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著名战地记者经典报道
4155100000008

第8章 水面下的桥梁(1)

(苏)康士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康士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战地记者。生于一个沙俄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年出任军事记者。期间,西蒙诺夫以战地记者身份随苏军辗转于蒙古、芬兰等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卫国战争期间,他一直作为《红星报》等报刊的战地记者奔波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随苏军反击法西斯军队,足迹到过东欧各国。曾因为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地报道了包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内的卫国战争而闻名遐迩。他参加过攻克德国柏林的战役。以后,他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他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政论,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罪行,歌颂了苏联与东欧各国人民的英雄业绩。他的创作面很广:诗歌、戏剧、小说、随笔、评论都有建树。他的大部分作品也都译成了中文。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请你记住,阿辽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了经受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表现了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的英雄主义精神。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战后到过美国。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

事件背景

事件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春,德军控制了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3月底,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国在世界上已没有任何盟国。面对国内经济完全破产、人民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及军事上接连失败的严酷现实,德国法西斯政权已是四面楚歌,摇摇欲坠。与此同时,苏联军队在东欧各国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过匈牙利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西里西亚战役以及东波莫瑞战役,消灭了德军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兰、匈牙利、奥地利东部及维也纳、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攻占了德国东部地区,为攻克柏林创造了条件。1945年3月东波美拉尼亚战役结束后,苏军集结了250万兵力、4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战飞机,完成了柏林战役的准备工作。德军此时虽然已成强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图负隅顽抗。他集中了近100万兵力,组织起近20万人的守备队,在柏林以东设立了三道防线,并环绕柏林城筑起了三层防御圈,准备与苏军最后一搏。

4月16日,苏军突破奥德河、尼斯河和泽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军防线,英美联军在西边突破莱茵河防御,并从这一地区发起旨在合围鲁尔工业区的希特勒军队的战役。经过四个昼夜的激战,苏军突破了德军的三道防线,逼近柏林防御圈。4月25日,苏军形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并与英美联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27日,苏军攻进柏林市。

30日,苏军攻占了象征着德国最高权力机构的国会大厦。5月2日下午3时,德军停止抵抗,柏林战役宣告结束。苏军在此次战役中共歼灭和俘虏德军40多万人。5月8日深夜,德军统帅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至此落下帷幕。

报道原文

这是深秋的天气。在一块被初霜冻枯的森林中的空地上,工兵们正在完成着一个相当奇怪的构造。如果这里有一条河,它一定可以当做桥梁。但是这里并没有河,仅仅是一块森林中的空地。它是七对突出地面的木桩,很像还没有铺上桥板的河里的桥柱一般。木桩中间的距离都是三英尺。普通人看来单是这种构造物的本身就已经奇怪了,但是更奇怪的是还有坦克向着它开来,坦克兵们目不转睛地用批评的眼光注视着这个构造物。

师部工程师邵斯诺伏金同坦克队长叶伏列夫在这些木桩的周围缓缓地走着,并且对它们加以精密地检查。显然叶伏列夫对看到的情形很满意,他命令第一辆坦克开进空场,通过这平行的两排木桩。这沉重的机器爬上了第一对木桩,于是又慢慢地从第一对木桩爬到第二对木桩,坦克旋转的履带便在两对木桩之间的三英尺的空隙上跨过。这样坦克继续在一对一对的木桩上向前移动,安全地通过到空地的另一端,好像通过普通的桥梁一样。第一辆坦克通过之后,第二辆坦克也用同样的方法通过,于是第三辆,以及其余所有的坦克都陆续地通过了。

整个情形都很可笑---木桩钉在森林的空地上;坦克爬着木桩,好像在这个战争中间没有别的事比这更重要了;尤其是标柱竖立在道路的两旁---同我们在良好的公路旁所看见的标柱一样---好像如果没有这些标柱,坦克兵就无法知道木桩到哪里完毕,哪里是空地的开始。

最奇怪的是,无论邵斯诺伏金同叶伏列夫,工兵同坦克兵,总而言之,所有参加这种奇特游戏的人,对于这些情形都看得十分重要,而对于结果都好像非常满意。

坦克兵们对这座地上桥梁商讨之后,再度加以检查,继续热烈地讨论着;接着他们登上坦克,一辆跟着一辆地开进森林的深处不见了。叶伏列夫拍着邵斯诺伏金的背,用满意的语气说道“很不错”,接着又说道:“如果你把你的一部分事情做好,你能相信我们也可以照样做好。”

十月最后干燥晴朗的日子快要过完了。前线是很安静的,在森林的空地里仅偶尔随风传来几声迟钝的大炮声音,向人们提醒着它的存在。

那天在森林的空地里一个将来进攻的障碍被满意地克服了。在中央战场的这一块阵地上,从八月以来就安定下来,苏军与德军之间隔着一条河流。在这时候,俄罗斯一般的河流都不十分宽,虽然如此,它的宽度及深度仍然可以阻止坦克的通过。这种困难必须克服,以保证一个顺利的突破。

当穆亨将军奉命准备进攻时,他把工程师邵斯诺伏金召来说道:“你必须准备一个桥梁让我们的坦克通过,但是……”这位将军意味深长地停顿了一下,“第一,河上的这座桥梁必须在我们开始进攻之前建造起来而不能等到进攻开始之后;第二,最好使德国人一点儿也不知道我们预备在什么地方过河,甚至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计划着这件事。”

邵斯诺伏金要求让他在24小时以内想出一种办法来解决这种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位师部工程师是有丰富经验的人,但是在他所有工程的业务上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困难的事。在这24小时当中,有极多幻想的可能情形在他的心头飞过,但是他不得不把它们一一抛弃,因为它们是过于幻想了。最后,在第二天一清早,当他麻木的手指卷着大概是第一百支纸烟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他一刹那之间所想到的---啊,说起来是太简单了,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当向将军提出报告时,邵斯诺伏金宣布他已经想出一个办法,他将要建造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座极普通的桥梁,但是有两个---仅仅两个---特点:第一,他的桥梁将不是连接在一起的,而是中间有很多空隙;第二,他的桥梁将不是架在河的水面上,而是架在水面下。他所设计的这座桥在各桥柱之间都隔着三英尺的空隙。虽然步兵在这上面不能通过,但是坦克在上面通过却并不困难。而且这种桥梁的存在将只有我们自己人知道,德国人将要为之吃惊。它是看不见的,因为桥柱的顶端低于水平面有半码。

邵斯诺伏金的建议被接受了,这项工作开始在森林中的两个不同地点积极地进行起来。木料被砍伐下来建造两座桥梁---一座是实验桥梁作坦克兵在森林中训练之用,一座是真正的桥梁准备将来架设在河里。