现仍历历在目,永世难忘!

1988年7月5日凌晨4时许,分队工作站内传来一阵阵急促的呼叫声:“杨书记、宋会计,快点,快救人啊,不得了啦,你们的人都中毒了!”鸡鸣、狗叫,区所在地顿时处于惊恐之中,人命关天、不可怠慢,从梦中惊醒的我和老宋在细听了报信民工的情况汇报后,立马分头准备,医院、供销社人员也忙碌起来,在短短的时间内,由我、区医院院长多吉、医生班久、213组民工等七人组成的施救小组,于5时左右迅速朝20多千米外的雄经沟进发。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七条人命呀,现已过十个多小时时间,情况如何?该怎么办?我们一行头脑发涨,心头乱糟糟的,昏昏沉沉地走呀、跑呀,上午11点半钟,来到了雄经沟山坳的顶端,鸟瞰214组在河边的宿营地白茫茫的一片尽收眼底。我们冲下山去,被这杂乱的现场惊呆了,被盖、狗皮垫子、衣物及各种生活用品遍地皆是。此时,从帐篷旁出来的214组助手梁明打着光脚板,泪如雨下,神情恍惚地拉着我们的手,问:“你们这些人到哪里去?”他连人都不认识了。紧随其后的后勤工严道全、物探工任先福泣不成声:“老乡,咋个办嘛,快救救他们吧!”此时的我三步并两步快速来到帐篷(我曾经也在这里住过的,才离开七天),只见分队长兼技术负责的杨大勇、214组组长吕泽堃、211组组长杨军都歪歪倒倒地躺在帐篷边,211组物探工陈大铭呆滞地东走西窜,一言不发,事态非常严重。快,赶快抢救!立即给他们注射葡萄糖及药液,给处于重度昏迷的大勇静脉注射十分困难,后来连点滴都不走了,我一阵寒战,浑身发抖,哭了,医生哭了,在场所有的人都流下了伤心的泪……野外区调地质小组之间不论何时何地相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7月4日这天是211组组长杨军同陈大铭补充物资路经214组,晚餐,214小组用红烧肉、午餐肉罐头、酥花生米、皮蛋、外加灰灰菜(一种野菜,就是它作的怪)和江津老白干酒盛情招待。因人多没有叫民工共用,给离小组帐篷十多米处的民工阿村、衡州送了些肉和一瓶江津白酒,就是唯独没有灰灰菜。当酒肉穿肠过没几分钟,我们的七条汉子就开始乱说乱动起来,毒性发作了。毒性之大,时间之快,转眼间,神志不清,视觉模糊,胡言乱语,狂躁不安,眼中看到有蛇,有老鼠,有草虱子,有鱼。于是这些人七手八脚将帐篷中的东西往外乱甩,河中水花溅动似鱼要下去抓,情况危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员伤亡,这时,214组的两个非常优秀的民工挺身而出,开始对我们的战友实施救助。忽然大勇一把抓住阿村急促地对他说:“快,到东义找书记,我们中毒了。”话说完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此时此刻,多亏了他们在第一时间内,齐心协力将所有会造成伤害的武器,刀具、地质用品及地质资料等收藏起来,然后一人到离开驻地两千米外的黑尖牛场211组的民工驻地要他们马上前往分队部报告后再返回,留下人员对这些抓蛇捕鱼捉虫乱动的人实行强制管理,将一个个“不听话”的人往帐篷里拉,跑出来拉进去,拉进去跑出来。因驻地在河面不宽但水流湍急的河边,一旦下河,随时都会造成不幸。就是这两个非亲非故的民工,他们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来回地奔波于这群时哭时笑、语无伦次、打打闹闹的大男人之中,用爱和情保护了他们,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可敬可佩。

不知为何,这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气氛非常沉闷,那怕是掉在地下的一颗针都能听到,抡救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通过药物的治疗,六个同志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在身体极度虚弱,头部仍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两位组长主动找到我“大哥,队长很严重要送走。我们必须留下来,完成小组余下的工作,请放心”。吕泽堃还表示“我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接受党支部的考察、党组织的考验,把这段时间的损失夺回来”。根据队长的情况必须马上转移到东义区医院治疗。此时遇到很棘手的事,糊涂昏迷中的大勇兄弟,他仿佛听说要离开工作区,高矮不从,“我要工作,我要去工作嘛”……然后,嘀嘀咕咕说什么也听不清了。情急之下,当机立断,骗,善意友好的骗,设下一个圈套让他信。我随意拿着一张胡乱写了几个字的便签,兴奋地说:“大勇”,“嗯”,“大勇”,“嗯”,我跟你说,“216组,书贵那里发现了一处很有价值的金矿线索要你去看看”。他不相信,这时我急忙把便签倒拿给他看,他搭拉着脑袋,眼睛睁了一下,又强睁了一下,看了又看,显得十分兴奋的样子,“真的呀,是不是哦,好吧”。就这样我们赶紧顺势将大勇扶持上了同志们用帐篷杆、麻绳做成的担架将其捆绑在了上面,在出发时,可能是这件件伤心感人的事使苍天为之感动,晴朗的天空突然黑下脸来,刮起了大风,飘起了雪花,下起了豌豆粒大小的冰雹为我们送行。在危难关头,拖着疲惫身躯走路摇晃的陈大铭同志硬要随我们前往,带头用电筒照亮我们的前程。无奈,好吧,我们就抬起大勇用泪水与还要带病坚持工作的战友话别了。在平时都非常难走的马道上,抬着昏迷的兄弟,心急呀,坡陡、弯急、路滑、坑坑洼洼、乱石林立、树根挡路,还有很多峭壁、流沙坡,负重夜行军,借着微弱的电筒光摸索,左拐右靠、一上一下,体力消耗极大,苦涩的汗水顺着发尖一串一串地流并伴随着心酸的泪水,衣服全湿透了。一切的一切都顾不上了,也不知道了,很多时候都是机械似的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动,脚根本不听使唤。大勇、大勇,怎么呼唤他都不理睬我们,你听到了吗,大勇、大勇、队长,他只顾“睡”他的,摸摸脉搏,还好,虽然毫无规律,但总还乱跳着,我们大家就这样轮流地抬着他如蚁爬行,两千米的路竟花了好几个小时。

书记,照这样不行哟,请相信我们嘛,以我们藏族送病人的方法用马驮吧。好、试试看。没法子呀,也只好委屈老弟了,大家轻轻地将一直昏睡的大勇抬上了马背,用一块木板在后背着支撑,前后左右用绳子套在马前胸后尾部及马鞍上,再用两根很长的绳子一前一后用人拽着。两边用手扶着,按此法确实省事多了,对护送这样的特殊人员行走在崎岖的山涧中还行,我们走走停停,还要随时检查,就凭这前照-后照七的亮光,指引着我们小心翼翼地一步一爬,连滚带爬地又过去了“几个小时”,好不容易走出了那望而生畏、胆战心惊的危险地段,来到了通往区上的公路旁。在说明原委后,汉源县修桥工程队借给了我们一架斗斗车,在上面固定一块门板,再铺上鸭绒被盖,一部人造救护车就为我们服务了,推着昏迷20余小时的分队领导——我的搭档、好兄弟急步快行。周围黑压压的,只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白色乡间公路在迎接我们,不时还能听到路下河水流淌的哗哗声,为我们伴奏。啊,坚强的地质健儿,快到了,走在前面的大铭忽然轻轻地走到我跟前,悄悄地说:“书记,我也不知道是咋个走出来的啊。”当区粮站的屋影出现在我们的眼帘前时,熟睡的狗又开始嚎叫了起来,汪、汪汪、汪汪汪,工作站、区医院的灯还亮着,这儿又沸腾起来了,握着在此等候多时、焦急万分的会计宋学斌的手时,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带着期盼,我们赶紧将杨队长抬到了舒坦的床上,当输液针反复探索血管,最后扎进去的那一瞬间,他终于发出了微弱的哎哟声,好,醒了。看着点滴一滴一滴地消失,一天两夜昏迷不醒的战友回来了,我笑了,我们大家都笑了。

事后,稍作休整的214、211组的地质工作者们及我们的领头羊杨大勇同志,带着疲惫的身躯,又继续穿梭在深山密林之中,行进在悬崖峭壁之上,怀着对地质工作的无限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全年的野外工作任务。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民族友谊,同志间的互爱之情!

边地洛隆铸友情

孔永平

1988年6月15日,为保证野外工作小组的工作持续顺利进行,唐建军师傅驾车从昌都风尘仆仆地赶到洛隆区。此时已是下午5点。260千米的崎岖山道使他疲意已极,加之多日来的感冒更使他头痛不堪,刚坐下不到一分钟,食未果腹,药未疗体,区秘书就跑了进来,神情焦急,央求唐师傅立即动身去抢救离住地15千米处一位突患重病的藏族青年。唐师傅听后毫不犹豫地叫了声:“走!”就跨进了车……这位年仅20岁的藏族青年名叫晓劳宝,是洛隆县车队的一位驾驶员,其父是首批进藏的汉族军人干部,而母亲是当地一位极普通的藏族妇女……两小时后,小车带着病重的青年回到洛隆区上,这时唐师傅显得更加疲乏,似乎连下车的力气也没有,脸色纸白,不停地用手擦弄着前额,服下两片扑炎痛,精神似乎好了一些。此时病人还未脱离危险,区书记、秘书及众多藏族同胞围在病人身边,流露出焦急的目光。必须尽快把病人送到县医院抢救,唐师傅心里很明白。但洛隆区到县城还得翻越一座高山,这对眼前的唐师傅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他困乏、头痛、力不从心。但唐师傅还是一声干脆的“走”,汽车的关门声把众人那颗久悬的心置平了,小车又颠簸在开往县城的山路上。

当残阳把最后一道余晖洒向人间的时候,藏族青年在县医院的病榻上苏醒过来,他终于得救了。

一束圣洁的晨晖透过县招待所的玻璃窗映在唐师傅的脸上,他睡得那样惬意,一丝幸福的甜美的微笑留在他的唇边。新的一天正向他走来!

1988年6月16日

在那光秃秃的山上

游世速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一个叫底勒的地方有座光秃秃的山包。1988年6月28日上午,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204组沿着计划的1:5万填图路线来到了这里。

都说高原上原始森林多,但这光山却一棵树一小丛灌木也没有,仅光秃秃地泛着铁锈般的黑红色。

这个小组的几个人抬头看了看这光秃秃的小山,叹息着摇了摇头。他们按规定敲下了岩样标本,填写了野外记录,在图上标明了位置后,重重地一屁股坐在山的半腰。他们似乎也被山的“一无所有”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我再到上面看看,说不定会碰上好运。”才25岁的年轻组长不甘心地擦了把汗水向山上爬去。他清楚地记得,临上山前在分队接受任务时,分队领导强调要加强每个人的找矿意识,他希望自己这个小组能有好运气。

在距小组弟兄们休息的地方约30多米处,一条被泥土掩着的石英脉极不显眼。小组长爬到石英脉旁,看见一块碗口大并沾着零星泥土颜色浑浊的灰黑色转石,他弯腰捡起,觉得很沉!是矿石?近一月的劳累加上多年的希望和失望交替着猛烈地冲撞着他,他战抖着将这转石放在另一块基岩上,高举着铁锤狠狠敲去!随着转石破碎的响声,他忽觉眼前一亮,在高原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转石的断面闪出亮亮的金属光泽。方铅锌矿!他差一点叫喊起来。为谨慎起见,他又用放大镜细细地观察。是矿石!是铅锌矿!他举目一望,在石英脉周围,这样的转石还很多很多。他拿起铁锤发疯般地向石英脉飞快地敲去,一块块闪着金属光泽的矿石随着回荡在山谷中的铁锤声出现在他眼前。他终于抑制不住兴奋和激动,挥舞着手中的铁锤和矿石,向坐在山腰休息的弟兄们高叫起来……两天后,这个小组初步查明这个山上有四条含铅锌矿的石英脉。7月11日,两个矿产组风尘仆仆地上了这光秃秃的山……一个半月后,他们初步确定了这山上的四条石英脉是品位很高的颇具规模的铅锌及多金属矿床。原来光秃秃的山并不贫穷。乍看起来,这一富矿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实,它是地质队员辛勤劳动和事业责任感的结晶。

1988年12月1日

一天

朱家刚

一、哪个牵来一片云

6月10日,我和尧茂、小陈一行三人上山工作。这高原上的太阳在雨季来临之前似乎在拼命发热、发光,要把这里的生物烤熟似的。我们这些在盆地生活的人们,难得领略到这样的日头。从上午9点至下午8点,一点儿也不减弱势头。我们在山上爬上爬下,走东串西,留意看脚下的地层岩石,同时也感觉到头上的太阳太厉害了。小陈不时地叫道:“这个太阳拣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